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
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新课程,是一门非学科性的活动型课程,一门综合实践型课程。它根据低年级儿童认识能力发展的特点,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主题为学习对象,把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儿童自主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去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其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既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适应儿童现实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当我第一次拿到教材的时候,发现它与以往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教材完全不同,以图画为主,只有少量的文字,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时,就想孩子们一定对这样的教材、课程感兴趣,我一定能上好这门课程。
根据《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灵活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实用性等优点,使这门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漂亮的、儿童熟悉的图画。
首先,利用图画进行引趣。引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引趣重在“新”,旨在“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第一册教材第一主题“我是小学生啦”时,我改变了过去先出示课题,后学习内容的方式,直接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内容,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看目的已达到,便问:“看了图后,大家有话要说吗?”“有,我觉得这图好美!”“图上小朋友好开心!”“他们玩的有些我也玩过。”……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追问:“这些可爱的小朋友都是谁呀?”“小学生!”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答道。“你怎么知道的?”“他们有的戴着红领巾。”“有幅图画的是同学们在做值日。”……“他们中间有一个是你。找找看哪个是你?”孩子们先是一愣,很快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了,还告诉不明白的同学,然后教室里像炸开锅似的:“老师,这个是我!”“那个是我!”……等孩子们都说完后,我故作不明白地问:“你们明明坐在教室里,怎么会在图上呀?”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站起来说:“他们是小学生,我们也是小学生,大家都是小学生。”“对,你们已经是小学生啦!”接着出示课题,并让学生带着神气的语气读了两遍课题。
其次,在学习中继续利用图画激趣。学习的短时兴趣容易丧失其效能。当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后,如何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这种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揭题之后,我让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图中的自己,告诉同桌“自己”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你还会玩什么?由于角色的转变,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接着,我出示了教材左边的第一幅小图进行激趣:“小朋友们,这里有两位小朋友遇到了难题,没办法解决,我们帮帮他们好不好?”
帮助别人是孩子们特别乐意做的事情。一听到有人要他们帮忙产生的兴趣:“这两个小朋友呀想考考同学们,猜猜他们遇到什么难题了,猜出来的就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了如下问题:“我想和他们一起玩,该怎么办?”“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呢?”“小明老占着秋千不让我们玩,怎么办呢?”“……”接着,孩子们很快就在教材的启迪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而作为孩子们的伙伴、引导者的我,则根据他们的回答对进行适时引导。如:在解决“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孩子们说“我们可以主动去认识他们,先作自我介绍,再问他们的姓名。”这个办法很好,结合孩子们刚踏进校门没几天,同学之间不熟悉,甚至还互相不认识的情况,我引导他们用刚才的办法去认识班上的同学。由于把教材与实际结合起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从图画过渡的实践,在实践中增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而兴趣的培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因而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地强化,兴趣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再一次出示那幅小图,对孩子们说:“这两位小朋友很感谢你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他们愿意跟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交朋友。作为好朋友,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你们还愿意帮助他们吗?”“愿意!”同学们兴奋地回答。性急的孩子直催我:“老师,什么问题?你快说吧。”我故意停了一停,才说:“他们不但想和我们班的同学交朋友,还想同更多的小朋友交朋友。但他们觉得作自我介绍很麻烦,想问问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突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忙示意他说。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小不点语出惊人:“他们可以给大家发名片。我爸爸每次见面的人就给他发名片,不用作介绍。”太棒了!我高兴地问孩子们:“大家说这个办法好不好?”“好!”同学们整齐地回答。这时,我故意眉头一皱,不解地问:“我们没钱印名片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做!”“好,这个办法很好。大家现在动手做,每人做一张名片送给老师。虽然老师现在还不认识大家,不过等看了你们的名片就认识大家了。那你们的名片要怎么写才能让老师认识你、了解你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确定名片上要写清楚姓名、班级,还可以贴上自己的相片,写明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的能力,又增添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二、走进社区,体验生活。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儿童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儿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来。
三、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学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品德与生活整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我们像教材所提示的那样,展开观察、调查、实验、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通过儿童的亲身感受、操作来完成,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体,到社区去调查:我们社区有哪些公共设施,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我们周围的环境又脏又乱,是怎样造成的?我们身边有哪些危险,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伤害?在亲身的体验过程中,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受护公共设施,对危险说“不”,才能生活得更好、更愉快、更安全的道理。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把每一个儿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用儿童自己和方法,与周围环境互动,通过积极投入或尝试错误的活动,促使儿童产生自己的设想和愿望。
根据《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灵活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实用性等优点,使这门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漂亮的、儿童熟悉的图画。
首先,利用图画进行引趣。引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引趣重在“新”,旨在“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第一册教材第一主题“我是小学生啦”时,我改变了过去先出示课题,后学习内容的方式,直接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内容,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看目的已达到,便问:“看了图后,大家有话要说吗?”“有,我觉得这图好美!”“图上小朋友好开心!”“他们玩的有些我也玩过。”……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追问:“这些可爱的小朋友都是谁呀?”“小学生!”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答道。“你怎么知道的?”“他们有的戴着红领巾。”“有幅图画的是同学们在做值日。”……“他们中间有一个是你。找找看哪个是你?”孩子们先是一愣,很快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了,还告诉不明白的同学,然后教室里像炸开锅似的:“老师,这个是我!”“那个是我!”……等孩子们都说完后,我故作不明白地问:“你们明明坐在教室里,怎么会在图上呀?”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站起来说:“他们是小学生,我们也是小学生,大家都是小学生。”“对,你们已经是小学生啦!”接着出示课题,并让学生带着神气的语气读了两遍课题。
其次,在学习中继续利用图画激趣。学习的短时兴趣容易丧失其效能。当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后,如何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这种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揭题之后,我让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图中的自己,告诉同桌“自己”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你还会玩什么?由于角色的转变,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接着,我出示了教材左边的第一幅小图进行激趣:“小朋友们,这里有两位小朋友遇到了难题,没办法解决,我们帮帮他们好不好?”
帮助别人是孩子们特别乐意做的事情。一听到有人要他们帮忙产生的兴趣:“这两个小朋友呀想考考同学们,猜猜他们遇到什么难题了,猜出来的就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了如下问题:“我想和他们一起玩,该怎么办?”“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呢?”“小明老占着秋千不让我们玩,怎么办呢?”“……”接着,孩子们很快就在教材的启迪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而作为孩子们的伙伴、引导者的我,则根据他们的回答对进行适时引导。如:在解决“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孩子们说“我们可以主动去认识他们,先作自我介绍,再问他们的姓名。”这个办法很好,结合孩子们刚踏进校门没几天,同学之间不熟悉,甚至还互相不认识的情况,我引导他们用刚才的办法去认识班上的同学。由于把教材与实际结合起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从图画过渡的实践,在实践中增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而兴趣的培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因而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地强化,兴趣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再一次出示那幅小图,对孩子们说:“这两位小朋友很感谢你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他们愿意跟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交朋友。作为好朋友,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你们还愿意帮助他们吗?”“愿意!”同学们兴奋地回答。性急的孩子直催我:“老师,什么问题?你快说吧。”我故意停了一停,才说:“他们不但想和我们班的同学交朋友,还想同更多的小朋友交朋友。但他们觉得作自我介绍很麻烦,想问问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突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忙示意他说。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小不点语出惊人:“他们可以给大家发名片。我爸爸每次见面的人就给他发名片,不用作介绍。”太棒了!我高兴地问孩子们:“大家说这个办法好不好?”“好!”同学们整齐地回答。这时,我故意眉头一皱,不解地问:“我们没钱印名片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做!”“好,这个办法很好。大家现在动手做,每人做一张名片送给老师。虽然老师现在还不认识大家,不过等看了你们的名片就认识大家了。那你们的名片要怎么写才能让老师认识你、了解你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确定名片上要写清楚姓名、班级,还可以贴上自己的相片,写明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的能力,又增添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二、走进社区,体验生活。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儿童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儿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来。
三、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学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品德与生活整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我们像教材所提示的那样,展开观察、调查、实验、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通过儿童的亲身感受、操作来完成,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体,到社区去调查:我们社区有哪些公共设施,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我们周围的环境又脏又乱,是怎样造成的?我们身边有哪些危险,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伤害?在亲身的体验过程中,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受护公共设施,对危险说“不”,才能生活得更好、更愉快、更安全的道理。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把每一个儿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用儿童自己和方法,与周围环境互动,通过积极投入或尝试错误的活动,促使儿童产生自己的设想和愿望。
涂文月- 帖子数 : 4
注册日期 : 11-04-1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