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城学区教研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李丹组内研讨课资料

向下

李丹组内研讨课资料 Empty 李丹组内研讨课资料

帖子  李丹一小 周三 十二月 11, 2013 3:49 pm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李丹
[授课教师]李丹
[授课时间]2014.9.12
[教材理解]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学情简介]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导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导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导学卡
2.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资料:叶圣陶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
2.爬山虎:
3.这些词语我会读。
爬山虎 空隙 均匀 重叠 茎叶 触角 痕迹 逐渐
4.这些词语我会写。
zhàn lǐng yè bǐng
( ) ( )
5.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理解。
触角:
蛟龙:
均匀:
漾起:
6.初读课文,我能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 ,它的颜色我能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三、四、五自然段分别描写了( )、( )、( )。
【预习反馈】
1.这些词语我会读。(指名读,重点读音教师强调。)
爬山虎 空隙 均匀 重叠 茎叶 触角 痕迹 逐渐
2.说说课文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检查预习6)
3.读文,过程中理解词语。
【课堂探究】
1.体会爬山虎的普通。
从“满是”“也有”“一大片”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常见、普通)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①刚长出来的叶子美:颜色由“嫩红”变成“嫩绿”。
②长大了的叶子美:
a.“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绿。又多又密,静态美)
思考: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动态美)
读了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悟“漾”)
3.思考: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要用一段话写叶子呢?
(生自由发表看法,老师暂不表态)究竟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们接着下节课去探究爬山虎的脚。
【当堂检测】
1.给加下划线的字写上正确的读音。
重叠(   ) 空隙( ) 茎叶( ) 逐渐( ) 痕迹( )
2.辨字组词。
虎( ) 茎( ) 均( ) 拂( )

虚( ) 经( ) 匀( ) 佛( )

3.我会填。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的,爬山虎的(   ),不大引人注意,长大了的叶子(   )那么新鲜,看着(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再完成下列题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来,用直线画出,读一读。
2.勾画文中“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预习反馈】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读文的收获。
【课堂探究】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师点拨”,把朗读训练穿插在其中,走近“爬山虎的脚”。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动手画一画(看看词语理解是否准确)
△我知道。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品味比喻句)
颜色:嫩红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①读句子,用“△”标出爬山虎爬时表示动作的词。(触→变→巴→拉→贴)
②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说话要有条理,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或配合一些动作。)
③感悟
作者为什么写爬山虎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下一点空隙。”是爬山虎“脚”的力量使叶子变得这么美的。这段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作用。)
④“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为什么?(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着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第五自然段: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脚的牢固?(相当 休想 一根茎)
总结: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体会。
【当堂检测】
我会填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      ),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  )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段话从(  )、(  )、(  )在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②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课后作业】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李丹一小

帖子数 : 43
注册日期 : 13-11-20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