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我们的课堂就像小剧场戏剧,小剧场戏剧具有小空间、小舞台的特点,它没有高高的舞台,也没有镜框式的假台口,它让表演者和欣赏者能近在咫尺地沟通和交流。空间、舞台的缩小,决定了小剧场戏剧不宜选择重大题材或宏大的历史题材,它以现实的、市井的、普通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表现题材,以小见大,让欣赏者得到启迪。这种特点与品德课的课程特点是不谋而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现实生活需要出发,选择教学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其课堂教学不仅通过认知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理性的满足,更注重通过情感、心情的充盈让孩子获得感性的体验。两者共有的“生活化”特点,使小剧场戏剧元素可以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还值得品德与生活课堂借鉴的是,小剧场戏剧能让置身于戏剧场的每一个人都在平等、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呼应,这也正是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理想的关系状态。
正因为品德与生活课堂与小剧场戏剧的相通性,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曾尝试戏剧教学法中的“情境教学法”,将戏剧的重要元素“情境”作为教学的媒介引入课堂,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为生活化情境能还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感染,引起情感共鸣;且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下面就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探讨和尝试,现举几例,以请教于方家。
(一)用语言描述情境
课堂教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教师有声有色、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是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入情入理、声情并茂的描绘,常常能把学生带到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强烈地感受生活的具象与真实,激发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情感。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沉郁悲愤的语言描述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罪行,让学生激愤,明白落后被人欺的道理;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自豪激昂的语调描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在不断发展变化,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
当教师采用“榜样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语言描述情境的方法就运用得更加充分了。教师蕴含积极情感的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一个个榜样人物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在《大师成才的故事》中,爱迪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天才出自勤奋;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中,时传祥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普通劳动的价值;《劳动需要知识》中,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尊重。而这些教学效果的达成,都依赖于教师用精彩的语言对故事和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二)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一种直观教具,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有力的辅助形式。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小学品德课教材,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对大家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作,直观性强。就小学生而言,插图直观可视,形象生动,符合其年龄、心理及思维特点,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常规礼仪教育时,我们就借用了“在校门口”、“在校园里”、“上课时”、“下课时”、“进办公室”等系列插图,让学生在直观可视的情境下,观看、聆听、议论、思考、理解,将这些常规礼仪纳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又如在教育学生保护校园环境卫生时,我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画,一组画着有人在校园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一组是同学们正在校园搞卫生的情景。然后我提问:看了图画,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它美呢?同学都说,在校园乱丢垃圾、吐痰破坏了环境卫生,影响大家的健康,真不文明;而那些同学主动拾起废纸,擦去痰渍,打扫校园,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卫生,又减少了疾病的传播,这种行为才是美的。可见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认识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提高。
(三)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因此,很多品德课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恰当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音乐作品来渲染情境。例如,在执教《56个民族是一家》时,先在课前让学生欣赏音乐《爱我中华》,让学生在整段既跳荡又平稳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到56个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团结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会到欢快和热烈的气氛。学生们通过音乐的引导感受到了56个民族百花齐放、蒸蒸日上的景象,体味到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执教这一课时,我们还选用了富有各民族特色的代表性音乐,如傣族的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新疆维吾尔族的《阿拉木汗》,蒙古族的《我是草原的牧民》,朝鲜族的《桔梗谣》。自始至终以音乐为主线,将各地人物风情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而学生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形象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懂得了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
(四)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我们可以通过幻灯、投影播放录像、影碟、电视片断等手段,打破以往品德与生活课单调枯燥的宣教式、灌输式教学,代之以精彩、生动的画面作用于学生感官的新形式。如在《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电脑动画,采用情境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登山者、长跑运动员等在困难面前怎么做,最后怎样,为什么是这样?通过情境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会到“坚持”的可贵之处,真正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并懂得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五)用表演体验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直接装扮成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表演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角色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深入理解。例如,在教会学生们当好小主人,掌握接听电话礼仪时,教师可以围绕日常生活中的“打电话”,分别创设以下一些情境:
1.你主动打电话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参加郊游活动;
2.父母不在家,爸爸单位同事打电话来,请你转告爸爸给他回个电话;
3.爸爸妈妈有事外出,奶奶突然生病昏倒了,你打电话求救;
4.你在马路上看见旁边的一处房子着火,打电话求援;
5.妈妈的朋友打来电话找妈妈,你接电话并转交给妈妈。
给出这些情境后,让同学们自由选择内容与同桌合作表演。顿时教室热闹起来,“铃声”此起彼伏,同学们练得可带劲了。给大家自由练习了几分钟后,便让同学分组上讲台表演。第一组同学是模拟情境1的,“喂,你好!我找……你明天愿意和我们一起去植物园吗?”“你好,我就是……谢谢,我很乐意,明天见。”第二组上来也是模拟情境1的,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增加了一个小插曲,当同学发出邀请后,电话那头的同学是这样回答的:“我很想去,不过我得问过妈妈,要不我等会再打过去,再见!”只见这位同学挂了电话稍作歇息后,又继续拿起:“喂,是小芳吗?妈妈答应我和你一起去玩,你等着我,我马上就来。一会儿见!”其实我觉得第二组的同学演得蛮真实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告诉孩子离开家外出时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孩子在对话中不经意地流露这一点,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接下来上台表演的同学是模拟情境4的,那个同学一脸着急,甚至是扯着嗓门喊:“不好了,着火了,快来救火呀!”可是他偏偏忘了说着火的地方,望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儿,大家都乐了,在大家的提醒下,他才意识到,又赶紧补上:“叔叔,这里是大塘新村37幢二单元503室!”总之,这一环节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角色情感,既掌握了接听电话的技巧,又加深了对生活和日常礼仪的理解。同学们在边演边评的过程中,深化体验,提升经验,学会做人。
以上就是本人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生活化情境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充分吸收了戏剧的元素,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使学习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实现自我需求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3.顾颉:《中小学整合式美育》,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正因为品德与生活课堂与小剧场戏剧的相通性,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曾尝试戏剧教学法中的“情境教学法”,将戏剧的重要元素“情境”作为教学的媒介引入课堂,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为生活化情境能还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感染,引起情感共鸣;且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下面就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探讨和尝试,现举几例,以请教于方家。
(一)用语言描述情境
课堂教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教师有声有色、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是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入情入理、声情并茂的描绘,常常能把学生带到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强烈地感受生活的具象与真实,激发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情感。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沉郁悲愤的语言描述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罪行,让学生激愤,明白落后被人欺的道理;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自豪激昂的语调描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在不断发展变化,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
当教师采用“榜样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语言描述情境的方法就运用得更加充分了。教师蕴含积极情感的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一个个榜样人物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在《大师成才的故事》中,爱迪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天才出自勤奋;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中,时传祥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普通劳动的价值;《劳动需要知识》中,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尊重。而这些教学效果的达成,都依赖于教师用精彩的语言对故事和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二)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一种直观教具,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有力的辅助形式。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小学品德课教材,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对大家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作,直观性强。就小学生而言,插图直观可视,形象生动,符合其年龄、心理及思维特点,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常规礼仪教育时,我们就借用了“在校门口”、“在校园里”、“上课时”、“下课时”、“进办公室”等系列插图,让学生在直观可视的情境下,观看、聆听、议论、思考、理解,将这些常规礼仪纳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又如在教育学生保护校园环境卫生时,我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画,一组画着有人在校园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一组是同学们正在校园搞卫生的情景。然后我提问:看了图画,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它美呢?同学都说,在校园乱丢垃圾、吐痰破坏了环境卫生,影响大家的健康,真不文明;而那些同学主动拾起废纸,擦去痰渍,打扫校园,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卫生,又减少了疾病的传播,这种行为才是美的。可见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认识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提高。
(三)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因此,很多品德课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恰当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音乐作品来渲染情境。例如,在执教《56个民族是一家》时,先在课前让学生欣赏音乐《爱我中华》,让学生在整段既跳荡又平稳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到56个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团结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会到欢快和热烈的气氛。学生们通过音乐的引导感受到了56个民族百花齐放、蒸蒸日上的景象,体味到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执教这一课时,我们还选用了富有各民族特色的代表性音乐,如傣族的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新疆维吾尔族的《阿拉木汗》,蒙古族的《我是草原的牧民》,朝鲜族的《桔梗谣》。自始至终以音乐为主线,将各地人物风情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而学生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形象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懂得了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
(四)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我们可以通过幻灯、投影播放录像、影碟、电视片断等手段,打破以往品德与生活课单调枯燥的宣教式、灌输式教学,代之以精彩、生动的画面作用于学生感官的新形式。如在《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电脑动画,采用情境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登山者、长跑运动员等在困难面前怎么做,最后怎样,为什么是这样?通过情境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会到“坚持”的可贵之处,真正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并懂得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五)用表演体验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直接装扮成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表演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角色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深入理解。例如,在教会学生们当好小主人,掌握接听电话礼仪时,教师可以围绕日常生活中的“打电话”,分别创设以下一些情境:
1.你主动打电话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参加郊游活动;
2.父母不在家,爸爸单位同事打电话来,请你转告爸爸给他回个电话;
3.爸爸妈妈有事外出,奶奶突然生病昏倒了,你打电话求救;
4.你在马路上看见旁边的一处房子着火,打电话求援;
5.妈妈的朋友打来电话找妈妈,你接电话并转交给妈妈。
给出这些情境后,让同学们自由选择内容与同桌合作表演。顿时教室热闹起来,“铃声”此起彼伏,同学们练得可带劲了。给大家自由练习了几分钟后,便让同学分组上讲台表演。第一组同学是模拟情境1的,“喂,你好!我找……你明天愿意和我们一起去植物园吗?”“你好,我就是……谢谢,我很乐意,明天见。”第二组上来也是模拟情境1的,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增加了一个小插曲,当同学发出邀请后,电话那头的同学是这样回答的:“我很想去,不过我得问过妈妈,要不我等会再打过去,再见!”只见这位同学挂了电话稍作歇息后,又继续拿起:“喂,是小芳吗?妈妈答应我和你一起去玩,你等着我,我马上就来。一会儿见!”其实我觉得第二组的同学演得蛮真实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告诉孩子离开家外出时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孩子在对话中不经意地流露这一点,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接下来上台表演的同学是模拟情境4的,那个同学一脸着急,甚至是扯着嗓门喊:“不好了,着火了,快来救火呀!”可是他偏偏忘了说着火的地方,望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儿,大家都乐了,在大家的提醒下,他才意识到,又赶紧补上:“叔叔,这里是大塘新村37幢二单元503室!”总之,这一环节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角色情感,既掌握了接听电话的技巧,又加深了对生活和日常礼仪的理解。同学们在边演边评的过程中,深化体验,提升经验,学会做人。
以上就是本人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生活化情境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充分吸收了戏剧的元素,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使学习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实现自我需求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3.顾颉:《中小学整合式美育》,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涂文月- 帖子数 : 4
注册日期 : 11-04-1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