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个性作文教学的尝试
2 posters
新课程理念下个性作文教学的尝试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样纠缠于“体”“套”的“过关”,让学生写作时战战兢兢,担心离题,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担心文体错乱……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的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沫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这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现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是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任科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他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他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语、数、外三位科任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她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还可观察他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写出的人物不再是三胞胎,或多或少都能抓住每位老师的特点,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地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
受这次作文的启发,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 一天四趟观察家庭——学校沿途的环境、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让学生写“上学路上”这一话题作文时,“千地一景”的情况消失了,所叙的事也具体、详尽多了。许多学生还通过上学途中见到的小事,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后来,我还要求学生在耳闻目睹时只要有所感,有所思,都可以写成一篇作文。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议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写起来、议起来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如汩汩清泉从心中流出,任自己汲取。这时再写作文,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趣味给学生带来了“乐写”,这样写作文你还会觉得枯燥吗?写出的作文能没有个性吗?
总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是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景处处。就能很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学生才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品位才得以提升,写出的作文才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应试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比如拿到一个苹果,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再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解释为“只知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如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切入,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⑴人人都有爱美的愿望,无论长相美丑,都有追求美的权力,东施效颦无可非议。⑵东施效颦的丑是先天不足,其追求美的后天努力精神可嘉,尽管她的“效颦”是不成功的,但谁又是天生的成功者呢?这样,文章的新意不就出来了吗?
三、 养学生的个性
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有的学生自卑感很强,怕写作文,在指导写作过程中,就要降低难度,从小文章小事情练起——写一个事例、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激励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自信心。这样,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四、 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尝试“发表式”作文讲评
作文写完后还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评讲。评讲不得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让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的全过程。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有亮相的机会,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对别人作文独到见解的机会。由此除了让学生自评作文外,还要求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作文具有如下优势:⑴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⑵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⑶起到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作用;⑷解放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写作。
互评作文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为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⑴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⑵画,用波浪线画出美词佳句;⑶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⑷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传阅;⑸荐,推荐佳作。
在互评中把握一点,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最后,再根据本次作文情况,在原作文基础上再写一篇或一个片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写作的浓厚兴趣。
要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平时教学的点滴入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每次作文,既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又要维持学生持久的写作热情,使他们并不感到“学海无涯”的苦,而是时刻体味着“书山有路”的乐,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写出大量有个性有品位的文章。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的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沫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这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现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是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任科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他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他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语、数、外三位科任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她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还可观察他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写出的人物不再是三胞胎,或多或少都能抓住每位老师的特点,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地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
受这次作文的启发,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 一天四趟观察家庭——学校沿途的环境、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让学生写“上学路上”这一话题作文时,“千地一景”的情况消失了,所叙的事也具体、详尽多了。许多学生还通过上学途中见到的小事,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后来,我还要求学生在耳闻目睹时只要有所感,有所思,都可以写成一篇作文。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议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写起来、议起来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如汩汩清泉从心中流出,任自己汲取。这时再写作文,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趣味给学生带来了“乐写”,这样写作文你还会觉得枯燥吗?写出的作文能没有个性吗?
总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是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景处处。就能很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学生才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品位才得以提升,写出的作文才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应试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比如拿到一个苹果,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再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解释为“只知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如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切入,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⑴人人都有爱美的愿望,无论长相美丑,都有追求美的权力,东施效颦无可非议。⑵东施效颦的丑是先天不足,其追求美的后天努力精神可嘉,尽管她的“效颦”是不成功的,但谁又是天生的成功者呢?这样,文章的新意不就出来了吗?
三、 养学生的个性
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有的学生自卑感很强,怕写作文,在指导写作过程中,就要降低难度,从小文章小事情练起——写一个事例、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激励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自信心。这样,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四、 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尝试“发表式”作文讲评
作文写完后还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评讲。评讲不得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让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的全过程。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有亮相的机会,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对别人作文独到见解的机会。由此除了让学生自评作文外,还要求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作文具有如下优势:⑴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⑵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⑶起到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作用;⑷解放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写作。
互评作文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为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⑴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⑵画,用波浪线画出美词佳句;⑶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⑷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传阅;⑸荐,推荐佳作。
在互评中把握一点,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最后,再根据本次作文情况,在原作文基础上再写一篇或一个片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写作的浓厚兴趣。
要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平时教学的点滴入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每次作文,既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又要维持学生持久的写作热情,使他们并不感到“学海无涯”的苦,而是时刻体味着“书山有路”的乐,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写出大量有个性有品位的文章。
骊镇中李迎秋- 帖子数 : 5
注册日期 : 11-06-1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