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教学活动结尾的技巧多
5 posters
上好教学活动结尾的技巧多
一、案例背景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大多幼儿教师下大功夫对活动的导入、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忽视了对活动的结尾环节的充分考虑。由于孩子在学习情绪、注意力等往往会随着活动高潮的终止而陡然松懈,加之教师有时认识上的疏忽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常常会使教学活动形成“草率收兵”,“虎头蛇尾”的状况,不利于幼儿的有效发展。
二、情景再现
情景一:语言活动《给朋友的信》片段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自己写给朋友的信。教师说:“小朋友请你把画好的信折好放入信封中,在信封上写好学号,交给你的好朋友”。“我要拿回家里去,给我妹妹”。“我的好朋友是小寒,我现在就送给他”。“老师,老师,我想把信寄给我姐姐好吗?”孩子们极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说:“好呀,可以寄出去呀!”“老师,我们也要寄信”几个孩子一起围上来说。教师说:“好,既然这么多小朋友想把信寄出去,那我们下次一起去寄,好吗?”大部分孩子异口同声说好,也有的幼儿在嘀咕:“又是下次”。教师也没有注意就请孩子自由活动了,自己忙着准备下一个教学活动了。……几天过去了,教师并没有带孩子去邮局寄信。
情景二:美术活动《小小造型师》片段
教师介绍材料后,请幼儿用面粉、模板制作各种点心。教师一边观察幼儿制作点心边说:“请小朋友用力按模板”,“可以挑选不同模板的做出不同式样的点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转眼二十五分钟过去了,有好几个孩子做好了,教师又看了看时间,便说“请做好的小朋友把点心收起来,没做好的小朋友可要加油哦!”
三、分析体会
教学活动结尾是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既是本活动的终点,也是下个活动的起点。一个活动的结束或概括点精、意犹未尽,或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上述情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教师忽略结尾,使活动的“尾声”显得十分松散、随意、甚至欺骗:
1、欺骗式的教学活动结尾
情景一中教师说到却做不到,这其实是一种欺骗行为。教师答应了孩子下次陪他们子去寄信,但始终都没有去,这对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幼儿的发展都不利。
1)失去一次教育机会。就整个教学活动而言,孩子对送信很感兴趣,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延伸活动,教师一句“下次带你们去”打消了幼儿的积极性,损害了孩子对朋友表达感情的迫切心理,这个教学活动并不完整。
2)降低了教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孩子崇拜教师,教师却欺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教师不信任,不爱听老师的话可,教师的可信度就降低了。
3)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影响。教师经常要求幼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那么首先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幼儿的感受性极高,模仿力、受感染力极强,教师的这种行为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起着不良的作用。
2、草率式的教学活动结尾
情景二中教师指导孩子做点心,看活动时间差不多了,教师就让孩子交作品,这种有头无尾、不了了之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让教学活动支离破碎、不完整。
2)不利于幼儿树立自信,主动发展。一线教师都知道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想法,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仅能帮助树立自信,而且增加语言的锻炼机会、学习同伴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如果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会对自己的作品漠然视之、缺少热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3)不利于教师了解、解读幼儿。“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中绘画是幼儿表现自我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讲评、幼儿介绍可以了解幼儿想法,走进孩子内心,获取孩子发展的信息。但情景三中教师不听取孩子画的内涵,也无法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解读”幼儿便是一句空话。
四、实践反思
1、结尾是首尾照应的过程。活动结束部分应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活动导入遥相呼应,或是对导入设疑的回答,或是导入内容的延续和升华。如:画国旗活动,结束环节请幼儿用画好的国旗布置教室,教育幼儿爱护国旗,与开头照应,做到了首尾相连。
2、结尾是拓展延伸的过程。幼儿园教学时间比较短,内容粗浅,幼儿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有“点睛之笔”,将活动延伸,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如大班社会——“你们辛苦了”,结束时,教师布置任务:“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件礼物,去送给食堂里的阿姨,好吗?”
3、结尾是反馈教学信息的过程。教师设计可以开展评价活动或设计一些提问,来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如美术活动《小小造型师》结尾可以让孩子说说:“你做的是什么?怎么做的?” 从中及时了解孩子的掌握程度,教师本次活动达到的效果,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
4、结尾是认识过程的归结,新的认识过程的起点。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大多幼儿教师下大功夫对活动的导入、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忽视了对活动的结尾环节的充分考虑。由于孩子在学习情绪、注意力等往往会随着活动高潮的终止而陡然松懈,加之教师有时认识上的疏忽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常常会使教学活动形成“草率收兵”,“虎头蛇尾”的状况,不利于幼儿的有效发展。
二、情景再现
情景一:语言活动《给朋友的信》片段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自己写给朋友的信。教师说:“小朋友请你把画好的信折好放入信封中,在信封上写好学号,交给你的好朋友”。“我要拿回家里去,给我妹妹”。“我的好朋友是小寒,我现在就送给他”。“老师,老师,我想把信寄给我姐姐好吗?”孩子们极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说:“好呀,可以寄出去呀!”“老师,我们也要寄信”几个孩子一起围上来说。教师说:“好,既然这么多小朋友想把信寄出去,那我们下次一起去寄,好吗?”大部分孩子异口同声说好,也有的幼儿在嘀咕:“又是下次”。教师也没有注意就请孩子自由活动了,自己忙着准备下一个教学活动了。……几天过去了,教师并没有带孩子去邮局寄信。
情景二:美术活动《小小造型师》片段
教师介绍材料后,请幼儿用面粉、模板制作各种点心。教师一边观察幼儿制作点心边说:“请小朋友用力按模板”,“可以挑选不同模板的做出不同式样的点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转眼二十五分钟过去了,有好几个孩子做好了,教师又看了看时间,便说“请做好的小朋友把点心收起来,没做好的小朋友可要加油哦!”
三、分析体会
教学活动结尾是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既是本活动的终点,也是下个活动的起点。一个活动的结束或概括点精、意犹未尽,或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上述情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教师忽略结尾,使活动的“尾声”显得十分松散、随意、甚至欺骗:
1、欺骗式的教学活动结尾
情景一中教师说到却做不到,这其实是一种欺骗行为。教师答应了孩子下次陪他们子去寄信,但始终都没有去,这对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幼儿的发展都不利。
1)失去一次教育机会。就整个教学活动而言,孩子对送信很感兴趣,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延伸活动,教师一句“下次带你们去”打消了幼儿的积极性,损害了孩子对朋友表达感情的迫切心理,这个教学活动并不完整。
2)降低了教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孩子崇拜教师,教师却欺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教师不信任,不爱听老师的话可,教师的可信度就降低了。
3)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影响。教师经常要求幼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那么首先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幼儿的感受性极高,模仿力、受感染力极强,教师的这种行为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起着不良的作用。
2、草率式的教学活动结尾
情景二中教师指导孩子做点心,看活动时间差不多了,教师就让孩子交作品,这种有头无尾、不了了之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让教学活动支离破碎、不完整。
2)不利于幼儿树立自信,主动发展。一线教师都知道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想法,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仅能帮助树立自信,而且增加语言的锻炼机会、学习同伴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如果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会对自己的作品漠然视之、缺少热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3)不利于教师了解、解读幼儿。“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中绘画是幼儿表现自我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讲评、幼儿介绍可以了解幼儿想法,走进孩子内心,获取孩子发展的信息。但情景三中教师不听取孩子画的内涵,也无法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解读”幼儿便是一句空话。
四、实践反思
1、结尾是首尾照应的过程。活动结束部分应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活动导入遥相呼应,或是对导入设疑的回答,或是导入内容的延续和升华。如:画国旗活动,结束环节请幼儿用画好的国旗布置教室,教育幼儿爱护国旗,与开头照应,做到了首尾相连。
2、结尾是拓展延伸的过程。幼儿园教学时间比较短,内容粗浅,幼儿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有“点睛之笔”,将活动延伸,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如大班社会——“你们辛苦了”,结束时,教师布置任务:“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件礼物,去送给食堂里的阿姨,好吗?”
3、结尾是反馈教学信息的过程。教师设计可以开展评价活动或设计一些提问,来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如美术活动《小小造型师》结尾可以让孩子说说:“你做的是什么?怎么做的?” 从中及时了解孩子的掌握程度,教师本次活动达到的效果,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
4、结尾是认识过程的归结,新的认识过程的起点。
抚幼周荣丽- 帖子数 : 13
注册日期 : 11-05-13
回复: 上好教学活动结尾的技巧多
培训后我才知道一节好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姐妹们加油!cheers:
抚幼张放- 帖子数 : 53
注册日期 : 11-05-13
年龄 : 4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