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题研究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题研究
一、 主题的确定
课堂教学提问在新课标背景下它是引起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很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众所周知,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的“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即思维过程,便是首先由教师的高质量课堂提问开始的,所以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干扰教学过程,甚至产生负作用。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学期我们二年级数学组的研究主题定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 理论学习
学习内容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不妨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尽管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际上,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学习心得: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问”出学生的创造。
学习内容二: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精心设计提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知识的殿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一、抓住时机,设置悬念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是,教师走进课堂,手中拿着自制的教具,一个长方形木框。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哪里?面积怎么算?学生一一表示。
教师将这个木框沿着一角向上一拉。问:现在有什么变化?
生1:形状变了。
生2:长没变,宽变成一条边了。
生3:面积变了。
生4:面积没变。
……
师说:面积到底怎么样了?(说后在板书“面积”处写一个“?”,就表示这还有疑问。)还需要大家学完本节课后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就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学生努力的、认真的学好本节课。通过提问也使学生不仅把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而且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见,抓住学生心理,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1、深题浅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所以对一些过于难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比如教学概念时,就要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图解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达到最终的记忆
教学“倍的认识”,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概念,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有两堆苹果,每堆3个,这表示几个几?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当出示三题之后,直接给学生说就表示几的几倍。通过反复地说,学生很快的感知到“倍”这个概念。
2、浅题深问。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比如出示一些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篮球25个,排球19个,足球14个。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及机动脑筋,提出以下这些问题:1、三种球一共有多少个?2、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3、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4、足球比排球少多少个?……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说明他学以致用了。
三、多方设疑,发散思维
1、多方设疑,一题多问。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比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学校买来85个篮球,第一天借走了25个,第二天借走了18个,还剩多少个?题出之后让学生先读题,后解答。
生1:85—25=60(个) 60—18=42(个)答:还剩42个。
生 2:85-25-18=42(个)答:还剩42个。
生3:25+18=43(个)85—43=42(个)答:还剩42个.
生4:85—(25+18)=42(个)答:还剩42个.
2、联系生活,阶梯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认识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时,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实物,拿到学校来比较这些物体,感知——认知——理解——应用这些物体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习心得:作为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习内容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释疑解难,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质量的提问,会“一石激起千重浪,”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一组有质量的提问,会推波助澜,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一堂讲究提问技巧、策略的课,会一环扣一环,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去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在翻阅查找了有关资料得知: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探究知识,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最理想最有效的。怎么才能设计出这类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材,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具有针对性。
把握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会分析教材,不会用教材,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路上多了绊脚石。比如:在本校一次新教师调研活动中听到一节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时教师出示了这单元总的主题图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有的说:“图中有许多树”有的说:“有的小朋友在跳绳。”有的说:“有的同学在打篮球。”学生的这些答案 都不是老师想要的。看到学生实在说不出来,老师提示说:“看到这张图左下角的花坛边有什么?”这时有个学生说:“有好多盆郁金香。”老师终于面呈喜色高兴地说:“同学们准备用这些花来布置会场。”(出示例1主题图)老师继续问:“从这幅图中你又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说:“有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终于进入了这节课。一节课40分钟,其中10分钟用来观察讨论与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题图,以致教学重点无法充分地展开,课堂练习没时间做。这就说明这位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新课导入时的提问应注意紧密联系本课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余数的除法,如果能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则能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下面的新课展开作好“铺垫”。如果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就直接出示例1的主题图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样的提问紧扣教学内容,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后面的教学也不至于匆匆忙忙。
教师尽快熟悉教材的过程,也是其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其对教学内容形成总体印象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前,必须充分的备教材和备学生。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怎样发问?(采用什么方式问)问谁?(好、中、后进生)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形成授课思路,找准授课方法,才能使课堂提问走向有效。
二、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指向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比如一位教师指着一个圆问一年级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孩子们会自信的告诉你这是圆,而同样的问题去问六年级的同学,他们的可能就在想“当我们是白痴啊,问这么幼稚的问题”,然后漫不经心,不屑回答,这就是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层次不同所致的结果。又比如在小学第一册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会在一堆图形中分辨出指定的图形),因此这个阶段的问题只能是简单的提问,如:“这幅图中有几个长方体?”“长方体比正方体多(少)几个?”等,不能涉及更多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之类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层次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
面对实际就要面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我们的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三、引导学生探究,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一)问题设计应难易结合
班级里的孩子不管在思维能力还是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异,所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又要尽量面向全体。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设计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来扶一下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在课堂上有发挥的机会,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有一两个综合性较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尽量不要让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挨饿”。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但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获得答案。比如在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这堂课中, 我从简单容易的问题入手“两把椅子,让3人来抢,要求都要坐下,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引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开始探究“4支铅笔放到3个盒子里,可能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展示结果后,我又问:“这几种方法都行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就比较强,调动了一些尖子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中。显然这样有易有难的问题设计,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二)问题设计应精炼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要“精”。如果课堂上教师把问题问得过细,既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也会使学生感到“食之无味”。我也常常这样跟我的学生说:“老师给你碗和筷子,你们能自己吃饭吗?还是要我一口一口地喂呢?还是要我嚼碎了喂你们?”这就好比我们的课堂提问,第一句相当于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的反应是比较自信的;第二句相当于“唾手可得”的简单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偷笑”,可能在想“这么简单的问题”;第三句,全班同学的反响最大“这也太恶心了吧”,也就是说没有必要的细碎问题,学生不但不屑回答而且会产生厌恶心里。比如:一位二年级的老师上《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课的一开始就问学生:“小朋友们有没有买过东西?”“相同的东西如果价格不同我们怎么选择?”学生讨论后说:“应该选便宜的买”。师说:“是啊,我们应该先将这些价格比较一下,再买。”,接着教师课件出示某品牌电风扇的不同价格,让学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就属于第三类(没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应该避免提此类问题。此外,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可以一开始就课件出示某商品的不同价格,教师可以这样问:“应该去哪家商店买呢?”。这样精炼的问题设计既省时,又可以直切主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将问题归类整合,必要时应体现一定的容量或较大的覆盖面,还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用我们校长的话说:“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精炼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三)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答题环境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轻松的表情、幽默的精神状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轻松的课堂环境。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和教师及时设置的疑点能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好的课件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往往是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观可感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直观的情景中,会产生一种参与的愿望和热情。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方面变换刺激,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思考问题的新天地。同时,也可以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的心理,在课堂上采用竞赛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才能。还可以运用一些矛盾式的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上五上《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抛两次硬币,如果第一次是正面朝上,那么第二次一定是反面朝上吗?”学生马上反应“不是的。”于是我紧接着问“你们不是说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吗?那我抛两次当然就是一次正面一次反面喽!如果不是的话,那不是和你们的结论矛盾了吗?”这个矛盾的问题环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反驳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自然的引入下一个学生抛硬币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自然就是一个有效或者说是高效的操作。看来,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成就精彩的课堂。
学习心得: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了解学生,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研究行动
第一次课例研究
【研究团队】二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授课教师】冯丽娜
【授课时间】2013.10
【授课内容】数学广角
【授课之前的集体研讨】拓展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让学生开动脑筋,体会成功的快乐!用旧知引导对新知的学习,要自然的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涂色的活动。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我们参加学校趣味运动会的场景。今天,森林学校里的小动物们也要举办一场趣味运动会了,你想看看吗?熊猫裁判想请我们一起去参观趣味赛并解决数学广角里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
二、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师:熊猫裁判首先想请同学们用数字1和2为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们编两位数的运动号码,注意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能重复。生思考并回答。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1、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并记录。
2、学生摆好后,全班交流,板书学生摆的结果。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一种排列方法比较好?既不重复又不容易漏掉?
4、师生共同总结排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一)涂色游戏
1、学生在书97页动手涂一涂,巩固对排列知识的掌握。
2、学生展示涂色结果,并叙述自己是如何涂色的。得出结论有6种不同涂色方法。
(二)握手
1、猜测三只小动物握手的结果。每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学生到台上扮演小动物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三)服装搭配
用2件上衣,2条裤子为小兔模特进行服装搭配,最多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练习(路线问题)
比赛结束了,从森林赛场回到我们的学校,途中要经过一座公园。一起来看看,森林到公园有2条路可以走,从公园到学校有3条路。想一想,从森林赛场回到学校一共有几种走法?学生边写边记。
五、课后思考
如果从森林赛场直接回家,要经过两个地方,一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授课之后的集体研讨】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
第二次课例研究
【研究团队】二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授课教师】赵志玉
【授课时间】2013.12
【授课内容】解决问题复习课
【授课之前的集体研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学情简介】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基础上,本节课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师生活动) 阶段目标 课后反馈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四、课堂总结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帮住学生巩固学习的内容。
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中,学生很快融入其中,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很强。
学生在合作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学生在巩固练习中熟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授课之后的集体研讨】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第三次课例研究
【研究团队】二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授课教师】孙明煜
【授课时间】2013.12
【授课内容】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整理复习
【授课之前的集体研讨】要注意口算与笔算的区分。注意算法的多样化。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清算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35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教材理解】全面整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结合算式,学会比较与总结知识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能发现计算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体验到与同伴相互交流的乐趣
【学情简介】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知识,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扫除计算上的障碍。(通过整理和复习,能熟练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能发现计算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体验到与同伴相互交流的乐趣。3、通过整理和复习,渗透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提高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种小礼物,看,是什么?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列式解决吗?(学生提问,指名列式,教师板书算式)算式里面都是几位数?这就是我们已经学过了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引领梳理,建构网络
1.教师引领,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知识网络
关于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大家都会算吗?老师想先考查一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敢接受挑战吗?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4道加法算式,现在想让同学们自选2道算式,我们进行口算比赛,先仔细观察,同桌相互交流一下自己打算选哪2道题进行口算。
指名到黑板上来分,为什么大家都选这2道?难道这里面还有小秘密?
学生(不进位)教师追问:不需要进位?指的是哪一位不进位?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组算式,都是不需要进位的加法,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不进位加)这组呢?(进位),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进位加。
既然大家一致认为这4道不进位加适合口算,下面咱们两个组就来比试一下好吗?(开火车的形式说出答案)
看来这样的题目口算起来有点难度了,除了口算,我们还可以怎么算?挑一道用竖式计算,汇报计算的过程。同桌说一说用竖式进行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小结: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这么一整理,加法这部分内容竟然变成了这样子的图。那减法的内容是不是也可以整理成这样的图呢?接着看。
2.自主整理,形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知识网络
看,小火车运来了8道减法算式,你能不能像刚才整理加法那样,给它们分分类,然后起个名字呢?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商量好,然后由小组长按照大家的意见把算式填在一号作业纸上,然后分别给它们写上名字。老师说明白了吗?(找一组同学到台前把他们的分类摆着黑板上)
汇报交流分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把不退位减的可以口算的算式指一个说说口算过程,其他的直接说结果,选一个进行列竖式计算。)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把减法的内容也整理得这么有条理。这颗星星奖励给你们组。
3.师生共建,比较加减法笔算算法的异同:
刚才我们对加法和减法的内容进行了整理,思考一下,用竖式计算时,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随机贴星)
小结: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后在计算时可要细心一点,分清加减哦。
下面咱们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抢星星。看谁能快速又准确地说出小星星的后面躲着数字几。(课件播放)
第一个,直接看十位。第二个,3+4不就是等于7吗?怎么又是8了呢?看来,确定十位上的数是既,不能只看十位,还要看个位是否要进位。第三个:第四个:到底是2还是3呢?
说的真清楚!判断地这么准确!看来大家对加减法的计算掌握的都非常好!
4.简要处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法梳理
像这样的算式,贴三道,让学生说出它们是什么运算。(贴出标题)该怎样计算呢?(说运算顺序)先来估计一个,结果会是多少?说说是怎么估计的?
实际计算一下准确的结果,会算吗?完成一个,然后集体汇报结果,反馈。总结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三、重点练习,巩固提高
看,这个单元的内容,被我们整理后,变成了一张这样的知识网,你们还能看得懂吗?刘老师还有个秘密要告诉大家,刚才我们复习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亿以内数的加减法应注意的问题,而且分类方法和计算方法也都是一样的,你们说100以内数的加减法重要不重要啊?学了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运用,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学的怎么样。
四、评价反思,总结延伸
其实关于加减法计算,在很早的数学书中,就曾经有这样一个图形,它像两个8靠在一起,古人又叫它“聚8图”。
其实数学是让人变得聪明的科学,学好数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细致、认真,争取做一个小小数学家。
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马上就下课了,上完这节课你什么感觉?有没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
【授课之后的集体研讨】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细化,使学生更明确思考的方向。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节课的教学。
四、研讨活动总结
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教师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启发性和引导性,这样才能使我有有限的四十分钟放射出无限的光彩,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力求提高自己的提问方式,建立有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提问在新课标背景下它是引起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很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众所周知,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的“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即思维过程,便是首先由教师的高质量课堂提问开始的,所以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干扰教学过程,甚至产生负作用。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学期我们二年级数学组的研究主题定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 理论学习
学习内容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不妨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尽管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际上,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学习心得: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问”出学生的创造。
学习内容二: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精心设计提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知识的殿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一、抓住时机,设置悬念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是,教师走进课堂,手中拿着自制的教具,一个长方形木框。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哪里?面积怎么算?学生一一表示。
教师将这个木框沿着一角向上一拉。问:现在有什么变化?
生1:形状变了。
生2:长没变,宽变成一条边了。
生3:面积变了。
生4:面积没变。
……
师说:面积到底怎么样了?(说后在板书“面积”处写一个“?”,就表示这还有疑问。)还需要大家学完本节课后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就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学生努力的、认真的学好本节课。通过提问也使学生不仅把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而且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见,抓住学生心理,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1、深题浅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所以对一些过于难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比如教学概念时,就要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图解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达到最终的记忆
教学“倍的认识”,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概念,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有两堆苹果,每堆3个,这表示几个几?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当出示三题之后,直接给学生说就表示几的几倍。通过反复地说,学生很快的感知到“倍”这个概念。
2、浅题深问。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比如出示一些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篮球25个,排球19个,足球14个。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及机动脑筋,提出以下这些问题:1、三种球一共有多少个?2、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3、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4、足球比排球少多少个?……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说明他学以致用了。
三、多方设疑,发散思维
1、多方设疑,一题多问。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比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学校买来85个篮球,第一天借走了25个,第二天借走了18个,还剩多少个?题出之后让学生先读题,后解答。
生1:85—25=60(个) 60—18=42(个)答:还剩42个。
生 2:85-25-18=42(个)答:还剩42个。
生3:25+18=43(个)85—43=42(个)答:还剩42个.
生4:85—(25+18)=42(个)答:还剩42个.
2、联系生活,阶梯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认识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时,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实物,拿到学校来比较这些物体,感知——认知——理解——应用这些物体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习心得:作为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习内容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释疑解难,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质量的提问,会“一石激起千重浪,”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一组有质量的提问,会推波助澜,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一堂讲究提问技巧、策略的课,会一环扣一环,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去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在翻阅查找了有关资料得知: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探究知识,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最理想最有效的。怎么才能设计出这类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材,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具有针对性。
把握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会分析教材,不会用教材,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路上多了绊脚石。比如:在本校一次新教师调研活动中听到一节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时教师出示了这单元总的主题图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有的说:“图中有许多树”有的说:“有的小朋友在跳绳。”有的说:“有的同学在打篮球。”学生的这些答案 都不是老师想要的。看到学生实在说不出来,老师提示说:“看到这张图左下角的花坛边有什么?”这时有个学生说:“有好多盆郁金香。”老师终于面呈喜色高兴地说:“同学们准备用这些花来布置会场。”(出示例1主题图)老师继续问:“从这幅图中你又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说:“有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终于进入了这节课。一节课40分钟,其中10分钟用来观察讨论与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题图,以致教学重点无法充分地展开,课堂练习没时间做。这就说明这位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新课导入时的提问应注意紧密联系本课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余数的除法,如果能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则能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下面的新课展开作好“铺垫”。如果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就直接出示例1的主题图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样的提问紧扣教学内容,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后面的教学也不至于匆匆忙忙。
教师尽快熟悉教材的过程,也是其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其对教学内容形成总体印象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前,必须充分的备教材和备学生。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怎样发问?(采用什么方式问)问谁?(好、中、后进生)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形成授课思路,找准授课方法,才能使课堂提问走向有效。
二、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指向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比如一位教师指着一个圆问一年级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孩子们会自信的告诉你这是圆,而同样的问题去问六年级的同学,他们的可能就在想“当我们是白痴啊,问这么幼稚的问题”,然后漫不经心,不屑回答,这就是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层次不同所致的结果。又比如在小学第一册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会在一堆图形中分辨出指定的图形),因此这个阶段的问题只能是简单的提问,如:“这幅图中有几个长方体?”“长方体比正方体多(少)几个?”等,不能涉及更多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之类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层次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
面对实际就要面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我们的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三、引导学生探究,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一)问题设计应难易结合
班级里的孩子不管在思维能力还是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异,所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又要尽量面向全体。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设计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来扶一下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在课堂上有发挥的机会,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有一两个综合性较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尽量不要让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挨饿”。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但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获得答案。比如在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这堂课中, 我从简单容易的问题入手“两把椅子,让3人来抢,要求都要坐下,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引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开始探究“4支铅笔放到3个盒子里,可能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展示结果后,我又问:“这几种方法都行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就比较强,调动了一些尖子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中。显然这样有易有难的问题设计,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二)问题设计应精炼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要“精”。如果课堂上教师把问题问得过细,既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也会使学生感到“食之无味”。我也常常这样跟我的学生说:“老师给你碗和筷子,你们能自己吃饭吗?还是要我一口一口地喂呢?还是要我嚼碎了喂你们?”这就好比我们的课堂提问,第一句相当于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的反应是比较自信的;第二句相当于“唾手可得”的简单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偷笑”,可能在想“这么简单的问题”;第三句,全班同学的反响最大“这也太恶心了吧”,也就是说没有必要的细碎问题,学生不但不屑回答而且会产生厌恶心里。比如:一位二年级的老师上《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课的一开始就问学生:“小朋友们有没有买过东西?”“相同的东西如果价格不同我们怎么选择?”学生讨论后说:“应该选便宜的买”。师说:“是啊,我们应该先将这些价格比较一下,再买。”,接着教师课件出示某品牌电风扇的不同价格,让学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就属于第三类(没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应该避免提此类问题。此外,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可以一开始就课件出示某商品的不同价格,教师可以这样问:“应该去哪家商店买呢?”。这样精炼的问题设计既省时,又可以直切主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将问题归类整合,必要时应体现一定的容量或较大的覆盖面,还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用我们校长的话说:“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精炼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三)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答题环境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轻松的表情、幽默的精神状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轻松的课堂环境。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和教师及时设置的疑点能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好的课件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往往是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观可感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直观的情景中,会产生一种参与的愿望和热情。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方面变换刺激,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思考问题的新天地。同时,也可以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的心理,在课堂上采用竞赛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才能。还可以运用一些矛盾式的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上五上《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抛两次硬币,如果第一次是正面朝上,那么第二次一定是反面朝上吗?”学生马上反应“不是的。”于是我紧接着问“你们不是说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吗?那我抛两次当然就是一次正面一次反面喽!如果不是的话,那不是和你们的结论矛盾了吗?”这个矛盾的问题环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反驳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自然的引入下一个学生抛硬币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自然就是一个有效或者说是高效的操作。看来,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成就精彩的课堂。
学习心得: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了解学生,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研究行动
第一次课例研究
【研究团队】二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授课教师】冯丽娜
【授课时间】2013.10
【授课内容】数学广角
【授课之前的集体研讨】拓展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让学生开动脑筋,体会成功的快乐!用旧知引导对新知的学习,要自然的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涂色的活动。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我们参加学校趣味运动会的场景。今天,森林学校里的小动物们也要举办一场趣味运动会了,你想看看吗?熊猫裁判想请我们一起去参观趣味赛并解决数学广角里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
二、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师:熊猫裁判首先想请同学们用数字1和2为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们编两位数的运动号码,注意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能重复。生思考并回答。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1、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并记录。
2、学生摆好后,全班交流,板书学生摆的结果。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一种排列方法比较好?既不重复又不容易漏掉?
4、师生共同总结排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一)涂色游戏
1、学生在书97页动手涂一涂,巩固对排列知识的掌握。
2、学生展示涂色结果,并叙述自己是如何涂色的。得出结论有6种不同涂色方法。
(二)握手
1、猜测三只小动物握手的结果。每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学生到台上扮演小动物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三)服装搭配
用2件上衣,2条裤子为小兔模特进行服装搭配,最多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练习(路线问题)
比赛结束了,从森林赛场回到我们的学校,途中要经过一座公园。一起来看看,森林到公园有2条路可以走,从公园到学校有3条路。想一想,从森林赛场回到学校一共有几种走法?学生边写边记。
五、课后思考
如果从森林赛场直接回家,要经过两个地方,一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授课之后的集体研讨】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
第二次课例研究
【研究团队】二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授课教师】赵志玉
【授课时间】2013.12
【授课内容】解决问题复习课
【授课之前的集体研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学情简介】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基础上,本节课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师生活动) 阶段目标 课后反馈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四、课堂总结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帮住学生巩固学习的内容。
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中,学生很快融入其中,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很强。
学生在合作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学生在巩固练习中熟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授课之后的集体研讨】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第三次课例研究
【研究团队】二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授课教师】孙明煜
【授课时间】2013.12
【授课内容】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整理复习
【授课之前的集体研讨】要注意口算与笔算的区分。注意算法的多样化。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清算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35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教材理解】全面整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结合算式,学会比较与总结知识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能发现计算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体验到与同伴相互交流的乐趣
【学情简介】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知识,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扫除计算上的障碍。(通过整理和复习,能熟练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能发现计算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体验到与同伴相互交流的乐趣。3、通过整理和复习,渗透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提高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种小礼物,看,是什么?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列式解决吗?(学生提问,指名列式,教师板书算式)算式里面都是几位数?这就是我们已经学过了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引领梳理,建构网络
1.教师引领,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知识网络
关于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大家都会算吗?老师想先考查一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敢接受挑战吗?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4道加法算式,现在想让同学们自选2道算式,我们进行口算比赛,先仔细观察,同桌相互交流一下自己打算选哪2道题进行口算。
指名到黑板上来分,为什么大家都选这2道?难道这里面还有小秘密?
学生(不进位)教师追问:不需要进位?指的是哪一位不进位?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组算式,都是不需要进位的加法,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不进位加)这组呢?(进位),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进位加。
既然大家一致认为这4道不进位加适合口算,下面咱们两个组就来比试一下好吗?(开火车的形式说出答案)
看来这样的题目口算起来有点难度了,除了口算,我们还可以怎么算?挑一道用竖式计算,汇报计算的过程。同桌说一说用竖式进行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小结: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这么一整理,加法这部分内容竟然变成了这样子的图。那减法的内容是不是也可以整理成这样的图呢?接着看。
2.自主整理,形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知识网络
看,小火车运来了8道减法算式,你能不能像刚才整理加法那样,给它们分分类,然后起个名字呢?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商量好,然后由小组长按照大家的意见把算式填在一号作业纸上,然后分别给它们写上名字。老师说明白了吗?(找一组同学到台前把他们的分类摆着黑板上)
汇报交流分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把不退位减的可以口算的算式指一个说说口算过程,其他的直接说结果,选一个进行列竖式计算。)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把减法的内容也整理得这么有条理。这颗星星奖励给你们组。
3.师生共建,比较加减法笔算算法的异同:
刚才我们对加法和减法的内容进行了整理,思考一下,用竖式计算时,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随机贴星)
小结: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后在计算时可要细心一点,分清加减哦。
下面咱们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抢星星。看谁能快速又准确地说出小星星的后面躲着数字几。(课件播放)
第一个,直接看十位。第二个,3+4不就是等于7吗?怎么又是8了呢?看来,确定十位上的数是既,不能只看十位,还要看个位是否要进位。第三个:第四个:到底是2还是3呢?
说的真清楚!判断地这么准确!看来大家对加减法的计算掌握的都非常好!
4.简要处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法梳理
像这样的算式,贴三道,让学生说出它们是什么运算。(贴出标题)该怎样计算呢?(说运算顺序)先来估计一个,结果会是多少?说说是怎么估计的?
实际计算一下准确的结果,会算吗?完成一个,然后集体汇报结果,反馈。总结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三、重点练习,巩固提高
看,这个单元的内容,被我们整理后,变成了一张这样的知识网,你们还能看得懂吗?刘老师还有个秘密要告诉大家,刚才我们复习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亿以内数的加减法应注意的问题,而且分类方法和计算方法也都是一样的,你们说100以内数的加减法重要不重要啊?学了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运用,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学的怎么样。
四、评价反思,总结延伸
其实关于加减法计算,在很早的数学书中,就曾经有这样一个图形,它像两个8靠在一起,古人又叫它“聚8图”。
其实数学是让人变得聪明的科学,学好数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细致、认真,争取做一个小小数学家。
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马上就下课了,上完这节课你什么感觉?有没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
【授课之后的集体研讨】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细化,使学生更明确思考的方向。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节课的教学。
四、研讨活动总结
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教师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启发性和引导性,这样才能使我有有限的四十分钟放射出无限的光彩,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力求提高自己的提问方式,建立有效的课堂。
冯丽娜- 帖子数 : 7
注册日期 : 11-05-1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