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阅读教学之二 —— 教学目标的定位 薛法根
有效的阅读教学之二 —— 教学目标的定位 薛法根
人做事一般都有目的,心中应该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其实并不尽然,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露珠》(苏教版第五册)时,精心准备了青蛙、蝴蝶、蟋蟀、蜜蜂等许多动物的头饰,还编制了许多可以戴在头上的花环。课堂上,她让学生戴上这些头饰,与扮演小露珠的学生一起表演。学生们手拉手,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只图着开心,连相互之间的问好都忘得一干二净,老师急得在一旁一个劲地提醒。热热闹闹的教学活动,究竟想干什么?究竟能达到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连执教老师自己都说不清楚。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做到“明确”。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小露珠》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个例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并用“越来越……”造句。对于这一项“用词造句”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水平?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心中有数的。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完两个例句后,就问学生:“越来越……”这个词语表示什么?当学生知道“越来越……”表示“事物的变化”之后,就让学生口头造句:“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教师很满意。这样的教学达到既定的目标了吗?显然,学生的口头造句是原有水平的重复再现,并没有提高到新的水平。因为教师并不明确用“越来越……”造句的实际教学目标。仔细研究一下教学内容,就会发现两个例句中所含的“越来越”是有区别的:“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里的“越来越”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发生了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里的“越来越”是指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了,另一个事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简单地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一句话,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有效训练。如: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自己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自己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生活工具。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又怎么称得上是“有效”呢?而决定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明确而恰当。
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将课程目标体系化、具体化。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长远的方向性目标,也我们制订具体课文教学目标的凭借与依据。当然,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的关键概念的内涵、外延,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化,使之成为可以把握与测评的教学目标。
教材价值从实质上规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研透教材”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与艺术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此,我们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从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学习方法等多个视角去开掘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必须切合并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值,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会偏失方向。建立在教材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就是一种“价值宣言”!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
学生实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缺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发展的空间。把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需要,课就能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还意味着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揣测学生的心理,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抑或调整教学的目标。但事实是,我们对学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许多教学目标都是教师一相情愿、闭门造车的结果,学生不清楚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不知道教师到底要他们达到什么,自然学无目标、学无动力。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因而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如一位教师教学《忆江南》、《渔歌子》两首词,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且不论这7个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是否科学和恰当,仅在短短的两节课80分钟内,是否就能够达成?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目标而言,要达到“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不是几十分钟所能奏效的。何况,7个教学目标,平均1个目标只有1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事实上,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而不能直接作为我们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教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加以整合、提炼而明确的。简单套用“三维目标”,必然使教学目标模糊,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也难以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集中一些,教学过程就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学得就可以相对透彻一些。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个两个就可以了。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目标,花时间,花力气,通过组织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它。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它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实现。***主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仗要打歼灭仗,要集中力量把敌人彻底消灭,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
上述《忆江南》、《渔歌子》两首词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相对集中在这样三点:1.借助文中注音和录音朗读,体会词的节奏特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熟练背诵《忆江南》;2.在教师指导下,参考文中注释、插图以及课外补充资料,正确理解词的大概意思;3.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词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美好的画面,进而初步体会词的意境。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看得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目标,又看得到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发展目标,可以把握与检测,也可以组织实施,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我们倡导的“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有所长进。所谓的“有效”,就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可以感受到的进步或发展。如果教学目标弥散,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究竟有没有长进,无法确定自己长进多少,那么,教学就失去了激励性,也失去了有效性。所以,在研制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确而集中,并要用足够的教学时间、设计足够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真正的有效率。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做到“明确”。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小露珠》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个例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并用“越来越……”造句。对于这一项“用词造句”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水平?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心中有数的。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完两个例句后,就问学生:“越来越……”这个词语表示什么?当学生知道“越来越……”表示“事物的变化”之后,就让学生口头造句:“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教师很满意。这样的教学达到既定的目标了吗?显然,学生的口头造句是原有水平的重复再现,并没有提高到新的水平。因为教师并不明确用“越来越……”造句的实际教学目标。仔细研究一下教学内容,就会发现两个例句中所含的“越来越”是有区别的:“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里的“越来越”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发生了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里的“越来越”是指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了,另一个事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简单地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一句话,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有效训练。如: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自己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自己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生活工具。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又怎么称得上是“有效”呢?而决定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明确而恰当。
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将课程目标体系化、具体化。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长远的方向性目标,也我们制订具体课文教学目标的凭借与依据。当然,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的关键概念的内涵、外延,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化,使之成为可以把握与测评的教学目标。
教材价值从实质上规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研透教材”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与艺术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此,我们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从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学习方法等多个视角去开掘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必须切合并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值,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会偏失方向。建立在教材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就是一种“价值宣言”!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
学生实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缺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发展的空间。把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需要,课就能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还意味着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揣测学生的心理,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抑或调整教学的目标。但事实是,我们对学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许多教学目标都是教师一相情愿、闭门造车的结果,学生不清楚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不知道教师到底要他们达到什么,自然学无目标、学无动力。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因而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如一位教师教学《忆江南》、《渔歌子》两首词,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且不论这7个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是否科学和恰当,仅在短短的两节课80分钟内,是否就能够达成?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目标而言,要达到“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不是几十分钟所能奏效的。何况,7个教学目标,平均1个目标只有1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事实上,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而不能直接作为我们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教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加以整合、提炼而明确的。简单套用“三维目标”,必然使教学目标模糊,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也难以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集中一些,教学过程就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学得就可以相对透彻一些。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个两个就可以了。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目标,花时间,花力气,通过组织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它。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它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实现。***主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仗要打歼灭仗,要集中力量把敌人彻底消灭,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
上述《忆江南》、《渔歌子》两首词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相对集中在这样三点:1.借助文中注音和录音朗读,体会词的节奏特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熟练背诵《忆江南》;2.在教师指导下,参考文中注释、插图以及课外补充资料,正确理解词的大概意思;3.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词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美好的画面,进而初步体会词的意境。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看得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目标,又看得到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发展目标,可以把握与检测,也可以组织实施,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我们倡导的“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有所长进。所谓的“有效”,就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可以感受到的进步或发展。如果教学目标弥散,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究竟有没有长进,无法确定自己长进多少,那么,教学就失去了激励性,也失去了有效性。所以,在研制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确而集中,并要用足够的教学时间、设计足够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真正的有效率。
孙静敏- 帖子数 : 61
注册日期 : 11-04-2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