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城学区教研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辅导

向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辅导 Empty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辅导

帖子  刘公辉 周三 五月 18, 2011 4:58 pm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五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在成长中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生活(地理、历史、社会知识)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领略祖国壮丽的山河、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相结合,使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同时在寻找祖先的遗迹、欣赏先人的智慧的同时,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骄傲和责任。

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将这一单元安排在前面主要是让儿童直视自身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以此为序逐步展开教育。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一) 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设计思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的需要,在加上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希望别人能满足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他人和外在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敏感性,面对自己与外界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困惑和冲突,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面对、去处理,从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以及对真实的、普通的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的、快乐的、和睦的生活。因此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成为快乐生活的创造者。

主题思想: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快乐和烦恼是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种心境。发现、理解、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如何面对、减少和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认识到挫折于失败将成为人生的财富、激励人进步的阶梯,从而自发自觉的感悟出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 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单元结构: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生活中的快乐;主题二:拥有好心情;主题三:偿偿苦滋味。

教学建议:

主题一:《生活中的快乐》

本主题强调了三个重点: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懂得给予也是快乐。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 。

(2)、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准备)制作《一周心情记录卡》,让学生记录一周内的心情,包括“快乐和不快乐”,在课上交流。

课中研讨:(活动一)交流:说说自己一周的心情(以小组为单位)包括快乐的事和不快乐的事。

(活动二):(结合2----3页)自制《快乐卡片》或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生活中的快乐事,包括自己的、他人的、大人的,一一呈现出来,然后归类。

(活动三):(结合4----5页)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引导学生回忆原来举办过的智力游戏、对抗性游戏(拔河比赛等),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快乐更令人回味无穷。然后在扩展谈一谈有些快乐是掺杂着痛苦和汗水的,如:运动员夺冠后的快乐、农民丰收后的喜悦、科技人员实验成功后的心情、航天员上天和返航后自己和全国人民的高兴心情等。

(活动四):(结合6页)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自己或他人做过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事情,归纳整理。如:课本6页的插图(爷爷当义务安全员疏导交通后的快乐、医生和护士看到病人出院后的高兴心情、资助贫困学生后的心情等)。让学生体验给予的快乐。

(活动五):读一读7页“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深层次的理解快乐的主题(“给”永远比“拿”愉快)。

提示注意: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多角度、多层面体验、感受不同的快乐,不能只给学生讲大道理。要层层深入地引发学生思考、领悟快乐的真谛。

主题二:拥有好心情

这个主题强调了三个重点:人人都有烦心事,走出烦恼,多对生活笑一笑。

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除了快乐以外,人人都有烦恼。

(2)正确分析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并找出排解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可以安排下列四个活动:

(活动一):结合书8页的表格,统计班内学生在生活中快乐或不快乐的人数,看有什么发现?让不快乐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烦恼事。(8----9页)

(活动二):出示案例或设置一些情景,进行诊断(参考课本10页“李萌的烦心事”中的两个活动),剖析造成烦恼的原因,进行反思。

(活动三):排遣烦恼“小窍门”。例如教材11页列举的烦恼事(或更多)分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如可以采取“自我宽慰”、“向他人倾诉”、“自己宣泄”、“进行情绪转移”等。

(活动四):(1)结合生活中两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思考、讨论。(教材12页的两个案例)(2)结合事例说明:遇到不快乐的事时,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换个思考方式来排除烦恼。(3)结合事例(用一件枯燥的事)引导学生怎样淡化遇到烦恼时的不愉快心情,用愉快的心情去做某件事。(见13页)

提示注意:教学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意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其实大人也是如此)在讨论时,要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涉及到学生隐私的人和事,学生不愿意谈的千万不要勉强,

主题三:尝尝苦滋味

本主题强调了四个重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磨练毅力。

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是由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构成的。

(2)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3)培养学生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教学时可以安排六个活动: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采访记录。利用休息时间访问、调查身边的大人(父母、邻居、老师、周围的人),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痛苦和挫折以及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形式有录音、收集实物、写采访记实、或写成自述文章等。

课中活动:(活动一)将自己采访到的事例在小组或全班内交流。(活动目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与大人们相比,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小得多。)

(活动二):(结合16----17页)设计“游戏”活动。步骤:(1)学生以前很少玩过的,必须经过多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的游戏,让学生尝试失败后的心情(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解决)。(2)然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录象或展示照片(参加国际或国内大型比赛失败时的心情),演员、科学家的事例或读一读16页的两段话,感受他人失利时的心情。(3)最后围绕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比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失利、某件事没有做好等时的心情。学习正确分析和认识失败的方法,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教材17页)。认识到失败也是成长所需要的。

(活动三):(假如我来做父母)小小辩论会。先设置情景(结合18页),围绕“艰苦的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是好还是不好?”展开辩论,在辩论后让学生读一读19页“霍金的故事”,使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和磨难,进一步理解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活动四):结合20页教师讲故事。教师用图片或实物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胡萝卜、鸡蛋、咖啡粉在加热前后的变化,让学生讨论故事所表达的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哪种行为表现象胡萝卜?哪种行为象鸡蛋?哪种行为象咖啡粉?

(活动五):结合21页学生讲故事。(1)收集制作“名人卡片”在班内交流,从中感悟名人也经历了坎坷和挫折,也是从艰苦和逆境中成长起来的。(2)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活动六):自我小测试。根据22页中的问题,考考学生的意志力。然后结合23页对“苏格拉底”故事的讨论制定自己的计划和自己喜欢的格言。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一) 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设计思路:本单元基本上是从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汉字、书(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出发,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尽可能的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的同时,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主题思想:教材用学生熟悉的吃穿住、陶瓷、文字和书作为了解历史的话题而切入和展开,有利于学生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比较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了解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

(二) 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单元结构: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吃穿住话古今(一);主题二:吃穿住话古今(二);主题三: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主题四:汉字和书的故事。

教学建议:

主题一:吃穿住话古今(一)

这个主题强调了四个重点:走进远古时代;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古人的歌谣;中华食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方面的)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

(2)尝试运用搜集、推测、整理的方法。

(3)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历史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歌谣等资料,西餐的特点等。(如果学生很难找到,教师可事先将资料库中的相关内容印发给学生。)

二、 课中研讨:

活动一:(结合26----27页)交流讨论:(1)如果是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2)假如我们生活在远古时代,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可带动作演示一下)

活动二:(结合28----29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饮食方式方面与最初的人类有哪些变化?(随着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图片)

活动三:(结合30页)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古人由开始的不会说话到会表达,会交流,流传下来很多谚语或歌谣(有关天气、自然、节气的等),学生展开交流。(可以简单解释意思)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远古时代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的过程。)

活动四:(结合31----32页)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假如让你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你会说哪些?(让学生列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如:食品名称、特点、制作方法、饮食习惯、讲究、礼仪、关于食品的故事、传说等)。

设计意图:从饮食的角度,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活动五:(结合33页)世界是个大家庭,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在饮食文化上也存在着差异。研讨话题:中西饮食比较各有什么特点?(可以用语言描述或加上动作)

注:以上设计教学流程是从古—今(看今天话昨天想明天),从中—西(看中国想世界)。

课后延伸:继续了解古今有关穿和住方面的知识,为下节课作准备。

(关于第二课与第一课相仿,可以参照上面的设计进行,在此不再多说。)

主题三《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这个主题包括以下重点知识:人类的创造性发明—陶器,文化的使者—瓷器,灿烂的青铜文化。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等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2)通过站在古人的角度,推测历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欣赏的方法。

(3)产生对古人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识。

设计参考:

一、 课前准备:搜集陶制品、瓷器或图片(包括瓷器的历史)。

二、 课中研讨:

活动一:(结合44页)师生自带陶制品(陶壶、陶盆、陶罐、陶瓶等)思考下列问题:(1)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想起制陶的?用什么东西怎么制成的?(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猜想)。

(2)为什么用火烧?直接将泥制品晒干行不行?

活动二:看书观察45页上面3幅图,说说从这些出土的陶器中了解到了什么?(教师可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感受陶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活动三:(结合46----49页)观察瓷器或图片,从中发现陶器和瓷器的不同点。以文字介绍或图片的形式探询瓷器的历史。(可展示或互看图片)

活动四:举办(陶瓷展览会)将学生所带的陶瓷从古—今分放,从中看到发展变化,以及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

活动五:(结合50----51页)除了陶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青铜文化。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或资料介绍,让学生一方面欣赏青铜文化,另一方面了解青铜的历史,结合课本找一找隐含在青铜里的故事,拓宽对历史的了解。

三、课后延伸:动手制作泥制品。

主题四《汉字和书的故事》

围绕“以游戏(假如没有汉字)开始—研讨(汉字的产生、演变过程—汉字的特点及神奇—书的产生和发展—引发印刷技术的发展—揭示四大发明)

(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人对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一) 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设计思路:教材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伟大先人,他们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所提倡和传承的人文精神;(2)我国的国宝,作为祖国文化有形的、综合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3)我们的国粹,反映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华。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构建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和乐趣。

主题思想: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二) 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单元结构: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分别是: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我们的国粹。

教学建议 :

主题一:伟大的先人

这个主题强调了两个重点,一是至圣先师孔子;另一个是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司马迁等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事迹。

(2)学会思考、搜集、分析和整理方法。

(3)学习他们的精神,养成热爱科学、不断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教学活动。

一、课前参与:开展“历史人物调查”活动。通过网络、书籍、询问家人或周围的人,了解古代先人有哪些。教师可以适当写一些如:孔子、司马迁、李白、张衡、祖冲之等。

二、课中研讨:

活动一:交流:古代的先人有哪些?(适当板书:孔子、司马迁、张衡、李白、祖冲之等)

活动二:(结合62----63页)根据以上了解,交流:我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的道德思想和教育思想给后人的影响、收集孔子的格言,吸纳其深厚的思想内涵。

活动三:(结合64----65页)根据前面的了解,结合阅读课本,展开讨论,真正认识到司马迁及其《史记》对后人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先人的了解,学习他们的精神。)

活动四:(结合66----67页)制作“中国历史人物”转。指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配上解说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装订成册,可以相互传阅。(结合书67页上的提示,指导学生分类整理)

三、课后延伸:制作一期有关孔子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或板报。

主题二:我国的国宝

这个主题包括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古遗迹,哭泣的古遗迹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四个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古代遗产和古遗迹的价值。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遗迹去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与精深。

(3)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树立保护古遗迹的意识。

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课前准备: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题,查阅资料、读书,制作世界文化遗产解说卡。

课中活动:一、交流汇报:将各地方文化遗产的图片、解说词交流后在地图上标出。(结合68----69页)

活动二:(结合70页)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收集图片、查阅资料、采访等。有书中的万里长城、兵马俑、大足石刻等,可以按照书中的问题进行。

活动三:(承接活动二、结合74----77页)以“古遗迹的哭诉”为题,召开“小小辩论会”,根据调查到的本地或书中的文物遭到破坏事例,通过辩论提高认识,明确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主题三:我国的国粹。可以仿照主题二进行设计教学。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 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设计思路: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人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认识它的。我们的地球村是什么样的,大洲大洋及国家是怎样划分的。居住在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主题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二) 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单元结构: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分别是一:蔚蓝色的地球;二:我们的地球村;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教学建议:

主题一:《蔚蓝色的地球》

这个主题强调了两个重点:一是从太空看地球;二是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通过探究,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过程。

(3)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地球的照片和人类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故事。

课中研讨:活动一、交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照片,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吗?如何给地球照相?让学生设想怎样给地球照相,加深对地球的总体认识。

活动二、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讨论:这些照片是怎么拍摄而成的?(再结合92页进行设计)

活动三、根据自己对地球的理解,创作一幅画,并设计“解说词”。

活动四、阅读94页,使学生明确这是人类对地球的早期探索,最初认识。

活动五、(结合95页)设计“我与麦哲伦一起航行”。利用网络或资料查找麦哲伦航行时的资料,利用世界地图按照起航地点沿途标明轨迹,设想航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提高学生在学习及其他方面克服困难的决心。

活动六、阅读96----97页认识人类对地球的进一步探索及所付出的艰辛。

活动七、收集有关地球的奥秘和科学家探索地球时不畏艰险的故事,以“地球的奥秘”为题展开交流讨论,扩大视野,提高认识。(这一活动可放在下一节课进行)

主题二:《我们的地球村》

本主题强调了五个知识点:看看缩小的地球—地球仪;经线、纬线和赤道;大洲和大洋;美丽的地球村;世界上的国家。

教学目标:(1)知道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大洲、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地球村的自然环境。

(3)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及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4)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时可以安排六个活动:

结合98----99页设计活动一:地球仪上的信息。让学生自带大小各异的地球仪,观察了解地球的最基本的知识。

如:经线、纬线和赤道,东西南北半球的知识。

结合100页设计活动二:从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我国的位置,每个洲名字的来历等。

结合101----103页设计活动三: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地球上的风景图片和有关资料,欣赏、观看、交流,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活动四:收集、介绍“世界之最”,可以整理后办板报、手抄报等。(老师们自由发挥可以包括信息、图片或自编小故事等)

结合104页设计活动五:“知识竞赛”。课前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国家名称、面积大小、国旗、举办世界大型比赛的国家等;

活动六:游戏“给国家找到家”。教师根据课本105页的填空进行,可适当加一些国家。

课后作业:用乒乓球自制地球仪,标出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南北半球、大洲、大洋的名称。

主题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这里强调了三个重点: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时可以安排四个活动:

课前准备: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课中研讨:活动一、认识人种。(结合106页)教师根据学生事先搜集的图片,(1)让学生说一说:世界上有多少人种?他们的肤色、头发、长相、身材等有什么不同?(2)出示一些图片或看书阅读,帮助学生认识不同人种的不同特征。

活动二、结合107页设计“小小讨论会”。可以播放世界大型比赛的片断,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么样,哪个国家在哪个项目上占优势等。

活动三、结合108----109页设计“人种的分布”。先让学生将从各种传媒中知道的亚、非、欧、美、大洋州中选取不同国家说说主要是什么人种。然后教师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标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的相应位置上。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即可,不必过多讲解。

活动四:结合110----112页组织“世界语言、文化知识竞赛”。内容可包括(1)了解到的世界上的语言有多少;(2)关于不同国家语言的趣闻;(3)习惯和语言的不同所造成的误解或笑话(见111页);(4)结合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语文书中的人名特点,说说不同国家在姓名上的差异。

以上对本册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于新教材的教法尚在摸索阶段,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下面提醒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不能简单的教教材。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搞清楚教材给了我们那些信息,分别提示的是什么,要展开什么样的话题进行讨论,要填、删哪些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这一主体上。

二、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材的开发者,需要将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效果、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我想能否从这几个方面把握:(1)活动的必要性。确认是否一定需要一个活动设计。(2)活动的目的性。我们说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活动。活动是需要符合目标,但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我们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和分享,是要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现在不少老师偏于活动的形式和手段了,目的性不强。(3)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愉快的,也是思考的。是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从中悟出一些道理。(4)活动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教材上提示的一些活动,我们不一定照搬,但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借用其形式、方法,或者借用其内容,改变形式和方法,使其易于操作。

刘公辉

帖子数 : 12
注册日期 : 11-04-28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