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城学区教研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主题研究实例

2 posters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主题研究实例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五月 03, 2011 9:24 pm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石家庄市桥西区草场街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
一、主题的确定
大家都知道,合作交往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合作学习也因之成为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着这种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发现,一些课上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搞花架子,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我们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因为老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认为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或商量商量就是合作学习,同时还有缺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具体引导,使小组合作变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碰头会,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把如何使小组学习更有效作为学校数学学科组的主题研究内容,并进行了以下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以后,首先组织老师们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文章,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三、研究行动
(一)课堂观察,发现问题。
在开始阶段,我们通过互相听课,发现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在合作时学生各自为政,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同学们不知道怎样进行合作。第二是小组交流时,部分学生总是充当看客,没有自己的见解,成绩较好的学生独霸课堂,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
(二)第一次课例研讨。
针对发现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高年级的化萌老师和中年级的成红坤老师分别做了《分数应用题》和《平均数问题》两个课例,通过课中观察和课后研讨,对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问题,老师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
1、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把握,不能放手不管。
2、小组内要做好人员分工,要有组织者和代表自己小组的发言者,并且定期进行轮换,让每个人都有代表集体展示自己的机会。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思考,有不同想法,等别人说完后再补充。
4、小组间开展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
(三)第二次课例研讨。
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对王丹老师做的低年级的《分类》一课进行了研讨。
在这次研讨中,我们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领导参与我们的研究活动。大家围绕上次的几个问题深入研究,同时,对怎样理解合作学习,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等展开深入讨论。在课后研讨中,老师谈到本节课安排了五次学生合作学习,但专家指出,这5次中只有一次是在学生需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实实在在的合作学习,专家的点评使我们茅塞顿开,是啊,我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合作都是被动的,是我们老师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而不太考虑学生内在需求。通过这次活动和专家的指导,让老师们从认识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只有学生有了合作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要根据课的内容确定是否需要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就这样,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现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已经能够有序、科学的合作,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
(四)第三次课例研讨。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王丹老师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课例。下面是王丹老师谈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王丹:做课教师
刚才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它是在第八单元《吨的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吨以及学会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运货问题,经历小组合作制定、交流、讨论方案的过程。2、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情景;二是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经历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三是课后拓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具体内容和设计如下:
本节课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制订运输方案,二是估计两筐苹果的质量。首先,在师生谈话的过程中,开始制订运输方案的数学活动。
1、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汽车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事物,由这个话题引入,学生即熟悉,也有利于引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接着,让学生说说哪辆车运得多,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了解不同车型的吨位,为后面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合作研究来解决一些事情。让学生一起制定运输方案,让他们既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取他人的见解,这是与人合作的积极体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在备课时,想到了8种方案,今天的课堂上也出现了8种方案,看来,课前的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后,让学生从中选择运输方案,目的是给他们创造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活动内容是帮敬老院估算苹果的质量,估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教材这个内容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以后生活实际是很有帮助的。
让学生说说图中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自己的活动经验。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采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
3、拓展练习,丰富经验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解决教材练一练中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称小宝宝体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根据曹冲称象的小故事,理解船吃水同样深就说明两种东西的质量相同,之后来推算鲸鱼的质量。以上两道题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以上就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去。首先,应该从教师这方面考虑,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现在反思起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到位,第二次合作估算苹果的活动,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方法的交流都不太理想。
王兰素(主持人):现在,我们就王丹老师的这节课,结合我们今天的研讨主题,谈谈大家的看法。
张同肖:听完王丹的这节课,我个人感觉还是非常成功的。首先从教学内容讲,应该说这节课选择的内容很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毕竟较少,对于如何派车更合理这个问题,个人解决想到的方案可能只有一种或两种,若一个人把刚才小组合作中找到的8种方案都找到,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小组合作,通过交流,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便达到了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我看到,尽管有的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认真倾听并且听得很入耳,我看到他们不住的点头,我认为这也叫参与,是一种无声的参与,一种心的参与。
王永勃:我认为王丹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恰到点上,让学生制定租车方案不唯一,即多种方案,放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考虑价钱,车型以及人力等各因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并汇报展示出了8种方案。从这一讨论中,老师就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在我的课上,我认为思路、方法不唯一,而结果是唯一的内容是组织学生讨论的良机。例如我在上《周长》这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花边的长,学生们通过讨论,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对折、只量长和宽、半圆时再对折,用皮尺量围,用线围,用花边围等各种方法。展示了学生的不同解决策略。但测量的结果是唯一的。
提一点建议:在解决称体重问题时,一位女生提出了3个人一起站到秤上称体重,再减去两个人后,教师应该指导:你的方法从计算上说是对的,但你仔细看一看,这是什么秤,3个人能同时站到秤上吗?我认为有了这句话,她就会从实际考虑,她所说的方法不是太好的,同时也提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具体情景,再仔细思考。这样一点,日积月累就会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王立敏:前面几位老师谈到当思维过程不唯一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学生操作时,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我想说的是有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十一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一般应用后,有一道实践的题目:调查本校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名,各占全校人数的百分之几?这道题可以说“工程浩繁”,单凭个人力量恐怕难以完成,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六个大组分别去调查六个年级的人数,然后全班汇总,再分组比赛计算出结果,教学效果较好。
杨静:王丹老师的这节确实非常到位,把小组合作也做到了实处,使我受益匪浅。但就本课中解决问题时,租车方案有一点疑惑,希望和大家商讨一下。学生列举出8种租车方案,各有道理。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8种方案中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最佳方案,比如作为商人应该越省钱越好。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讨论一下。
王兰素:小组发言时,有同学展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第一次王丹老师让学生回到座位补充完整。在第二次出现这个情况时,王丹老师及时作出了调整,让学生边说边补充完整了算式。
王淑敏:王丹老师在指导小组汇报中,注意提醒其它小组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当一个小组汇报时,其它小组能与汇报小组的结论进行比较,这一点,王老师把握的非常到位,通过小组合作共汇报出8种运输方案。学生在合作中一个个新的知识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所以我觉得我听得很过瘾,学生学得意犹未尽。
刘媛:我是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采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其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听了王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我觉得王老师的课堂参与做的好,我平时让小组学习时,总想多转多看几组,可毕意时间有限,所以参与的不深入,走马观花。可王老师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就是真正参与到了学生之中。虽然不是每一组都转到,但只要参与就是真正的融入其中,这样不但能给予指导,还可以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全班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另外,王老师特别注意学生的回答。在第一次合作汇报时,第二组有个女生把“乘”说成了“乘以”,王老师就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接下来汇报时,那个女生刚想说“乘以”,但她自己马上纠正了,这跟王老师在她第一次出现错误就给予及时指导是分不开的。
李秀花(石家庄市裕华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小组合作之所以学生合作很成功,是因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进行思考,并且在小组中交流思考成果,集大家的智慧,学生制定了8种运输方案。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估计两筐苹果共有多少千克,老师给的时间较少,有的学生还没有注意到题的要求是“估算”,学生的语言没有组织好,就让学生汇报,因此在汇报结果时,有的学生说:5千克、5千克的称,没有必要称得这么准确。这种方法听起来与“称5千克,数一数有几个,再这样5千克、5千克的数”这种方法相同,实际上是不同的两种方法。这个情况教师应该给予关注,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化萌:刚才听到各位老师谈的想法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也想谈谈我的一些想法。王丹老师的这节课种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租车方案的一个环节,我发现在小组汇报的时候,有三组的学生并没有写完自己的设计方案。那么为什么还有几组的学生没有写完自己组的方案,那么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写完呢?我们学校班容量比较大,那么怎样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呢?如果放的太少,小组合作就失去意义,如果放的时间太长,肯定影响后面的教学,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想今天请老师们共同探讨怎样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
王兰素:我认为化萌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重要,现在我们一起研究确定,下次教研活动的问题。
(五)跟进研究方案
根据前面的三次课例研究的情况,下次关于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主题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把握合作学习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仍以课例研究为活动方式,请刘媛老师提供一下课例。
【案例点评】
崔海江(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数学教研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是把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可以培养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成为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且在学段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是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益处。但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怎样开展合作学习?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不好把握,因此,本主题的研究,紧紧把握住了当前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本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合作制定运输方案和解决两筐苹果的质量是多少的活动,从教学的效果上看,学生的合作是富有效果的,短时间内就得到了8种运输方案,而且合作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但第二次的合作过程就显得时间仓促,但无论如何,这节课应该说学生的合作是成功的。同时,在课后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更欣喜的看到,老师们现在已经能够围绕主题,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从整个主题活动研究的过程来看,我们正在逐步深入,已经形成了许多共识,一方面,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些共识转化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实践,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策略和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还要继续加强研究。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小组合作实施背景

帖子  冯洁 周五 十二月 06, 2013 11:53 am

自从我们学区实施生本教育以来,数学课堂有程度不同的开放,课堂气氛得以宽松了,师生互动了,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得到发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经过多次论证,认为只有坚持生本引领,才能教学相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契机,找准切入点,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参与精神和互动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协调发展,以此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塑造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返回页首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如何进行生本教育培训资料

帖子  冯洁 周五 十二月 06, 2013 11:54 am

如何进行生本教学
一、生本教学的具体做法
1.充分准备是实行生本教学的必要前提
充分准备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备生案。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特长爱好、脾气性格、基本情况等了解清楚,形成初始的生案。二是师生备教学案:教师提前下发教学案,让学生先学先做。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问题所在、各种解法、典型错误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专人统计)。这样,师生双方才有进行生本课堂教学的资本。
2.课堂讨论是实行生本教学的主要形式
第一,生本课堂,学生是主人(学生个人或小组主持探讨交流更好)。上课时,学生拿着红笔边讨论,边批改,边在题目下写点评、反思。对简单题、错误率少的题,迅速解决(5个人以下不讲);对重点题型或学生错得多的题目,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里有多根教棒,讨论问题时,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带着自己的讲义,直奔讲台,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做法,手执教鞭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有不同做法的,可接着上去讲。每到这时,课堂上总是此起彼伏,学生抢着上台,直到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问题彻底弄懂为止。原来的课堂是讲得多,练得少,讲在练之前,练在无聊处。现在的课堂是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讲多练,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练在易错处。
第二,生本课堂,学生在探索研讨中发现规律。课堂上,如果学生讲得好,就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学生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兴趣更浓。良性循环,肯定会做得更好。而对于学生错误的做法,教师绝不责怪,而是鼓励他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由其他同学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他来说,出错是好事,因为发现了错误,今后才能引以为鉴。事实上,教学中的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这样,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遇到特别精彩的回答,全班同学会习惯性地给予掌声鼓励。遇到“疑难杂症”,班级的学术仲裁成员便会披挂上阵,奋力攻克。就像比赛一样,课堂里还有评分员采用五分制评分,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课堂里不时响起评分声音;记录员会及时将评分结果计入该同学的学习档案,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
生本课堂转换了师生角色,颠覆了传统课堂。课堂变成了快乐的剧场、幽默的小品。肖川教授对理想课堂这样评述: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3.信息手段是学生实行生本教学的技术载体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做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明白,同学们都尽最大努力写清楚解题过程。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规范化做题的意识,另外也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为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可能。
4.激活思维是实行生本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个阶段后,学生敢说,善说,相互质疑,讨论。通过课堂探讨、争论、交流,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素质。素质上升到能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纵横小组行动带来整体提升是做好生本教学的重要保证
一个教师,没有三头六臂,更不是千手观音,而班上四五十个学生,如果想办法把他们的热情焕发出来,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那么这个班级就是藏龙卧虎之班。因此,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我要求学生遇到问题,由班级常委会讨论商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为了保证每个同学、每项工作都能落实到位,我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不闲着,平时也人人都有事做。我把全班横向分成三个中队,12个小队,队长负责一切事务;纵向分成策划小队、纪检小队、订正小队、纠错小队等,根据各人的特长,因人设岗,每人一岗。人人都有责任,每个人的积极性就都得到了发挥。
不仅如此,我还在班级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定期评比活动,颁发奖状。期末结束每个人都有奖状,成绩最差的也有奖,读书以来从未得奖的也有奖。同一队的人,互相帮助,共同努力。队员们觉得学不好对不起其他组员,所以每天都在想着把事情做好,争取多加分,为小组、小队作贡献。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生本是离不开讨论,离不开小组学习的。所以一定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氛围,一个可以让学生富有个性、独立自主的,又能自由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状态,而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了书,又育了人,为育人而教书,在教书中育人。
二、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只要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学生就可以学而知、学而能。郭思乐教授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启发我,教学中必须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不仅仅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更要使学生善于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我在每一节课前编印好“预习提纲”发给每一位同学,要求学生课前梳理相关基础知识,并独立完成提纲上的训练题。上课之前我先充分浏览学生初步完成的预习提纲,了解学情并及时返还给学生,供学生上课使用。
课堂上,我把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自由上讲台展示,师生共同边讨论、边总结、边板书。让学生把课前完成的学习提纲在投影仪上交流,讲述他们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实际上这是学生在理解书本的基础上的展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交流平台,原来老师平淡的知识点陈述过程成为学生生动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如果学生乙认为学生甲在投影仪上归纳的知识不完全或解题的结果不正确,可以径直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归纳或结果,如果学生丁认为学生丙的阐述欠妥,也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只要有不同想法,都可以自由上台发表,在唇枪舌战中去伪存真,在热烈交流中集思广益。
遇到疑难杂症,教师也不急于抛出巧思妙法,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自主走出困境。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介入,指点迷津,发挥引而不发的作用,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实践中学会思考。我要求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揭示思维动机,让大家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头绪到思路逐渐清晰,求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在经历艰难的探索中取得的成果,往往容易在大脑信息库中铭刻,而唯有如此磨练,再碰到陌生问题时,才会左右逢源,应变自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是拿真理来说教,而是要引起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碰撞,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不会的学生有求知欲,会的同学有表现欲,教师不教而教,仅在关键处点拨。总而言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便充满活力,传统教学就像一列火车,全部车厢都靠车头带,而生本教学全班就像动车组,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原动力,大家齐发力,动车跑得快。一个老师没有三头六臂,更不是千手观音,只有全班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挖掘出来,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三、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应试教育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偏面追求短期效应,导致教学急功近利。在生本教学中,我实行自评、组评,班评、师评相结果的综合评价,并使评价伴随教学过程随时进行,从而引导学生由关心分数、名次,转变为关注学习方法、过程,关注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积极投身学习活动。
(1)自评 学生及时反思学习的状况,找出存在问题,积极弥补不足,改变了“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
(2)组评 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隶属于一个学习小组。有了问题首先在组内讨论,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学,互助共进,在取长补短中进步。
(3)班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活动由班级设立的裁判员给予评价,学生认知中出现的谬误,漏洞则可以及时得到纠正,完善。学生有精彩的方法,别的同学往往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记录员予以加分记载,作为平时成绩的累计。大家的掌声是有效的鼓励,成就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使教学过程成为源源不断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过程。这样的机会对于全班同学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发现学习的近期榜样,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4)师评 伴随教学过程教师随机评价,客观评价。诊断性的师评会发展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鼓励性的师评会提高学生的信心,促进其发展。教师尤其关心“学困生”的面临的问题,关注他们的学习。
(5)考评 考评的目的类似体检,发现问题,最终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以考分论成败,把学生分好差。科学设置考题,通过适时、适量、适度的考试检查教与学得反馈情况,要求学生把考试当做镜子检测自己阶段学习的进步和存在问题,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客观评估,并制定改进学习的措施。
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前提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做法是发动学生,组织学生,设置科学而多维的评价标准,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都能聆听到成长的脚步发出来的声音,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加学习的动力。
四、把发展权送给学生
生本教学的根本是心中有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起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宗旨是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因此我在生本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归宿,始终把调动生命积极性放在重中之重,坚信“素质好,不愁考”,坦然地摆脱分数压力和短期行为,不纠缠于某一个阶段(环节)的进退、得失,在课堂活动中启迪生命,激扬生命,不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主动释放捆绑学生手脚的过重学业负担,促使学生自主地快乐地成长。让生命主体在学科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我生本数学教学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是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是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实践表明,学生在生本教学中,才华得到充分展示,智力得到充分开发,自信心得到充分激扬,最终必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践行生本教育,老师轻松教书,学生快乐学习。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科活动的主角,学生在激扬生命活力的课堂活动中,挖掘生命潜能,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成绩,更是成长、成才。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返回页首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有效的合作 灵动的课堂

帖子  冯洁 周五 十二月 06, 2013 11:56 am

有效的合作 灵动的课堂
——数学学习材料
上学期我们进行了关于生本教育的培训,我们学区很多老师也在尝试,通过和老师们交流探讨,发现我们在运作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天就这一情况和老师们继续学习生本理论。
教育之父郭思乐教授说:“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良好的合作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小组学习怎样有效一直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接下来就着重谈谈小组中的分工与合作。
先谈分工:学习小组可分为四人小组,然后给每个学习小组的4位进行编号。1号为组长,组长一定是学习与管理能力都要具备的学生,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工作。2号为喜欢发言学习较好的学生。3号是学习一般的学生。4号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或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的高低,指定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例如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写生字时可这样训练:1号组长带领书空生字,2号提醒生字书写时要注意的笔画,3号给生字找朋友,4号提问谁还有补充。总之学生编号后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能避免小组学习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学习。在小组编排确定组长之后在小组内讨论给自己的小组确定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伴随你们组一个学期或一学年。
再谈得力小组长的培养
有一句俗话说得挺实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得力的小组长是整个小组运转的关键。小组长善于组织、管理本组的成员,是小组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明确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预习检查,查阅资料的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等,尤其要在组内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动全组成员帮助他进步。因此小组长要有服务意识,要有吃苦精神,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适当的方法。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小组长的培养,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定期听取小组长的汇报,定期在班上大力表扬做得好的小组长,老师也要在班上帮助小组长在班上建立威信,在组内意见不统一时,一定要听从组长的安排等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长也可以在组内轮流当。
合作学习
(一)选择难易适当的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二)讲清评价标准
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清你所希望看到的好的具体行为,这样学生才可能出现你所期待的行为。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前就告诉学生,老师特别希望他们在小组活动时能够轮流发言或动手操作,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当有人发表见解时,其他成员应该认真倾听,如果对别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时,应该等别人说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再提出,当一个人发表完自己的意见时,其他同学要自觉鼓掌表示感谢,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小组的活动,小组交流时应该尽量压低声音,老师要提醒学生,如果发现小组成员再完成自己的职责时有困难,别的成员应该热情的去帮助他。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就能够按照老师的希望去做,小组成员之间还会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气氛。老师的要求讲得越清楚、越细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越容易出现教师所希望的行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
1.狠抓常规,训练听口令的习惯
让学生行动听指挥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每次小组活动开始,都要听到老师“小组活动开始”的命令,才能进行小组活动,否则要重新开始。比如低年级老师设计摆字卡时,可以从对口令开始,老师说:小小字卡摆出来,学生答:边读边摆我最棒。然后小组就开始摆字卡了。先活动完的小组,可以面向老师坐好,(老师一眼就能看到)。如果没到规定时间,小组内可进行第二次活动,不允许做无关的事。老师认为小组活动的时间到了,喊停止的口令,老师可以说:时间到。学生:我坐好。当然口令不是固定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必须停止手上的所有动作。以上常规每次活动都要进行严格训练,特别是开学初,一直训练到他们已经非常自觉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为止,今后只要老师发出命令,他们会条件反射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活动中,各个小组都会出现个别学生不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等别人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自己不动脑子只是坐享其成。还有个别的同学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搞小动作,说悄悄话。这就显示出这些孩子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态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学习活动尤为重要。老师要耐心扶助,除了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以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也没认真听,而是手举得多高,屁股也远离凳子,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极个别学生干脆是一副吃冰棍,拉冰棍的样子——没话。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可采取这些办法:要求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做到:坐端正、眼看发言的同学、闭上嘴巴用心听。并思考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是否一致,如果不是就要考虑自己怎样补充。老师可在发言同学刚坐下时,就马上点名,让学生重复刚才同学的话,大力表扬听得认真的同学,并告诉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是老师很喜欢的行为,是尊重别人的行为,下次你发言时别人也会认真听你发言的。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四)小组汇报应该因课而异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从老师们教学实践得出的,什么都按惯例小组汇报,反而不利于教学,相对浪费时间。课堂上教学需要就进行汇报,比如收集资料的汇报就可以面对全班展示。但写字、朗读的就不能过多小组展示,一两个小组就可以了。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评价朗读,起不到应有的评价作用,可以学生少评价,老师多指导。
(五)要建立起激励组间竞争的奖励机制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往往比平时更强烈,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学习效率也会有更大提高。在学习小组之间,适当地开展集体竞赛,每个学生都要获胜的机会,可增进个人对小组的责任心,增强小组的凝聚力。竞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两种竞赛手段:(1)组内竞争和组间竞争。比如每次小组学习我们都会根据小组的学习情况,守纪情况、发言情况等等进行评选优胜小组。并给优胜小组加分或颁发课堂奖励卡。这就是组间竞争。组内竞争就是小组内谁发言最积极、最认真倾听或是最守纪,直接给他颁发课堂奖励卡。(2)短期竞赛和长期竞赛。短期竞赛即只在一节课内进行,当堂课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这个评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多向交流、主动学习、互相评价的过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老师一般可在每一节课通过不同的方式评选一、二、三等奖的小组,给这些小组颁发课堂奖励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奖,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累计到周评选小组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每节课的竞赛方式要经常变换,比如这两天给小组加分,过两天就要换夺旗大赛了。长期竞赛就是一周、一月、或一学期内进行的竞赛。以每节课为基点进行累加,累加到一周、一月、一学期进行评选优胜小组。累加的方式多种多样,你可以以分数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贴画、盖旗,到最终评选上的优胜小组集体进行奖励。这样各组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奖,学生的长期的积极性就被激发了。通过实践表明,长期竞争的方法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非常有效。
小组学习是生本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相信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学习,让小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让生本理念在我校落地、生根、长叶、开花,有那么一天硕果累累。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返回页首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小组合作学习培训材料

帖子  冯洁 周五 十二月 06, 2013 11:57 am

小组合作学习培训材料
在课堂中,广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内学生的学习、交往、表达,同学之间优势互补,互相帮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现在在全国学校在积极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优质课和公开观摩课上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
我们在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的同时,正在推进小组合作教学,在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也得到一些经验。
首先我们认识“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它有利于当前的教育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也有利于尖子生的知识巩固与提高。在小组交流,互帮互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与调节能力,为他们最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和过程体验。其次“小组合作”也能够锻炼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观察能力,对教师的课堂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把学习的方法也教给了学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学生只知道学,不知道怎样学的困惑。
我们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把小组学习当成一种点缀,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小组合作的优势和特点,甚至于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了社会上流行的面子工程,极大地抹杀了小组合作的真正作用,这些做法集中折射出以下几种错误现象。
错误之一:盲目追求合作。
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安静倾听教师讲课的学习方式,但结果却造成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仅凭借学生自身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最终得出答案。小组马上陷入混乱当中,有的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聊侃与任务无关的事;有的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有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凡此种种,结果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学不会,一节课的时间被彻底的浪费掉,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往往完成不了。表面上这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延长,好象学生提高了动手放动脑能力,其实不然,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都没有得到,这种缺乏正确指导的“自然”合作学习,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的良好效果。
解决方法: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出学生讨论合作可能出现的预案情况,提前准备,同时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的同时,要仔细观察,注意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对于小组中可能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将问题总结记录在案,在下面的讲课过程当中,做为一个重点让其它同学帮助解决,如果学生都不能得到正确答案,就需要教师给以讲解和释疑,不能让学生无限制的进行讨论,即浪费时间,也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错误之二:为完成无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而合作。
有些教师备课时,设计小组学习任务仅仅依据于教材、教参,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不管什么问题,也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一律要求学生参与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动机不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课堂讨论热热闹闹摆摆样子走过场,也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解决方法: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适当选取课堂当中难易程度合适的问题设置讨论题目,并且一堂课当中小组活动讨论的题目至多二到三个,不能让整个教学环节全部设置成小组合作讨论,整个课堂完全成为学生讨论的舞台,而让教师淡出舞台。而且在设计小组讨论题目时,要适当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理解,减少学生的弯路,尽快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由尖子生教会后进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错误之三:锻炼了尖子生而忽略了后进生。
众所周知,为了能够协调好合作小组内活动,每个合作小组都需要有一个小组长。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给每个小组指定了小组长(那些小组长基本上是学优生)。然而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他们的积极发挥压制了学困生的表现和发挥,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同时他们感觉反正有优生给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也懒于动脑思考,由半思考状态变为了不思考状态,游离于一种等待状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结果是,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没有达到优生带动差生的积极效果,反而更多的拉大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
解决方法: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找出规律或答案时,要求小组当中下游的学生进行讲解和板演,给他们实施一定的压力,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当他们回答课堂当中讨论题目,及时适当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给他们小组加分的同时给他个人也适当加分,出现错误也不要打击,要诱导他自己找出错误,提高他们的自信力。让课堂成为全部学生讨论的舞台,而不仅是几个尖子生的演出舞台。也就是教师要把表现的时间尽可能分配给各个阶层的学生来展示,不能让优秀生唱独角戏。
错误之四:忽视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发现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或者一个小组的答案是错误时,马上就提问下一个小组,直到找到一个能够谈出正确答案的小组来,对遇到的问题和错误答案轻易的放弃了,这样做很容易造成要么小组优生一言堂,要么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种“赶鸭式”的合作只求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思维及探究新知的过程,违背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决方法: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让小组进行讨论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同时,教师尽量在观察小组活动时,关注到每一个小组的结论,对于找出正确的规律或答案的小组,马上给小组的中下游的学生进行讲解和演示,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最后,在汇总答案时,将几个小组的优秀解题方法都用投影仪展现给全班同学,甚至可以在课后将每个小组成员的答案都挂在小组的展示栏中,互相学习与竞争。
错误之五:汇报流于形式。
汇报是展现一个小组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实际汇报中存在两个问题。
1.生淡化合作成果。讨论了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议论声嘎然而止。教师要求学生汇报发言时,也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汇报了事。教师往往问的是“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而不是“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学生一张口也是“我认为怎么样”、“我觉得如何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种发言折射出来的是个人智慧,而不是集体智慧,有悖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2.乏理性点拨。教师在听了小组汇报后,常以“很好”或“请另外小组汇报”等无意义性语言。汇报成果,应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从而把问题往宽度深度方向发展。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
解决方法: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让小组进行汇报总结时,不能仅仅是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同学默默地倾听,要求其它小组成员必须给这个小组提出问题,让这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讲解和板演,或者当这个小组讲解完了以后,可以当时就提问同学回答问题和根据讲解的内容解决一定的习题。这时,教师在观察小组互动时,要关注到全班每一个小组行为,争取让所有小组都能够积极参与,不能掉队。
综上所述,针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的进入课堂教学当中?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在课教学中大放异彩,真正发挥其功效呢?
我认为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是小组合作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需转变教学观念,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是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知识,更要备学生,要把学情放在首位,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知道他们能够充当某一方面的角色;小组合作教学应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需要,要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平台;要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探索求异的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尤其是必须让班上学习最有困难的与基础最好的学生都参与,发挥集体合作讨论功能。同时要注意学生回答差强人意或者与答案大相径庭时,此时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能凶神恶煞式的呵斥或冷嘲热讽,特别是对学困生,要肯定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走出思维压抑状态,诱发学生敢于质疑,探索的欲望,使讨论更具有发散和创新,让自己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享受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大胆设想,主动去发现问题,积极学习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体验从中带来的乐趣,在大脑细胞的兴奋状态下迸发出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返回页首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帖子  冯洁 周五 十二月 06, 2013 11:59 am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抚宁县骊城学区第二小学 孟庆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圆片;绳子;计算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介绍圆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同桌讨论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学生合作测量,并做好记录。
请测量方法有代表性的学生向大家汇报测量的方法。
2.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可用计算器计算。
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3.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提问: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请小组汇报
4.推导公式
你能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在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习题,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一面圆镜的镜面直径是40cm,在它的边缘镶嵌着一根金属条。这根金属条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要算金属条的长度,实际上就是要算这个圆形镜面的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独立解答,交流计算过程。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小明家的墙根下新建了一个花坛(如图)。你能帮助小明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

板书:
圆的周长

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周长=圆周率×直径 C =πd
C = 2πr


教学反思:
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在学习中,他们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
同桌合作通过对周长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圆片周长,当他们测量和计算完毕后,通过仔细观察测量和计算结果,经过充分的交流后,归纳出所测量的圆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总结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 或C=2πr。学生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会学,乐学,更加激发了他们今后探求新知的热情与冲劲。巩固练习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题,目的是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突出重点。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第三层次:发展题,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还有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由于时间关系课堂练习比较少,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总之,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相信课堂上将会有更多的精彩!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返回页首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帖子  冯洁 周五 十二月 06, 2013 12:00 pm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抚宁县骊城学区第二小学 孟庆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圆片;绳子;计算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介绍圆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同桌讨论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学生合作测量,并做好记录。
请测量方法有代表性的学生向大家汇报测量的方法。
2.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可用计算器计算。
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3.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提问: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请小组汇报
4.推导公式
你能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在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习题,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一面圆镜的镜面直径是40cm,在它的边缘镶嵌着一根金属条。这根金属条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要算金属条的长度,实际上就是要算这个圆形镜面的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独立解答,交流计算过程。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小明家的墙根下新建了一个花坛(如图)。你能帮助小明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

板书:
圆的周长

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周长=圆周率×直径 C =πd
C = 2πr


教学反思:
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在学习中,他们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
同桌合作通过对周长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圆片周长,当他们测量和计算完毕后,通过仔细观察测量和计算结果,经过充分的交流后,归纳出所测量的圆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总结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 或C=2πr。学生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会学,乐学,更加激发了他们今后探求新知的热情与冲劲。巩固练习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题,目的是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突出重点。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第三层次:发展题,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还有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由于时间关系课堂练习比较少,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总之,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相信课堂上将会有更多的精彩!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返回页首 向下

主题研究实例 Empty 《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讨总结

帖子  冯洁 周五 十二月 06, 2013 12:12 pm

网络教研是我们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精神滋养最好、最便捷的平台,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可以抛却现实工作中被动的、被管制的拘束,在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自由地展示自我,让思想飞翔、使精神充实。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中提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僵化的弊端,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通过培训、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及老师尝试上生本课,利用网络教研,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本学年我们骊城学区围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为主题展开研讨,各位老师受益匪浅:
通过网络教研,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结合我学区实际情况,一学年来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探究和课堂尝试。
一、师生变化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许多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老师们发现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二、教师所做的工作
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迷茫。之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着力于: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6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学校下发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在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学习产生困惑,又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期获取更大的总体效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最后把有价值的信息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
(三)科学地进行分组
科学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组,这样小组合作成员,就可以取长补短,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每组4人,进行分工。一般分成五种:组织、记录、汇报、总结及评价。每位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任务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相互轮换。这样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确保每一次合作学习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四)适时地引导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小组询问,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教师要及时把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置于小组的讨论中,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成为“促进者”;当小组间提出问题,产生争论时,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是鼓励、引导、促进学生寻找答案,决不是给出答案。
(五)合理地评价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尽最大努力,才能实现小组目标实现,从而达成班级目标的,与此同时,自身也有所收获和提高。因此评价不能只针对个人,还要针对小组,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鼓励评价为主,同时参照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学习效果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分配的任务是否完成、与别人合作交流是否积极等方面来评价。通过小组自评、互评,组员自评、互评来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选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竞争,以利于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开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是独立学习有机的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在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三、取得的成绩
1.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我学区所有学校全部、全面推开。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教学班、所有的科目、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相当好。
2.课堂开始变得精彩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评价甚至质疑都非常精彩,学生活动有序有效。
3.“兵教兵”的现象开始在课堂上出现。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对有些问题不能自主解决,这时候小组长就主动地给讲解,讲完后还要问明白了没有。如果还不明白,组长还会继续讲。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体现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更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过去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混乱局面基本上消失了。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向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地强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及时校正出现的问题。
5.教师的评价在逐步到位,而且开始具有了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评价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显现,这种评价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热情。
6.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利用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时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使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学区一定会更加努力,在和谐、积极的氛围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努力提升学科理念,使网络教研成为我学区教师教学技能不断丰富、不断成长的摇篮。它带来的将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可以想象,这种新文化将悄无声息地渗透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渗透进一所又一所学校,渗透进每一位教师的心灵。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