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群文阅读)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三年级上册课文:《“神童”的秘诀》《爱迪生》《我们心连心》《一心为人民的孔繁森》……
【教学重点】
1.对名人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名人──如同是洒落在人类历史天空中的无数明星,永远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一个航标,一种智慧,激励人们不断前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故事(课件出示),追寻名人身上与众不同的精神。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读书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题回顾
1.在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名人故事,它们分别是──《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课件出示)。这些名人们到底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特点呢?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
2.这颗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名人故事”。那么这些文章到底讲了哪些名人的哪些事呢?这些名人又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呢?谁来简单说一说?(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总结并出示课文题目和课文主题。)
《灰雀》──宽容;《小摄影师》──关爱;
《奇怪的大石头》──执着;《我不能失信》──守信。
【设计理念:本环节旨在简单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用简洁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三、阅读概览
1.大家把课内的这几篇文章说得很准确,说明大家上课时很认真,而我们的《同步阅读》教材中,也有四篇以名人故事为主题的文章。他们分别是──《“神童”的秘诀》《爱迪生》《我们心连心》《一心为人民的孔繁森》。
2.师:前几天,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我想知道大家是怎么阅读的,能把你们的阅读方法告诉我们吗?【学生说,老师板书阅读方法:勾画,批注,讨论……】
3.师:能将课内学到的这些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非常好!老师还在课前给大家发了同步浏览表,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填写的《同步浏览表》,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主要内容
优美的句段
体会或问题
《“神童”的秘诀》
讲述了陈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
《爱迪生》
讲述了爱迪生在实验过程中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
《我们心连心》
讲述了郑成功一行收复台湾后与台湾老乡互赠礼物的故事。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
崔亚敏
唐树民
讲述了孔繁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课外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阅读浏览表”,以便于学生在课外阅读更有计划,同时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4.同学们填写得都很认真,说明读书很用心,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这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名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神童”的秘诀》──勤奋《爱迪生》──坚持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爱民《我们心连心》──爱国
5.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这颗知识树,从这颗包含名人故事的树上,我们看到了“宽容、关爱、执着、守信、勤奋、坚持、爱国、爱民”。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设计理念: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对《同步阅读》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更好地体现单元主题。】
四、片段分享
1.在《同步阅读》教材的四篇文章中,哪些段落或句子最打动你呢?请你找出来先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打动了你。老师提个要求,在我们交流之前,请你邀请大家把书翻到哪篇文章的哪个地方,便于大家能迅速找到。
(设计举例:在《一心为民的孔繁森》一文中“一次,有位七十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浓的痰堵住了喉咙,生命垂危。在没有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孔繁森就用听诊器的胶管,亲口将老人的痰一点一点地吸出来,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预设学生的自我感悟。生1:作为副市长的孔繁森,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亲自用胶管为老人吸痰液,这让我非常感动;生2:我还有补充,作为副市长,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急群众之所急,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3:在孔繁森心中,群众就是他的亲人,他为了自己的亲人,不计代价,***着自己的一切……)
【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聆听者,引导学生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教师都应充分地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精彩赏析
大家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一些什么疑惑呢?
(一)《爱迪生》
1.我感到很疑惑的是,爱迪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和危险,作为我们常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爱迪生没有,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预设生1:我认为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让他能坚持下来。第一自然段中这样写到:“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一些瓶子罐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只上过三个月学的爱迪生来说,学习基础并不好,再加上家庭贫穷,可想而知,他要坚持实验该面临多大的阻力,遇到多少困难呀,只有他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热爱才能促使他克服一切的困难。
2.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生根据课外资料或自己的想象自由谈,只要合理就行。)是啊,正是因为他对科学的热爱让他坚持着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你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预设生2:我认为是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让他坚持了下来。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因为在火车上存放实验用品而无意中引起火灾,不幸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呀。尽管如此,他也没放弃,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呀!
预设生3:我认为还有它不惧危险的精神让他能坚持下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然而任何危险都没有吓倒他。
3.小结:同学们,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呀!这份坚持,成就了爱迪生一生约2000项发明创造;这份坚持,成就了爱迪生“世界发明大王”这一伟大的称号;这份坚持,使爱迪生的精神如同他所发明的电灯一样照亮了整个世界。
(二)《我们心连心》
1.老师看了你们的阅读浏览表,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高山族长老们送来礼物,郑成功既不收金,也不收银,为什么却要收下一盘泥土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预设生1:因为郑成功一行人给高山族老乡送去了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中国人有礼尚往来的传统,高山族老乡也回赠了金、银、谷、土四盘礼物。因此郑成功出于尊重,是应该收下那盘泥土的。
2.那收下的为什么只是泥土,而不是全部礼物?郑成功这样做好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引发学生争论。)
3.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赠送或收受礼物都是有讲究的,礼物往往传达着一种情意。那你们能体会他们赠送的礼物所包含的情意吗?
预设生1:郑成功一行人赠送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是希望高山族老乡能发展生产,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生活。
预设生2:高山族老乡的金、银代表的是钱财,赠送的谷代表的粮食,土代表的是土地。
4.那也就是说郑成功只收土,不收金银是要传达这样的心意──郑成功一行收复台湾只是为了收复祖国的领土,而不是为了贪图台湾人民的钱财,是要和台湾人民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台湾人民明白郑成功的心意吗?(明白)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心连心。
5.让我们分角色朗读5—9自然段,一起感受郑成功的爱国情怀和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意吧!
(角色朗读)
(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
1.前面在交流的时候有同学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很难理解孔繁森作为一位副市长曾经有过需要献血换钱来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的经历。我们确实很难想象作为中高级干部的他生活会如此窘迫,对此能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预设生1: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第二自然段就写到,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地震中的孤儿,负责三个孩子的所有开销,加上他自己的孩子,那花费该有多大呀。
预设生2:我还有补充,文中还写到“孔繁森每次下乡,总要带些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因此他的收入还有很大一部分资助了困难群众了。
预设生3:我认为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干部,他并没有利用他的权利去捞取利益,反而将他应得的报酬无私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人民群众。
2.说到这里,老师课前收集了一段资料,一起来读读:
孔繁森将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3.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畅所欲言)
4.小结:这就是孔繁森,一位两袖清风的人,一位爱民如子的人,一位为了人民群众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人。
【设计理念: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向更深的方向发展。该选择怎样的点来展开呢?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定的话题。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好的话题可以是老师课前进行预设的,也可以是来自学生“阅读浏览表”中的疑问,还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
六、主题拓展
1.作为名人的他们,无论是在创造惊天的伟业时,还是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都无不具有不平凡的品质,他们或宽容、或执着、或守信、或刻苦、或坚持、或爱国、或爱民,都无不闪现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下来以后我们多去阅读有关名人的故事,让我们将名人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设计理念: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三年级上册课文:《“神童”的秘诀》《爱迪生》《我们心连心》《一心为人民的孔繁森》……
【教学重点】
1.对名人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名人──如同是洒落在人类历史天空中的无数明星,永远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一个航标,一种智慧,激励人们不断前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故事(课件出示),追寻名人身上与众不同的精神。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读书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题回顾
1.在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名人故事,它们分别是──《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课件出示)。这些名人们到底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特点呢?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
2.这颗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名人故事”。那么这些文章到底讲了哪些名人的哪些事呢?这些名人又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呢?谁来简单说一说?(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总结并出示课文题目和课文主题。)
《灰雀》──宽容;《小摄影师》──关爱;
《奇怪的大石头》──执着;《我不能失信》──守信。
【设计理念:本环节旨在简单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用简洁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三、阅读概览
1.大家把课内的这几篇文章说得很准确,说明大家上课时很认真,而我们的《同步阅读》教材中,也有四篇以名人故事为主题的文章。他们分别是──《“神童”的秘诀》《爱迪生》《我们心连心》《一心为人民的孔繁森》。
2.师:前几天,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我想知道大家是怎么阅读的,能把你们的阅读方法告诉我们吗?【学生说,老师板书阅读方法:勾画,批注,讨论……】
3.师:能将课内学到的这些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非常好!老师还在课前给大家发了同步浏览表,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填写的《同步浏览表》,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主要内容
优美的句段
体会或问题
《“神童”的秘诀》
讲述了陈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
《爱迪生》
讲述了爱迪生在实验过程中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
《我们心连心》
讲述了郑成功一行收复台湾后与台湾老乡互赠礼物的故事。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
崔亚敏
唐树民
讲述了孔繁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课外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阅读浏览表”,以便于学生在课外阅读更有计划,同时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4.同学们填写得都很认真,说明读书很用心,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这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名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神童”的秘诀》──勤奋《爱迪生》──坚持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爱民《我们心连心》──爱国
5.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这颗知识树,从这颗包含名人故事的树上,我们看到了“宽容、关爱、执着、守信、勤奋、坚持、爱国、爱民”。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设计理念: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对《同步阅读》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更好地体现单元主题。】
四、片段分享
1.在《同步阅读》教材的四篇文章中,哪些段落或句子最打动你呢?请你找出来先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打动了你。老师提个要求,在我们交流之前,请你邀请大家把书翻到哪篇文章的哪个地方,便于大家能迅速找到。
(设计举例:在《一心为民的孔繁森》一文中“一次,有位七十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浓的痰堵住了喉咙,生命垂危。在没有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孔繁森就用听诊器的胶管,亲口将老人的痰一点一点地吸出来,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预设学生的自我感悟。生1:作为副市长的孔繁森,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亲自用胶管为老人吸痰液,这让我非常感动;生2:我还有补充,作为副市长,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急群众之所急,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3:在孔繁森心中,群众就是他的亲人,他为了自己的亲人,不计代价,***着自己的一切……)
【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聆听者,引导学生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教师都应充分地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精彩赏析
大家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一些什么疑惑呢?
(一)《爱迪生》
1.我感到很疑惑的是,爱迪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和危险,作为我们常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爱迪生没有,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预设生1:我认为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让他能坚持下来。第一自然段中这样写到:“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一些瓶子罐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只上过三个月学的爱迪生来说,学习基础并不好,再加上家庭贫穷,可想而知,他要坚持实验该面临多大的阻力,遇到多少困难呀,只有他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热爱才能促使他克服一切的困难。
2.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生根据课外资料或自己的想象自由谈,只要合理就行。)是啊,正是因为他对科学的热爱让他坚持着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你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预设生2:我认为是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让他坚持了下来。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因为在火车上存放实验用品而无意中引起火灾,不幸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呀。尽管如此,他也没放弃,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呀!
预设生3:我认为还有它不惧危险的精神让他能坚持下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然而任何危险都没有吓倒他。
3.小结:同学们,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呀!这份坚持,成就了爱迪生一生约2000项发明创造;这份坚持,成就了爱迪生“世界发明大王”这一伟大的称号;这份坚持,使爱迪生的精神如同他所发明的电灯一样照亮了整个世界。
(二)《我们心连心》
1.老师看了你们的阅读浏览表,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高山族长老们送来礼物,郑成功既不收金,也不收银,为什么却要收下一盘泥土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预设生1:因为郑成功一行人给高山族老乡送去了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中国人有礼尚往来的传统,高山族老乡也回赠了金、银、谷、土四盘礼物。因此郑成功出于尊重,是应该收下那盘泥土的。
2.那收下的为什么只是泥土,而不是全部礼物?郑成功这样做好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引发学生争论。)
3.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赠送或收受礼物都是有讲究的,礼物往往传达着一种情意。那你们能体会他们赠送的礼物所包含的情意吗?
预设生1:郑成功一行人赠送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是希望高山族老乡能发展生产,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生活。
预设生2:高山族老乡的金、银代表的是钱财,赠送的谷代表的粮食,土代表的是土地。
4.那也就是说郑成功只收土,不收金银是要传达这样的心意──郑成功一行收复台湾只是为了收复祖国的领土,而不是为了贪图台湾人民的钱财,是要和台湾人民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台湾人民明白郑成功的心意吗?(明白)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心连心。
5.让我们分角色朗读5—9自然段,一起感受郑成功的爱国情怀和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意吧!
(角色朗读)
(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
1.前面在交流的时候有同学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很难理解孔繁森作为一位副市长曾经有过需要献血换钱来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的经历。我们确实很难想象作为中高级干部的他生活会如此窘迫,对此能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预设生1: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第二自然段就写到,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地震中的孤儿,负责三个孩子的所有开销,加上他自己的孩子,那花费该有多大呀。
预设生2:我还有补充,文中还写到“孔繁森每次下乡,总要带些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因此他的收入还有很大一部分资助了困难群众了。
预设生3:我认为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干部,他并没有利用他的权利去捞取利益,反而将他应得的报酬无私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人民群众。
2.说到这里,老师课前收集了一段资料,一起来读读:
孔繁森将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3.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畅所欲言)
4.小结:这就是孔繁森,一位两袖清风的人,一位爱民如子的人,一位为了人民群众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人。
【设计理念: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向更深的方向发展。该选择怎样的点来展开呢?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定的话题。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好的话题可以是老师课前进行预设的,也可以是来自学生“阅读浏览表”中的疑问,还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
六、主题拓展
1.作为名人的他们,无论是在创造惊天的伟业时,还是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都无不具有不平凡的品质,他们或宽容、或执着、或守信、或刻苦、或坚持、或爱国、或爱民,都无不闪现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下来以后我们多去阅读有关名人的故事,让我们将名人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设计理念: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李丹一小- 帖子数 : 43
注册日期 : 13-11-2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