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安全教育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安全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新近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其中对中小学的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中小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我个人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学生不破坏计算机系统;二是教育学生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这两方面内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信息安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先行教育体制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教育应溶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形成新的道德教育形式,它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网络对学生原有思想观念的强烈冲击。网络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使得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超越了国家、地域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藩篱,尤其青少年学生不得不承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甚至会破坏他们原有的价值取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难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这种跨文化的心灵震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方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新任务。
(2)网络使得不良内容的获取更加便捷。对传统媒体“一刀切”的信息监管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网络媒体,学生在网上接触不良内容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特别是国外反动势力利用网络散播各种政治偏见,强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加上国内一些不法分子“里应外合”,利用网络发布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其对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教会青少年提高信息鉴别能力,正确面对各种不良诱惑的侵害,是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一课题是传统道德教育通常不涉及的。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所担负的新任务就在于培养我国青少年学生领会“拿来主义”的精髓,在利用网络分享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3)网络法律规范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对于网络法律的制订各国也是千差万别的,关于“合法性”的问题在网上变得十分模糊和困难。网络社会中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在网上可以避免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这也让一些不法之徒得以为所欲为。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网上诸多诱惑和困扰,传统的道德教育没能给出现成的答案。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并没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截然分开,而是将二者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能够从多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上网行为。
(4)除了法律,现实社会主要是依靠舆论来约束人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网络社会更强调人的“慎独”,也就是道德自律,强调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时还必须对社会负责。换句话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并不适用,唯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层次,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应该看到,网络时代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功能和道德传递效果相对减弱,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青少年以极快的速度接受新的知识或信息,道德观念也随之变化。这就大大拓展了他们思维和行为的空间,同时也增强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此信息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注重与各科思想教育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是信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1)通过具体的案例,向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法规的教育。
在我国刑法中,对破坏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犯罪,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可根据实例教育学生不要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如:通过“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一名网络黑客2年徒刑,并赔偿原告直接经济损失4300元。据介绍,这是云南省法院判决的首例网络犯罪案件。被判刑的黑客名叫林其灿,现年27岁,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计算机专业硕士,被捕前在福建省厦门市某银行工作。2000年12月26日,林其灿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昆明市云南信息电讯网站进行了破坏攻击,删除了这个网站几乎所有的用户数据,并上传自己制作的写有分裂国家统一的文字(英文)图片,将云南信息电讯网站主页替换,致使该网站被迫关闭。公安机关根据林其灿所使用的IP地址于2001年1月9日将其抓获。 ”案例教育学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信息系统被破坏后,对工作、学习带来的不便。
教师可模拟计算机信息系统遭到攻击,让学生体会其产生的后果。如教师可在课前,删除学生的课下作业,切断网络连接,使学生不能正常上课,引导学生思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3)教育学生保护好私人信息安全。
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计算机用户名、密码;邮箱密码等不要轻易在互联网上公开。密码应使用比较复杂数字等个人信息安全教育。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学生不受不良信息影响。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还没有较好自我约束能力,因此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1)用软件分级过滤网上黄色不良网页。
网络信息过滤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从大量的动态网络信息流中选取相关信息或剔除不相关信息的过程。信息过滤对网络用户来说并不陌生,如订阅电子杂志、过滤垃圾邮件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的滤网工作等都运用到了信息过滤,用于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则是信息过滤的最成功应用之一。
过滤网络不良信息的方法很多,从过滤系统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内容的过滤和协作过滤两种;从过滤系统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推荐系统、阻挡系统和一般过滤系统三种;从过滤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内容过滤、网址过滤和混合过滤三种;从是否对过滤的信息进行预处理来看,可以分为主动过滤和被动过滤两种:主动过滤是预先处理网络信息,如预先对网页或网站进行分级、建立允许或禁止访问的地址列表等,当用户访问时根据分级标记或地址列表决定能否访问;被动过滤是对网络信息不作预处理,当用户访问时才对地址、文本或图像等信息进行分析以决定是否过滤。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安装防病毒软件,保护本地计算机不被计算机病毒破坏。
通过采取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完全可以防 范的。虽然难免仍有新出现的病毒,采用更隐秘的手段,但是只要 在思想上有反病毒的警惕性,依靠使用反病毒技术和管理措施,这 新病毒就无法逾越计算机安全保护屏障, 从而不能广泛传播。对于计算机病毒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对新购置的计算机系统用检测病毒软件检查已知病毒,用 人工检测方法检查未知病毒,并经过实验,证实没有病毒传染和破 坏迹象再实际使用。新购置的计算机中是可能携带有病毒的。
② 在保证硬盘无病毒的情况下,能用硬盘引导启动的,尽量 不要用软盘去启动。在不联网的情况下, 软盘是传染病毒的最主 要渠道。启动前,应将软盘驱动器的门打开,并抽出软盘。这是因 为有些软驱缺乏保养, 门虽然打开了,但磁头仍然锁定着,启动时 还会从软盘引导, 将病毒带入系统中。即使在启动不成功的情况 下,只要软盘在启动时被读过,病毒仍然会进入内存进行传染。很 多人认为, 软盘上没有COMMAND.COM等系统启动文件,就不会带病 毒,其实引导区型病毒根本不需要这些系统文件就能进行传染。
③ 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磁盘文件备份工作。不要等到由于 病毒破坏、PC机硬件或软件故障使用户数据受到损伤时再去急救。 重要的数据应当时进行备份。当然备份前要保证没有病毒, 不然 也会将病毒备份。很难想象, 用户数据没有备份的机器在发生灾 难后会造成什么影响。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用经费是可以买到的, 而用户数据是无法用钱买到的。
④在别人的机器上使用过自己的已打开了写保护签的软盘, 再在自己的机器上使用, 就应进行病毒检测。在自己的机器上用 别人的软盘时也应进行检查。对重点保护的机器应做到专机、专 人、专盘、专用, 封闭的使用环境中是不会自然产生计算机病毒 的。
⑤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信息库。
以上是本人对中小学信息安全教育的一点浅薄看法,有不道之处还请读者指出,让我们共同努力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做起,共同创造我国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一、信息安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先行教育体制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教育应溶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形成新的道德教育形式,它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网络对学生原有思想观念的强烈冲击。网络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使得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超越了国家、地域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藩篱,尤其青少年学生不得不承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甚至会破坏他们原有的价值取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难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这种跨文化的心灵震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方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新任务。
(2)网络使得不良内容的获取更加便捷。对传统媒体“一刀切”的信息监管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网络媒体,学生在网上接触不良内容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特别是国外反动势力利用网络散播各种政治偏见,强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加上国内一些不法分子“里应外合”,利用网络发布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其对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教会青少年提高信息鉴别能力,正确面对各种不良诱惑的侵害,是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一课题是传统道德教育通常不涉及的。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所担负的新任务就在于培养我国青少年学生领会“拿来主义”的精髓,在利用网络分享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3)网络法律规范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对于网络法律的制订各国也是千差万别的,关于“合法性”的问题在网上变得十分模糊和困难。网络社会中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在网上可以避免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这也让一些不法之徒得以为所欲为。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网上诸多诱惑和困扰,传统的道德教育没能给出现成的答案。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并没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截然分开,而是将二者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能够从多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上网行为。
(4)除了法律,现实社会主要是依靠舆论来约束人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网络社会更强调人的“慎独”,也就是道德自律,强调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时还必须对社会负责。换句话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并不适用,唯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层次,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应该看到,网络时代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功能和道德传递效果相对减弱,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青少年以极快的速度接受新的知识或信息,道德观念也随之变化。这就大大拓展了他们思维和行为的空间,同时也增强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此信息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注重与各科思想教育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是信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1)通过具体的案例,向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法规的教育。
在我国刑法中,对破坏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犯罪,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可根据实例教育学生不要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如:通过“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一名网络黑客2年徒刑,并赔偿原告直接经济损失4300元。据介绍,这是云南省法院判决的首例网络犯罪案件。被判刑的黑客名叫林其灿,现年27岁,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计算机专业硕士,被捕前在福建省厦门市某银行工作。2000年12月26日,林其灿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昆明市云南信息电讯网站进行了破坏攻击,删除了这个网站几乎所有的用户数据,并上传自己制作的写有分裂国家统一的文字(英文)图片,将云南信息电讯网站主页替换,致使该网站被迫关闭。公安机关根据林其灿所使用的IP地址于2001年1月9日将其抓获。 ”案例教育学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信息系统被破坏后,对工作、学习带来的不便。
教师可模拟计算机信息系统遭到攻击,让学生体会其产生的后果。如教师可在课前,删除学生的课下作业,切断网络连接,使学生不能正常上课,引导学生思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3)教育学生保护好私人信息安全。
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计算机用户名、密码;邮箱密码等不要轻易在互联网上公开。密码应使用比较复杂数字等个人信息安全教育。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学生不受不良信息影响。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还没有较好自我约束能力,因此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1)用软件分级过滤网上黄色不良网页。
网络信息过滤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从大量的动态网络信息流中选取相关信息或剔除不相关信息的过程。信息过滤对网络用户来说并不陌生,如订阅电子杂志、过滤垃圾邮件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的滤网工作等都运用到了信息过滤,用于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则是信息过滤的最成功应用之一。
过滤网络不良信息的方法很多,从过滤系统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内容的过滤和协作过滤两种;从过滤系统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推荐系统、阻挡系统和一般过滤系统三种;从过滤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内容过滤、网址过滤和混合过滤三种;从是否对过滤的信息进行预处理来看,可以分为主动过滤和被动过滤两种:主动过滤是预先处理网络信息,如预先对网页或网站进行分级、建立允许或禁止访问的地址列表等,当用户访问时根据分级标记或地址列表决定能否访问;被动过滤是对网络信息不作预处理,当用户访问时才对地址、文本或图像等信息进行分析以决定是否过滤。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安装防病毒软件,保护本地计算机不被计算机病毒破坏。
通过采取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完全可以防 范的。虽然难免仍有新出现的病毒,采用更隐秘的手段,但是只要 在思想上有反病毒的警惕性,依靠使用反病毒技术和管理措施,这 新病毒就无法逾越计算机安全保护屏障, 从而不能广泛传播。对于计算机病毒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对新购置的计算机系统用检测病毒软件检查已知病毒,用 人工检测方法检查未知病毒,并经过实验,证实没有病毒传染和破 坏迹象再实际使用。新购置的计算机中是可能携带有病毒的。
② 在保证硬盘无病毒的情况下,能用硬盘引导启动的,尽量 不要用软盘去启动。在不联网的情况下, 软盘是传染病毒的最主 要渠道。启动前,应将软盘驱动器的门打开,并抽出软盘。这是因 为有些软驱缺乏保养, 门虽然打开了,但磁头仍然锁定着,启动时 还会从软盘引导, 将病毒带入系统中。即使在启动不成功的情况 下,只要软盘在启动时被读过,病毒仍然会进入内存进行传染。很 多人认为, 软盘上没有COMMAND.COM等系统启动文件,就不会带病 毒,其实引导区型病毒根本不需要这些系统文件就能进行传染。
③ 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磁盘文件备份工作。不要等到由于 病毒破坏、PC机硬件或软件故障使用户数据受到损伤时再去急救。 重要的数据应当时进行备份。当然备份前要保证没有病毒, 不然 也会将病毒备份。很难想象, 用户数据没有备份的机器在发生灾 难后会造成什么影响。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用经费是可以买到的, 而用户数据是无法用钱买到的。
④在别人的机器上使用过自己的已打开了写保护签的软盘, 再在自己的机器上使用, 就应进行病毒检测。在自己的机器上用 别人的软盘时也应进行检查。对重点保护的机器应做到专机、专 人、专盘、专用, 封闭的使用环境中是不会自然产生计算机病毒 的。
⑤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信息库。
以上是本人对中小学信息安全教育的一点浅薄看法,有不道之处还请读者指出,让我们共同努力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做起,共同创造我国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 游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