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城学区教研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中学生“思辨”的能力

向下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中学生“思辨”的能力 Empty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中学生“思辨”的能力

帖子  单凤婷 周二 六月 14, 2011 11:55 am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节都是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化,教师与学生的“思辨”达到共鸣,从而使学生的行为也自动转变,学生也就更会“思辨”生活。因为人的行为是受观念控制的,不良或落后观念转变了,他们的行为也就会改变。如何才能产生共鸣呢?
首先,你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为你组织教学作准备。
其次,要了解学生原有观念,及其需求。通常人们都不会随意改变原有的观念,因为原有观念是他经过“心血”总结出来的,是他认为正确的观念,而且人的心理也会自动产生抵御新观念的吸收,所以,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
调查发现,人的需求是激发人改变原有观念的动力。因此,教师知道了学生的需求,也就为传授新观念给学生打下基础。
最后,你的教学材料来源于生活,是真实的、有教育意义。这样你才能解学生之“渴”,而不是解你之“渴”。
王材贵教授认为教育是简单的事,你只要不障碍学生的发展,他就能成才。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可是,很多教师却把教育复杂化,把教学内容抽象化,使得学生难听懂,整天就为了考试,能考好、会考试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再加上,一些领导和家长也就只看分数不看学生的发展,不看他会不会“思辨”。所以,现在的学生思想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更不会“思辨”,只会“服从”。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回归生活,诱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做,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刚升上中学的学生,面临着新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和怎样认识自我,等等生活问题,教学内容都可以回归生活,关键是激发学生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引导他们学会“思辨”,给时间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再提出解决的方法。
当然,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后,课后还要进行监督、调查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思辨”,行为会不会“改变”。如学生的学习心态、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等有没有改进,学生是不是成长了。调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这样你就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为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可见,要想学生会“思辨”,教师首先学会“思辨”才行。因此,教师的修养、观念与新课标一致,那么,教学就会回归生活,学生就会“思辨”生活和享受教学的情趣。

收藏 分享

单凤婷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11-06-14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