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有效教学”的若干问题
2 posters
语文课“有效教学”的若干问题
语文课“有效教学”的若干问题
摘自《豆丁网》 毛时平
什么是语文课的“有效教学”?语文课的“有效教语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达到一定质和量的效果。换言之,它是依据“三个维度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这个质的量的效果,有时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加以测量,但大多数情况下,只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加以评价。
“有效教学”是针对“无效教学”现象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和策略。或者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语文课的“无效教学”表现在众多方面:例如: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学生活动低层次和重复多余、文本信息利用率低下、所探究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或偏离学习重点。提倡“有效教学”是推进新课程实验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需要。评价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归属于“有效教学”还是“无效教学”,或者互为参半,时有时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对于教学目标,现在思想认识上有些混乱,有人甚至提出取消教学目标或者淡化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性质和地位的重新审视。一堂课是整个教学活动链的最基本单位,在这个基本单位中我们要做些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达到了什么预期的目的、或者意外地收到了什么效果,总要有一个交代。没有这个交代,教学链就无法建构,学科让我就无法完成。因此,无论你是主张“指示性教学”还是“非指示性教学”;也无论你是看重“预设目标”还是“生成目标”,都无法回避“目标”这个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强调一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深深地打上“语文”的烙印。在注重“大语文”和“学科渗透”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科特点——在语文课的框架内了解学习关于自然的、人文的、艺术的知识。
如果同意上述观点,我们接着就要讨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衡量的尺度就是“三个维度”,衡量的标准就是你的目标设计是否落实了其中的哪一小小方面。以七上第二单元《理想》第一课时为例:它是在《在山的那一边》的基础上学习现代诗,指导朗诵是这节课的重点。目标应该定位在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诵诗歌,初步掌握停顿、声调升降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还是停留在读得响亮、准确的要求上,那么,这节课目标定位的有效性就打了折扣。
二、文本信息处理的有效性
要转变教材观。文本意义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凭借《教师用书》理解文本当然是正常的,但是新课程提倡多元解读,教师自己的解读应该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元。由于学力的原因,学生自主学习时对文本意义把握往往不够准确、不够深入、不够完整,尤其是农村学校以及基础薄弱的孩子。这时,教师的引领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把文本中最有价值、最精彩的东西挖掘出来,引领学生去探究、参悟、习得。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教师对文本阅读缺失主见和心得,那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互动时就可能手忙脚乱,拙于应对。因此走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走进文本。
举几个小例子:
关于《风筝》的主题:
康锦屏:一曲人情美的温馨的颂歌。
李国涛:寻找那逝去的青春,表现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而这一切以渺不可求。
李允经:自我解剖,对春的渴望和对冬的抗议。
叶世标:悲剧。
《散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背”念阴平还是去声?
《台阶》:“台阶”在文中实指什么,虚指什么?
《紫藤萝瀑布》:“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把紫藤萝瀑布比作“大条幅”意在突出什么?
三、探究话题的有效性
在探究性教学成为今天课堂主旋律的今天,话题的选择成为决定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话题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教师预设的、学生质疑的、课堂生成的。无论来自哪个方面,都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项:(1)与教学目标存在着关联性:(2)有利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3)能开启学生的心智:(4)能激起学生认识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兴趣。探究话题的随意性和缺乏价值是造成探究性教学被扭曲、异化的主因。因此有些课看似热闹,实则毫无效果可言。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这中喧闹中白白流失,岂不可惜?
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时或课堂中,很重视对话题的设计和选择。如云和二中某老师在教《第一次真好》,从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遴选中15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最好?”“文中倒数第二节写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前后是否矛盾?”供学生合作、探究。
话题忌讳:1、平:平淡:2、险:险峻:3、,繁。繁杂。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对话是否流畅、有效,取决于以下条件:
四、对话活动的有效性
1、尊重学生的对话权。
2、依托文本思路,有序安排对话进程。
3、优化对话的载体——问题(话题)。
五、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三个条件是:
(1) 个人不能解决,需要合作才能完成;(2)由不同的路径达到同一目标;(3)合作解决的问题必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例一:某农村中学年轻教师上《背影》,音乐导入《父亲》,教师旁白“父爱、亲情”,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本该立刻进入课文,比如进入整体感知——朗读环节。但是教师转而做其他事情:作者介绍、检查生字词。导入环节所创造的效果丧失殆尽。
例二:前面讲到的云和二中教师上的《第一次真好》,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整理成讲义形式发给学生,然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本来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可惜中间少了一个环节:对这15个问题进行评价或者分类。
常见的教学环节设计: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4、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优化教学流程,要从设计合理、严谨的教学环节入手。
基本要求是:
(1) 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2)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3)各环节之间协调联系;(4)张弛有度、调节课堂节奏。
七、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好的教师,往往能够运用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愉快地流畅地参与学习,课堂上能经常听到师生会意的笑声。
评价的时机和策略:
精彩时:赞许:失误时:纠偏:思维受阻时:点拨:欲言不能时:鼓励:富有创意时:锦上添花:“牛头不对马嘴时”:“装聋作哑”:大是大非时:毫不含糊…….
总之,评价态度要宽容些:评价语言要丰富些:评价方式要多样些;评价内容要深刻些。
摘自《豆丁网》 毛时平
什么是语文课的“有效教学”?语文课的“有效教语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达到一定质和量的效果。换言之,它是依据“三个维度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这个质的量的效果,有时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加以测量,但大多数情况下,只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加以评价。
“有效教学”是针对“无效教学”现象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和策略。或者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语文课的“无效教学”表现在众多方面:例如: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学生活动低层次和重复多余、文本信息利用率低下、所探究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或偏离学习重点。提倡“有效教学”是推进新课程实验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需要。评价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归属于“有效教学”还是“无效教学”,或者互为参半,时有时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对于教学目标,现在思想认识上有些混乱,有人甚至提出取消教学目标或者淡化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性质和地位的重新审视。一堂课是整个教学活动链的最基本单位,在这个基本单位中我们要做些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达到了什么预期的目的、或者意外地收到了什么效果,总要有一个交代。没有这个交代,教学链就无法建构,学科让我就无法完成。因此,无论你是主张“指示性教学”还是“非指示性教学”;也无论你是看重“预设目标”还是“生成目标”,都无法回避“目标”这个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强调一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深深地打上“语文”的烙印。在注重“大语文”和“学科渗透”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科特点——在语文课的框架内了解学习关于自然的、人文的、艺术的知识。
如果同意上述观点,我们接着就要讨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衡量的尺度就是“三个维度”,衡量的标准就是你的目标设计是否落实了其中的哪一小小方面。以七上第二单元《理想》第一课时为例:它是在《在山的那一边》的基础上学习现代诗,指导朗诵是这节课的重点。目标应该定位在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诵诗歌,初步掌握停顿、声调升降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还是停留在读得响亮、准确的要求上,那么,这节课目标定位的有效性就打了折扣。
二、文本信息处理的有效性
要转变教材观。文本意义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凭借《教师用书》理解文本当然是正常的,但是新课程提倡多元解读,教师自己的解读应该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元。由于学力的原因,学生自主学习时对文本意义把握往往不够准确、不够深入、不够完整,尤其是农村学校以及基础薄弱的孩子。这时,教师的引领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把文本中最有价值、最精彩的东西挖掘出来,引领学生去探究、参悟、习得。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教师对文本阅读缺失主见和心得,那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互动时就可能手忙脚乱,拙于应对。因此走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走进文本。
举几个小例子:
关于《风筝》的主题:
康锦屏:一曲人情美的温馨的颂歌。
李国涛:寻找那逝去的青春,表现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而这一切以渺不可求。
李允经:自我解剖,对春的渴望和对冬的抗议。
叶世标:悲剧。
《散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背”念阴平还是去声?
《台阶》:“台阶”在文中实指什么,虚指什么?
《紫藤萝瀑布》:“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把紫藤萝瀑布比作“大条幅”意在突出什么?
三、探究话题的有效性
在探究性教学成为今天课堂主旋律的今天,话题的选择成为决定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话题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教师预设的、学生质疑的、课堂生成的。无论来自哪个方面,都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项:(1)与教学目标存在着关联性:(2)有利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3)能开启学生的心智:(4)能激起学生认识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兴趣。探究话题的随意性和缺乏价值是造成探究性教学被扭曲、异化的主因。因此有些课看似热闹,实则毫无效果可言。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这中喧闹中白白流失,岂不可惜?
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时或课堂中,很重视对话题的设计和选择。如云和二中某老师在教《第一次真好》,从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遴选中15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最好?”“文中倒数第二节写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前后是否矛盾?”供学生合作、探究。
话题忌讳:1、平:平淡:2、险:险峻:3、,繁。繁杂。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对话是否流畅、有效,取决于以下条件:
四、对话活动的有效性
1、尊重学生的对话权。
2、依托文本思路,有序安排对话进程。
3、优化对话的载体——问题(话题)。
五、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三个条件是:
(1) 个人不能解决,需要合作才能完成;(2)由不同的路径达到同一目标;(3)合作解决的问题必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例一:某农村中学年轻教师上《背影》,音乐导入《父亲》,教师旁白“父爱、亲情”,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本该立刻进入课文,比如进入整体感知——朗读环节。但是教师转而做其他事情:作者介绍、检查生字词。导入环节所创造的效果丧失殆尽。
例二:前面讲到的云和二中教师上的《第一次真好》,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整理成讲义形式发给学生,然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本来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可惜中间少了一个环节:对这15个问题进行评价或者分类。
常见的教学环节设计: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4、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优化教学流程,要从设计合理、严谨的教学环节入手。
基本要求是:
(1) 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2)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3)各环节之间协调联系;(4)张弛有度、调节课堂节奏。
七、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好的教师,往往能够运用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愉快地流畅地参与学习,课堂上能经常听到师生会意的笑声。
评价的时机和策略:
精彩时:赞许:失误时:纠偏:思维受阻时:点拨:欲言不能时:鼓励:富有创意时:锦上添花:“牛头不对马嘴时”:“装聋作哑”:大是大非时:毫不含糊…….
总之,评价态度要宽容些:评价语言要丰富些:评价方式要多样些;评价内容要深刻些。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回复: 语文课“有效教学”的若干问题
看了姚老师的文章觉得受益匪浅,课堂上老师的评价特别关键。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运用。
一小李丹- 帖子数 : 28
注册日期 : 11-05-1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