骊城学区教研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向下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Empty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帖子  ?? 周五 六月 10, 2011 4:03 pm

教学研究21 第9期(总第162期)
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个导向作用。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总体趋势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 文化论 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 Second Literacy)的理念。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1981年,教育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课程。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锻炼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会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简单程序;初步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并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2 技术论 孙符名、鲁正火在《三论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技术性
学科特点》提到要将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上来,并且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性学科特点。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1999年,计算机教育更名为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计算机教育的一套思想理念。一开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逐渐地,课程的目标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转变:计算机教育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是课程唯一的教学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仅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面。这些转变在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实现的。诸如信息技术思想理论的缺乏以及硬件设备的匮乏、师资的缺乏,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此阶段的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材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改进。课程形态:教育技术界人士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22 教学研究科化太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学科化太强将会直接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上产生不利的影响[2]。教学模式:大部分地区的教学模式依旧是采用传统的讲、学、考的方式。因此出现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1.3 文化素养论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的《信息素养论》。另外2篇非常经典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产生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桑新民教授在其论著中则称“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2]。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信息技术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型等方面都提出新的挑战。对于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和特性。因此,除了一些普遍适用的教学原则,它还有一些本身固有的独特的教学原则。例如: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多方讨论协作、大胆创新[3]。
总之,一方面要对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基
础上,对应用较普遍和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以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4]。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
2.2 Webquest教学法 Webquest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同时还整合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通过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Webquest还能帮助多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Webquest课程资源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还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课堂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间教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概念也被改写,学生可以向在线的专家学者直接讨教问题[5]。Webquest实现了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3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6]。对基于规律学习、问题学习的内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以其他学习方式能获得较好效果。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程序窗口的设置、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学生主观性很强的作品的创造都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3 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的分析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清楚地意识到要避免“拿来主义”,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不应该盲目地将其移植到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要以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与教育。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股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升学以及高考考试的潮流,但是出于种种社会原因,这一理念夭折于襁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教育现状。
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或关系、矛盾,是左右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关键,正是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同把握,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
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等,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只有解决
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特征、目标定位、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关系等问题与分歧,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编订和实施过程更加完善,才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相东.鸟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1)
[2]王世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历程与归因[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6(4)
[3]孙名符,鲁正火.三论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一一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技术性学科特点[J].电化教
育研究,2003(11)
[4]蒙晰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7)
[5]郑在江.用WebQuest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探索[J].中国科建创新导刊,2008(09)
[6]别良浩.探究式教学法的探索和应用[J].前言探索,2008(04)

??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