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秦皇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耿红桥老师参赛课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17 东北大森林
抚宁县榆关镇大刘庄小学
耿红桥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与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相呼应,行文中亦处处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在文中,作者起笔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走进东北的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奇妙的海洋里。”这也是品读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行文线索——东北大森林美丽的景色如瑰丽多变的“奇妙的海洋”,那是林海一年四季独特的风光与魅力;二是情感线索——无论何时的景物,它都会让你“沉浸”其中。
随后,作者紧扣此基调,用准确贴切、清新活泼的语言像我们介绍了东北大森林四季美丽的景色:作者在描写四季之景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的特色,而且还紧紧围绕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这样,就和题目、第一自然段的总述相承相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以读为主,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默读、抓住重点词语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领略东北大森林的奇妙的意境美,习得文章表达方式的结构美,赏析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猜动物的谜语,接动物诗句,说含有动物的成语,看图片说四季成语。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动物的,如果把这些动物找一个家,哪里最合适?
(森林。)
对了,是森林,而且应该是一片大森林。
在我国东北就有这样一片大森林,读读资料,了解一下。
【出示图片,自读资料。】
东北大森林林区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500万公顷,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目前森林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已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东北大森林走一走,逛一逛。
板书课题:17 东北大森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字词。
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来读几组词。这些变了颜色的字,都是本课要的生字,一边读,一边记。
(出示课件。)
1、松柏 枞树 野玫瑰 榛子
2、黑熊 松鼠 小鹿 蚂蚁觅食 蜜蜂酿蜜
3、满溪春水哗哗 小鸟叽叽喳喳
4、千万缕阳光似利剑 无边的森林像海洋
分组读词,相机指导。
1、“野玫瑰”和“榛子”轻声的朗读;(轻声读得多准确!)
2、指导写“鼠”, (出示“鼠”和“鹿”的象形字),这两个象形字,猜一猜是屏幕上的哪种动物?象形字要写得有神采,我们来写一个,就写“鼠”吧,“鼠”字不太好写,难在笔顺:“撇、竖、横、横折、横、横”。最后一笔是斜钩,稍长一些,这是翘起的小尾巴,多有神!
这两个字(觅和蜜)都念mì,这个“觅”什么意思?它是会意字,上面是爪,下面是见,表示用手和眼睛去寻找。用它的近义词和它组个词,寻觅,变成叠音词----寻寻觅觅。
3、找男生读,真有气势;找女生读,真美。
叽叽喳喳,多悦耳的歌声。
4、可能不知道怎么填?想想,无边的森林像什么?像海洋。
指名读。
看着这些词,结合你读书的初步感受,选词说话。
指名答。
(三)感知内容。
再看这些词,回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东北大森林的美丽景色。)
说得更具体些,(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
分别写了冬——(学生接着说)春、夏、秋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
板书:冬、春、夏、秋。
(四)体会顺序。
老师曾经读过另一篇描写东北大森林的文章——《林海》,你们读过吗?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但他没有按照四季顺序来写,老师给大家带来文中的一段话,(出示课件),读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猜猜,写的是大森林的什么季节?(夏季。)对了,这是老舍先生在1961年夏季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访问时写的。
同样写东北大森林,作者为什么按照四季顺序来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这样写文章顺序清晰、层次分明;这样写更能体现大森林美得就像风景画;季节发生变化,景物也跟随发生变化,按四季顺序来写能写出景物的变化美,也在告诉我们大森林的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四季轮回,春夏秋冬,就像播放影片一样,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在我们眼前不断重复上演美丽的风景。
要准确抓住景物的变化,就要对景物非常——熟悉,本课没有提到作者,你们查了作者是谁吗?(没有)老师查过了,但没查到,那我们推想一下,能这么熟悉东北大森林四季的美,作者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在东北大森林这个地区生活的人、熟悉这里的人,在这里工作很长时间的人……)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四季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景物,可以写些什么?(我们的校园、家里的小院、街头的公园、我的家乡等)。
(五)感悟不同。
老师读书有个习惯,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写写记记,我读到冬景这一段,写了一个美,板书“美”,读到春景这一段,写了一个“美”,读到夏天这一段,写了一个“美”,读到秋天这一段写了一个“美”,读着读着,我又在“美”的前面加了不同的词,读出了不同的美,大家也试着在小组内读一读,四人一组,每人一段,自己商量,选择你喜欢的季节,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视、关注学生。
全班交流。
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刚才读书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季节,用上一两个词来形容。(指名一组读。)
这一组是读得最好的,交流:
冬:银装素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茫茫、宁静寂寥……
春:热闹活跃、生机勃勃、鸟语花香、草长莺飞、万紫千红、万木萌发……
夏:郁郁葱葱、鸟语蝉鸣、万木葱茏、枝繁叶茂……
秋:硕果累累、丰收忙碌、色彩缤纷、瓜果飘香、叠翠流金……
(六)感悟相同。
再仔细读一读,我又有了新的发现,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把冬、春、夏、秋四段连起来对比着读一读,想一想,这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都先写了树木,后写了动物。如果学生说不出,提示,有点难度,小组内说说,作者在所选景物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板书:树木 动物
森林里可写的景物很多,作者没有一一罗列,而是把它们分成两组,先写树木、再写动物,层次多清晰,四季的对比多分明,这也是文章写法的高明之处,学会它!
在这样美的大森林里走一走,会是什么感觉?
课文中那句话写了作者的总体感受?读第一自然段。
三、想象画面,精读感悟。
1、读文赏析。
读到这儿,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到大森林里走一走,我们就按作者的顺序从冬天开始,诶,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平时都这样说春夏秋冬,比较顺口,为什么作者却从冬开始写起呢?
预设:写东北大森林,一提到东北,就自然而然想到皑皑白雪、凛冽的寒风,这样写更符合人们的感觉;先写冬天,会更突出春的美好……
嗯,有道理。那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冬天这一段,(出示课件)
边读边想象画面,勾画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哪些词语最恰当、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交流。
预设:
(1)冬天,许多阔叶树的叶子都落尽了,落叶松也光秃秃的,粗大的树干,像一根根支撑天空的圆柱。
这是冬天的树,叶子落尽,那个最有力量?“支撑”,是呀,写出了冬天的落叶松粗重、伟岸、坚强,想象着再读一读。
(2)西北风呼呼地刮过,雪花便从树上飞舞下来。
哪个词用得妙?看到这次你想到什么?飞旋的舞姿,欢快的音乐……“飞舞”不仅写出了雪花随风飘落的样子,还传达出一种欢快的情感,看着雪花旋转着舞姿翩然落下,那呼呼的北风似乎都不让人讨厌,而变成了伴舞的音乐了。
想象着雪花的样子,读出欢快的情感!
(3 )枞树上,压满了软绵绵的白雪。
这句话写出了——雪很大,透过文字,再想一想,枞树也和落叶松一样光秃秃的吗?不是,它还很茂盛,才能托得住软绵绵的厚厚的雪,这句看似写雪,实际上写树。
(4 )熊躲在大树洞里,用它的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不耐烦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冬天的熊什么样?不耐烦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因为冬天是动物们生活最困难的季节。
(5)松鼠在树枝上迟钝地爬着,它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山果过日子。
这句中的松鼠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松鼠一样吗?平时的松鼠是——特别机灵、活泼、动作敏捷,文中的松鼠确实——迟钝的,这是冬天的松鼠才有的表现,想象着再读一读。
2、练习背诵。(灵活安排)
四、总结全课,引入下节。
同学们,美的风景要用美的文字来描述,这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东北大森林的景色美,还体会了文章的结构美,品味了语言美,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东北大森林》,用上这样的方法(指大屏幕),细细品读文中的妙词佳句,接着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展现大森林的奇妙的意境美的。
下课!
附板书:
17 东北大森林
冬 树木
春 美 鼠
夏
秋 动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17 东北大森林
抚宁县榆关镇大刘庄小学
耿红桥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与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相呼应,行文中亦处处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在文中,作者起笔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走进东北的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奇妙的海洋里。”这也是品读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行文线索——东北大森林美丽的景色如瑰丽多变的“奇妙的海洋”,那是林海一年四季独特的风光与魅力;二是情感线索——无论何时的景物,它都会让你“沉浸”其中。
随后,作者紧扣此基调,用准确贴切、清新活泼的语言像我们介绍了东北大森林四季美丽的景色:作者在描写四季之景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的特色,而且还紧紧围绕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这样,就和题目、第一自然段的总述相承相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以读为主,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默读、抓住重点词语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领略东北大森林的奇妙的意境美,习得文章表达方式的结构美,赏析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猜动物的谜语,接动物诗句,说含有动物的成语,看图片说四季成语。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动物的,如果把这些动物找一个家,哪里最合适?
(森林。)
对了,是森林,而且应该是一片大森林。
在我国东北就有这样一片大森林,读读资料,了解一下。
【出示图片,自读资料。】
东北大森林林区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500万公顷,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目前森林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已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东北大森林走一走,逛一逛。
板书课题:17 东北大森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字词。
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来读几组词。这些变了颜色的字,都是本课要的生字,一边读,一边记。
(出示课件。)
1、松柏 枞树 野玫瑰 榛子
2、黑熊 松鼠 小鹿 蚂蚁觅食 蜜蜂酿蜜
3、满溪春水哗哗 小鸟叽叽喳喳
4、千万缕阳光似利剑 无边的森林像海洋
分组读词,相机指导。
1、“野玫瑰”和“榛子”轻声的朗读;(轻声读得多准确!)
2、指导写“鼠”, (出示“鼠”和“鹿”的象形字),这两个象形字,猜一猜是屏幕上的哪种动物?象形字要写得有神采,我们来写一个,就写“鼠”吧,“鼠”字不太好写,难在笔顺:“撇、竖、横、横折、横、横”。最后一笔是斜钩,稍长一些,这是翘起的小尾巴,多有神!
这两个字(觅和蜜)都念mì,这个“觅”什么意思?它是会意字,上面是爪,下面是见,表示用手和眼睛去寻找。用它的近义词和它组个词,寻觅,变成叠音词----寻寻觅觅。
3、找男生读,真有气势;找女生读,真美。
叽叽喳喳,多悦耳的歌声。
4、可能不知道怎么填?想想,无边的森林像什么?像海洋。
指名读。
看着这些词,结合你读书的初步感受,选词说话。
指名答。
(三)感知内容。
再看这些词,回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东北大森林的美丽景色。)
说得更具体些,(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
分别写了冬——(学生接着说)春、夏、秋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
板书:冬、春、夏、秋。
(四)体会顺序。
老师曾经读过另一篇描写东北大森林的文章——《林海》,你们读过吗?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但他没有按照四季顺序来写,老师给大家带来文中的一段话,(出示课件),读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猜猜,写的是大森林的什么季节?(夏季。)对了,这是老舍先生在1961年夏季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访问时写的。
同样写东北大森林,作者为什么按照四季顺序来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这样写文章顺序清晰、层次分明;这样写更能体现大森林美得就像风景画;季节发生变化,景物也跟随发生变化,按四季顺序来写能写出景物的变化美,也在告诉我们大森林的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四季轮回,春夏秋冬,就像播放影片一样,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在我们眼前不断重复上演美丽的风景。
要准确抓住景物的变化,就要对景物非常——熟悉,本课没有提到作者,你们查了作者是谁吗?(没有)老师查过了,但没查到,那我们推想一下,能这么熟悉东北大森林四季的美,作者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在东北大森林这个地区生活的人、熟悉这里的人,在这里工作很长时间的人……)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四季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景物,可以写些什么?(我们的校园、家里的小院、街头的公园、我的家乡等)。
(五)感悟不同。
老师读书有个习惯,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写写记记,我读到冬景这一段,写了一个美,板书“美”,读到春景这一段,写了一个“美”,读到夏天这一段,写了一个“美”,读到秋天这一段写了一个“美”,读着读着,我又在“美”的前面加了不同的词,读出了不同的美,大家也试着在小组内读一读,四人一组,每人一段,自己商量,选择你喜欢的季节,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视、关注学生。
全班交流。
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刚才读书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季节,用上一两个词来形容。(指名一组读。)
这一组是读得最好的,交流:
冬:银装素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茫茫、宁静寂寥……
春:热闹活跃、生机勃勃、鸟语花香、草长莺飞、万紫千红、万木萌发……
夏:郁郁葱葱、鸟语蝉鸣、万木葱茏、枝繁叶茂……
秋:硕果累累、丰收忙碌、色彩缤纷、瓜果飘香、叠翠流金……
(六)感悟相同。
再仔细读一读,我又有了新的发现,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把冬、春、夏、秋四段连起来对比着读一读,想一想,这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都先写了树木,后写了动物。如果学生说不出,提示,有点难度,小组内说说,作者在所选景物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板书:树木 动物
森林里可写的景物很多,作者没有一一罗列,而是把它们分成两组,先写树木、再写动物,层次多清晰,四季的对比多分明,这也是文章写法的高明之处,学会它!
在这样美的大森林里走一走,会是什么感觉?
课文中那句话写了作者的总体感受?读第一自然段。
三、想象画面,精读感悟。
1、读文赏析。
读到这儿,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到大森林里走一走,我们就按作者的顺序从冬天开始,诶,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平时都这样说春夏秋冬,比较顺口,为什么作者却从冬开始写起呢?
预设:写东北大森林,一提到东北,就自然而然想到皑皑白雪、凛冽的寒风,这样写更符合人们的感觉;先写冬天,会更突出春的美好……
嗯,有道理。那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冬天这一段,(出示课件)
边读边想象画面,勾画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哪些词语最恰当、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交流。
预设:
(1)冬天,许多阔叶树的叶子都落尽了,落叶松也光秃秃的,粗大的树干,像一根根支撑天空的圆柱。
这是冬天的树,叶子落尽,那个最有力量?“支撑”,是呀,写出了冬天的落叶松粗重、伟岸、坚强,想象着再读一读。
(2)西北风呼呼地刮过,雪花便从树上飞舞下来。
哪个词用得妙?看到这次你想到什么?飞旋的舞姿,欢快的音乐……“飞舞”不仅写出了雪花随风飘落的样子,还传达出一种欢快的情感,看着雪花旋转着舞姿翩然落下,那呼呼的北风似乎都不让人讨厌,而变成了伴舞的音乐了。
想象着雪花的样子,读出欢快的情感!
(3 )枞树上,压满了软绵绵的白雪。
这句话写出了——雪很大,透过文字,再想一想,枞树也和落叶松一样光秃秃的吗?不是,它还很茂盛,才能托得住软绵绵的厚厚的雪,这句看似写雪,实际上写树。
(4 )熊躲在大树洞里,用它的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不耐烦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冬天的熊什么样?不耐烦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因为冬天是动物们生活最困难的季节。
(5)松鼠在树枝上迟钝地爬着,它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山果过日子。
这句中的松鼠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松鼠一样吗?平时的松鼠是——特别机灵、活泼、动作敏捷,文中的松鼠确实——迟钝的,这是冬天的松鼠才有的表现,想象着再读一读。
2、练习背诵。(灵活安排)
四、总结全课,引入下节。
同学们,美的风景要用美的文字来描述,这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东北大森林的景色美,还体会了文章的结构美,品味了语言美,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东北大森林》,用上这样的方法(指大屏幕),细细品读文中的妙词佳句,接着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展现大森林的奇妙的意境美的。
下课!
附板书:
17 东北大森林
冬 树木
春 美 鼠
夏
秋 动物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