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单元解读及教学建议
二年级下册单元解读及教学建议
二年级下册与前几册有所不同,承担了向中年级过渡的任务。我们既要落实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又要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为第二学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要带着孩子去哪,这个教学目标一定要系统、明晰。即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究竟要让孩子掌握哪些知识,积累量达到多少,形成哪些能力?我们将继续以单元为单位,将年段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单元目标,提出具体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有效的教学路径。
第一单元 春天里的发现
一年级下册,学生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纵观两组教材,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要求明显不同。一年级下册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而本组教材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感受春天”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所以确定目标如下:
1.学习多角度观察。
学生不是缺少观察,而是缺少细致全面的观察体验。
《找春天》是一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的散文诗,文本不仅写了春天里的发现,还暗示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打书 P3“我们看到了她、听到了她,闻到了也触到了她,”不仅观察,还会联想,“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调动“眼耳鼻手脑”春天可看可听可闻可触,还可想象。
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孩子反复诵读课文感受美好春光,还要提示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去寻觅春天。比如,一场春雨过后,除了能看到,还能听到什么、深呼吸──还能闻到什么、摸一摸你的发现有什么感觉、它让你想到些什么?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具体可感的观察指导,也只有经历这样独特的观察体验,才能学会观察,也使认知更加丰富。
2.整体观照,开展语文活动。
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开展寻春活动。一进入单元就开始布置任务,学了《找春天》的观察方法之后,寻春之旅就开始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寻找春天、记录春天。
观察内容:春天的人、春天的郊外、春天的小动物(麻雀、对比)春天的水果(品种、色泽)春天里的花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选读课文的第1课《春的消息》和第3课《特别的作业》,都可以给孩子的观察提供帮助,在活动期间可以穿插阅读。
观察记录的方式可丰富多样:
如:用手机拍照记录眼中的春天,然后为照片配文字。
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发现。
还可以阅读背诵写春天的诗文,与观察印证
──摘抄描写春天的短语和句子,来记录春天。
通过活动,丰富认知,培养孩子细致易感的心,同时也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3.感受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拟人化的表达。
本组教材把春天里的景物当做人来写,“小草探出头来,树木吐出嫩芽”,像邻家孩子顽皮地露出一点迹象,遮遮掩掩又吸引我们来看。“探出”“吐出”用的多传神!要引导孩子说说这句话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写出了草木的什么?抓住“探出、吐出”品味,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观察很细致,用词很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生机与活力。这,算是一种初步的品词赏句。
还要关注句式的表达。例如散文诗整齐的排比句,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不必明确讲解,在朗读中感受即可。之后,能模仿着写一写更好。“小草探出头来,是春天的眉毛吧?树木吐出嫩芽,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桃花绽开笑脸、小鸟枝头欢唱、又是春天的什么”“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启发孩子仿着句子说一说、写一写,留这样的作业更有意义。
4.根据古诗编故事。
学习古诗不仅要背诵积累,还要借助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情。本单元选编的两篇首古诗孩子可能以前就会背,再学时兴趣点在哪?
《草》恐怕在于它“野火烧不尽”、年年岁岁“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要引导孩子感悟。还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把后四句背诵下来。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早春时节,孩童追蝶嬉戏的图画。课后要求,借助插图丰富想象编一个故事,这正是语言实践的好机会。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画面,还原古诗场景,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讲一讲。
5.积累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
6.依据文本特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如:第4课《小鹿的玫瑰花》鹿弟弟前后说的不同的两句话,“你的玫瑰花白栽了”“你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提取出来让孩子来质疑,培养孩子抓住矛盾处质疑的能力。
7.要用好“宽带网”。
这是本册新开辟的栏目,不仅仅引导学生关注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多种搜集资料的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图书与网络等,借以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时空。所以要用好!打书P18,介绍的是春天里的花和不同城市的市花,可以将此内容作为话题,丰富到寻春的语文活动中去,作为一个主题谈谈春天里的花,去搜集更多花的小知识,体验搜集、交流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8.因地制宜,单元后置。北方的春天姗姗来迟,记得一年级下册就有这样的建议,先学二单元与雷锋主题月活动结合,3月中旬后,春意渐浓,沐浴春风,放眼春色,感受春的旋律,再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春天的发现”,学生的体会更多,感受更深。不知有多少老师还记得?希望可以调整教学。
第二单元 ***与关爱
1.学习圈点细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低年级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受到阅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阅读常常流于表面,缺少深入。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在孩子一读而过的地方引导其停下脚步,细细评赏,将阅读逐步引向深入。
例:学习《泉水》第二自然段,初读后,孩子的感受可能只是停留在“泉水欢迎姐姐来打水”这一层面上。如果细细品读,泉水的自豪溢于言表(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的无私也表现得很突出(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怎么引导孩子深入体悟?
可以先划出泉水说的话,自己读一读,圈出不理解的词,再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的意思,这其实是在引导孩子联系地读书,从而感受“泉水很多”的特点;然后再读整句,说说从泉水姐姐的话里听出了什么?把感受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的读书实际就是圈定目标、重点研读的阅读雏形,随着阅读实践的深入,要逐步丰富研读的内容。
2.探索构段相同的课文教学。
低年级构段相同的课文很多,这样的课文,应采用重点研读一到两段,其它放手研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泉水》,四个语段,表达相似。在重点研读第二段的基础上,其他段落可以读代讲。通过对比朗读泉水的四句话,来感受泉水的特点,以及在泉水的滋润下,万物及时回馈的美好景象。
一课一法,因课而异。教学儿童诗《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又可以采用“导、扶、仿”的步骤进行。因为二四小节结构相同,都是借小路小溪的话回忆雷锋的事迹。
首先,充分阅读全诗,聚焦第二小节。再读小溪的话,圈出最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第二步,插入雷锋事迹,将诗句内容具化为生动感人的故事。然后,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表达情感。
第三步,学习第四小节,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推想故事情景,把朗读与体悟结合起来。
第四步,将二四小节整合朗读,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再补充雷锋事迹一二,引导孩子再仿写一段,因为有相关资料的补充,也有整齐的语言模式,这样仿写,既感悟雷锋精神,也进行语言实践。
3.积累语言。
积累的语言包括典型语段、课后短语、园地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强调两点:
一是“读读背背”中的谚语、句子,教师要简要讲解意思让孩子大致明白,理解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运用。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孩子结合实例理解,《小鹿的玫瑰花》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要机械识记,不知其然。
二是课后背诵要求,有的比较明确,有的比较笼统。例《泉水》课后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开放的要求常常带来弹性的结果,许多学生不背或投机取巧选择一句话来背,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我翻阅了本册教材,开放要求背诵的篇目共3篇,《泉水》《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语言都很美,短小隽永值得积累,所以要求全文背诵,尤其《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两篇课文,在背诵积累中可以更有效的体会一部分四字词语、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3篇背诵要在教学中一一落实。
4.读好对话,读好问号、叹号表现的不同语气。
这里要注意避免朗读的单一方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是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但这绝不是唯一方式。朗读与理解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理解有助于朗读,朗读可以深化理解,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悟得深。因而要发挥读的作用,借助“读”这一手段促进理解、深化理解。
例第7课,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故事情节在人物对话中推进,读好对话有利于体会人物心理。我以为单独的问句、感叹句读起来并不难,放在语境中读出不同的语气是朗读的难点。
所以,创设情境,把孩子置于文本角色中去体会,很重要!
把理解稍稍置后一些!
在几个回合的角色朗读基础上,再进行问题讨论,文本主旨会自然凸显。
问题可以设计为“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是最弱小的?”
“请为萨沙的举动找找理由”,这样教学,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主题自然开解,可以说,“读”有效促进了理解。
5.略读课文要培养阅读能力。
出现了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提升阅读能力。课文很长,建议用好课前预习。
课前:
(1)培养预习能力。有声朗读10分钟,比比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学习默读,尝试说说自己的收获,鼓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猜猜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要培养预习能力,学习整体把握、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
目的: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凭借。
(1)检查预习、阅读情况。
(2)梳理线索:围绕“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写了什么事?
(3)默读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这是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孩子把阅读的感受和获取的信息提炼出来。
(4)聚焦一段,例如重点研读小猫淘气一段:借助课文概括的描述,想象补白,培养依文想象的能力
(5)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更要挖掘情感因素,涵养孩子的情感。
不再只围绕课文内容打转,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载体。
6.巩固两种查字典方法。查字典应成为习惯,自觉运用。教师的意识很重要,不要总追求结果──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要关注探寻词义的方法和过程。课堂上要随时鼓励学生动手查,关注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既教方法,又形成习惯。
7.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分4步)
(1)唤醒。回忆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受。
(2)讨论。周围有哪些人需要帮助?怎样帮助他们?(因学校、班级情况而定,防止口号,列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3)行动实施。
(4)与写话结合。将自己的爱心行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精神的成长。
第三单元 爱祖国、爱家乡
1.重视段的训练,培养初步的概括能力。
如果把段的训练完全放在中段,就加重了中段的阅读负担,也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时机。我以为,二年级段的训练不必太难,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连起来主要讲了什么?准确了解每段话的内容,这就是初步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课文的一些典型段落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2.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本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除了背诵语段之外,要鼓励学生建立写景的词语库,并尝试运用。
考虑到学生生活和视野的局限,教师可以提供四季风景图片,布置孩子写景物小语段,比观察、比用词准确丰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表达时自觉用词。
3.用好插图资源。
插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的关键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组课文的插图突出了不同地域的景物美和人情美,以《葡萄沟》为例,前一幅是喜悦的丰收图,后一幅是维族老乡热情的迎客图,对于感受课文内涵有很大帮助。
插图的编排既辅助阅读,又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还原文本情境,长期训练,有助于语言形象感的形成。
4.阅读要注意捕捉信息。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自己的信息库。
学习本单元应该了解以下信息: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因两潭形似太阳、月亮而得名。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有28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
一个单元结束,教师应给孩子以梳理,让他的信息库丰满起来,不要狗熊掰棒子,边学边丢。
5.口语交际与写话。
话题:夸家乡
内容(角度):风光、物产、今昔变化、家乡的未来。
建议:以小见大,突出变化。教师能发动学生找来过去家乡的照片,做今昔对比,孩子更有话说。
第四单元 用心思考善于创造
单元主题的启示是一、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动脑思考、敢于质疑、动手实践,这既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二、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日常生活用品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并思考策略。
1.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本组课文对话较多,指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读好对话。
可以采用添加提示语的方式体会角色。如《动手做做看》,朗志万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不会溢出?”前两个小朋友虽然都有回答,但语气不同,一个是猜测,一个似乎很肯定,与伊琳娜的半信半疑和亲自动手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尝试加提示语,再朗读,在这样的朗读实践中体会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会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些文本,简洁的语言背后省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善于抓住留白处,引导补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时得到训练。
如《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了两个小朋友的回答觉得说的都不对,她是怎么想的?《画风》的三个孩子用具体事物表现风,他们是怎么想的?《充气雨衣》中,小林看到舞蹈小演员的花裙子是怎么想的?围绕主人公怎么想展开,既体会人物心理,也锻炼语言思维。
3.学习复述或转述。
把课文语言作为学生复述或转述的材料,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方法,我们低年级可随文选用一个小片段进行,不宜太长,能提供关键词更好。
4.学习用反问句来表达。
本组课文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常常用反问句来表达。
例如:《邮票齿孔的故事》“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
《充气雨衣》“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这样问中有答的句式不是第一次接触,在探究人物心理时,可以尝试让孩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一种初步的学习,不做达标要求。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朗读利于传递理解,默读利于思考。学生刚学习默读,是一种默朗读状态,不在速度上做硬性要求,但一定要有思考任务,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一些思辨性的题目更有价值。例如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邮票打孔机究竟是谁发明的?”比“阿切尔是怎样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更有研究价值。前者将思考引向深入,究竟什么才是发明?发明是为了造福大众,发明更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思考和联想之上。
6.口语交际与写话。
活动:孩子要参与制作的全过程。分组进行,保证作品的多样性。
交际:
一、小组内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过,比比谁介绍的最清楚明白。
二、各组推出一名在集体内介绍,要求说清步骤,语言准确流畅,态度自然大方,听得不明白可举手提问,台上台下互动起来。
三、小组内自我完善制作过程。
写话:把自己的制作写过程下来。
第五单元 感受自然美
1.按主题梳理古诗,感受诗情。
本组又学习两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除了要在诵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之外,在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二年级下已背诵60首,我们需要在此做一梳理,如描写自然风景,送别、描写古代人民生活等等,做一简要归类。以后常按主题背诵,强化主题印象。这样的童年打底将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甚而涵养自觉吟诵和信手拈来的习惯。(防止诵读与运用阻隔千里的现象发生。)
2.以读代讲,读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读中想象18课《雷雨》通过抓变化,突出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课文多呈现短句,易于表达情感。适宜通过朗读来表现。同时,继续训练读语段,想画面的能力。
读中采访19课《最大的“书”》,以对话为主,更不宜多讲。重点要读好人物对话,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采访形式,如,采访川川“你听明白叔叔的话了吗,叔叔说这本书上有什么字?”或者采访叔叔“这岩石上的图画告诉我们什么呢?”这种方式利于孩子思考,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孩子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是一种积极的、复述性阅读。
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小诗,更要在诵读中体会。但要防止解读的浅化。文本绝不仅仅告诉我们“太阳、北极星、大树、雪”是指南针,它的意义在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晴朗还是阴雨,都有天然的指南针为我们指点方向。要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悟。
3.需要补充更多的自然知识,丰富认知。
教材有这方面的引导。泡泡里的提示
“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我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呢!”
“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这是为什么呢?”
“你能说出秋处露秋是哪四个节气吗?”
“我在一本书里看到海底也有高山……”
“宽带网”介绍了猪笼草和热水鱼的资料。等等。
许多问题仅靠课本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愿望的,教师备课的功课要做足,需要补充更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4.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避免重复。
从一些课后练习可以捕捉到编者意图。例如P82“带点的词用的多好啊”,“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蜘蛛又坐在网上”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和生动。仔细品味,真是填一字嫌多,换一字不妥。究竟好在哪里,可以让学生采用换词的方式来体会。还可以找一组句子让孩子来练习推敲遣词造句。如:
一轮明月()在天空一座小桥()两岸蜜蜂()在花蕊上休息
除此而外,作者为避免重复,有多处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体现了用词的丰富,要提示学生积累,并模仿学习。例如第19课《最大的“书”》6自然段,“脚印”和“足迹”;再如21课《画家与牧童》,大家对画家的画都是溢美之词,作者用“称赞”“夸赞”“赞扬”来表达,避免雷同。教学时要明确提示,丰富词语积累;也学习避免重复的表达。
5.口语交际与写话。
主题都是“身边的小动物”,可将交际和写话活动整合,安排成一次有趣的写话活动。对于小动物的了解,孩子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细致的观察和体验。我们曾经做过尝试,把小动物带到学校,安排了观察、体验、交际、写话的系列活动,效果特别好。开始的尝试,我们也有些担心,小动物一来是否会搅乱课堂?结果发现,孩子在分组观察亲近小动物时,是那样美妙的一幅幅画面,有的用菜叶试探着喂小兔子,顺势悄悄地抚摸它光滑的毛,胆大的还摸摸小狗的鼻子,说湿漉漉的,像个小扣子。
教师指导孩子调动眼耳鼻手观察,还把观察体验填写在“眼耳鼻手脑”的观察记录表中,这样把多感官观察和联想结合起来,孩子有了非常鲜活的体验,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且内容打上了个性的印记。建议尝试。
这样的活动是在切实教孩子学习观察,不是最终追求一个写话结果,所以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指导上,怎样观察,如何示范,在分组体验前要及时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和跟进小组活动,活动过程教师要做周密安排,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类似这样的体验一学期要搞一到两次,教会学生细致观察。
第六单元 培养优秀品质
1.在对比中体悟,感受人物优秀品质。
因为对比中更显人物品质──
21课《画家和牧童》呈现了几处对比,是否能捕捉到:
大家一致的称赞和小牧童不同的声音;
小牧童源于生活的观察和大画家凭借想象的画作;
戴嵩的名望和他谦虚的态度;
23课《三个儿子》中,有两处:一处是三位妈妈对儿子的不同评价,另一处是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水的不同表现,这也正是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缘由所在。
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也有几处,柜台前的孩子对玩具表现的的喜爱之情“目不转睛、兴奋、专心地盯着小汽车”,可是当售货员阿姨建议买给他时,他却抢着说“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然后“拉着”妈妈离开。这些对比可感受什么?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细致的对比体会,感受人物品质。
2.适时补白,体会心理。
继续在学文时通过补白,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如22课《我为你骄傲》,小男孩打破玻璃后的复杂心情──忐忑、内疚、不自在,或者抓住小男孩卖报纸攒钱的过程,捕捉其中一处,引导补白。感受这是一个真诚善良,敢于担当的孩子。
我的建议是,抓一、两处,驻足想象,细细体会,切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深挖洞,促理解,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3.练说复句,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本组教材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多的运用了关联复句,例如“一就”“像又像”“既又”逻辑关系清晰,表达准确,是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教师要善于指导孩子不仅读好,而且学习仿说,甚至仿写相关句式。
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细致的语句和段落值得学习仿写,例如P98《画家和牧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P107“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一会儿一会儿”“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分别进行细致刻画的表达应引导学生仿说仿写。可以与课堂片段素描结合起来,例如观察“一位同学读书的样子”──“一会儿紧蹙眉头凝神思考、一会儿圈圈点点写下感受”;可以与情境活动结合起来,如“课间活动”“小组值日”“木头人、掰手腕游戏”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学习表达。
4.学文后谈收获。
也就是课后小结,这样的梳理非常重要。刚开始可以教师梳理。小结要尽量从识字学词的基本任务中解脱出来,可以是人文角度、也可以是语言的收获(典型词句),一点一滴均可。培养孩子回顾课堂、及时梳理的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形成自觉,每天扣问自己在主题和语言表达上究竟有哪些收获,达到一课一得或几得。
5.口语交际──大家都来帮帮他。用好文本情境,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把情境更真实的展现出来,(你是本周检查班长,面对没有戴红领巾、或没完成作业的好朋友怎样对待?)讨论做诚实、守信、尽责的人。
第七单元 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孩子把目光和思考落在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上。这应是孩子成长中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思考之旅。
25课《玲玲的画》,借玲玲修改画作的事阐释了一个“动脑筋将坏事变好事的道理”;文中发生了糟糕的事,爸爸启发玲玲怎样想?
26课《蜜蜂引路》,列宁依据对蜜蜂的观察准确地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怎样观察、怎样思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7课《寓言两则》两位种田人的想法错在哪里,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8课《丑小鸭》,经历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成长为一只漂亮的天鹅,有人说如果他不离家出走,一直在鸭窝里也会长成一只天鹅。从外形上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如果一直在鸭窝里,他能长成一只真正的天鹅吗?──这也是在引导怎样深入看问题、想问题。
不要认为孩子小,还讨论不出什么结果,要给思考的机会,期待他们成长。
1.增加听写练习。
听写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组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学文后应该安排听写,便于集中精力,提升书写速度,感受句子结构、关注语言表达。
2.加强语言训练。
词语方面:
(1)感受句中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例P125,读读想想。随文进行,一石二鸟。
(2)体会汉字的“一字多义”。例P130,我的发现。教师可补充几组,辅助孩子体会。
(3)积累成语。P131,读读背背,不是一读而过,要大致理解意思。以组呈现,有助于形成画面,理解含义。如“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无不胜”,给孩子以“团结就是力量”的整体感受。
阅读和表达:
(1)学讲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要组织孩子练习讲,既明道理又练表达。讲故事时要帮助孩子梳理线索,可提供关键词语辅助讲好。
(2)捕捉信息、梳理要点。如阅读后,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训练学生提取要点信息的能力。
(3)把语段读厚。
像放慢镜头一样,把语段呈现的画面定格、放大,加深体验。
例如“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怎样的经历是孤单?我们帮助孩子把“孤单”具化,哥哥姐姐不喜欢丑小鸭,当他们在水塘嬉戏时,丑小鸭躲在哪;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丑小鸭,当她来放鸭食时,丑小鸭又躲在哪;当远远地看到公鸡走来时,丑小鸭又怎样?把语段读厚,把镜头放慢,也就读懂了主人公的境遇,体验自然就深刻了。
3.口语交际──陌生人来访,我该怎么办?
分四部分内容:
一、先将图意转换为流畅的表达,讲清故事的发生;
二、讨论“我的做法”。教师的引导应不脱离“怎样自我保护又不冷待客人”,引导孩子讨论出合适的做法。
三、合作表演整个故事,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
四、连起来讲故事。讲清故事的发生、经过、推想故事结果。
4.写话。
P132,内容是画图写话。要求比较高,可能一部分孩子难以实现。可以对画图降低要求,防止画图畏难而影响了写话表达。
建议选取一些有生活气息的图画勾起孩子的回忆,如《父与子》的生活漫画,让孩子通过图画与自己的生活链接,打开写的思路。
也可以写童话,写想象。重点是清楚、完整的表达。
第八单元 走进科技世界
通过阅读,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如“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动”“镜面可以聚光”“人们推测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等等,同时进行以下能力训练:
1.继续关注段的教学,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练习。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如,问题回答式概括(起因、经过、结果)抓关键词概括、分句提炼等,授之以渔,孩子才能自己捕鱼。
例如《恐龙的灭绝》,文章介绍了几种恐龙灭绝的说法,特别适合采用问题回答式概括。即起因、经过、结果?“因为地球寒冷,恐龙耐不住严寒而灭绝、“因为太阳被遮挡,食物减少,恐龙逐渐灭绝”引导学生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这是很重要的的阅读能力。
有些段落的叙述很有层次,如《数星星的孩子》中爷爷说的话,可以让孩子分层说说爷爷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点就很清晰了。要用好文本进行训练。
2.跳出课文,启迪思考。
学文后,跳出课文,让孩子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能这样想?
如,爱迪生是怎样想到办法的?
人类对于“恐龙灭绝的说法”是从哪些角度着手思考的?(生物繁衍的需要──温度、食物、生存环境)
阿德的梦想世界源于什么?(源于生活的理想和创造)
让孩子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
这样的跳出课文再思考,利于孩子学习怎样思考。
3.实践已掌握的阅读方法。
两年来的学习,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边读边想象、圈点批划、连前想后、默读思考、阅读捕捉信息等等,要在阅读时引导自觉使用,逐渐形成习惯。每节课始终要想着为孩子的语文素养奠基,可以练什么,怎么练,目标是否达成,一节课究竟给孩子留下什么?想着这些的时候,就会自觉的引导孩子历练。
4.口语交际──身边的科学(分4步)
搜集:每人搜集3条科学小知识(生活中发现、提问、查阅);
记录: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
交流:同自己的话大方自然的介绍科学知识,不要照本宣科;
谈谈启示和收获。
5.写话──写收获、写打算。
成长中的收获可以很多方面:学习、生活、交往友爱等。
要帮助孩子梳理,盘点成长也在收获感动,同时也在发现不足,引导孩子积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留下成长的足迹,最好选定一个方面重点梳理回顾,不要面面俱到,写成流水账。
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引导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提升语文能力。曾经说过,当文本被选入教材之后,它的原生价值就变更为教学价值。
所以要做敏感的语文教师,特殊的语言现象绝不放过。低年级教材的特殊性表现在──课后练习除了“朗读课文”“抄抄写写”几乎没有其他,这更考验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在解读课文时,要练就语文教师的慧眼。例如,
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如何体会?如何学用?
层次分明的语段如何训练概括能力?
怎样依据文本特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能否捕捉到一些宝贵的练笔机会?
用教材教,就不仅仅围绕课文内容打转,更把目光关注到语言、关注到语文的工具性上,真正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本真上来。
2.低段并不“小”,大语文观更要树立。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底。语文学习习惯、生活中学语文、坚持日有所诵等意识都需要一步一步培养,丝毫不可懈怠。
3.开启课外阅读的重任责无旁贷。
阅读滞后,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开启阅读之旅,让孩子感到“书是甜的”。不要等待学校、等待社会创造条件,从现在开始,要善于运用零星的时间,主动读起来。设法解决读物(班级交换)保证时间(每天半小时)定期召开读书会。
本学期要求必读两本书。书目推荐《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神奇校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保底要求自选两本。要重视读的质量,后续的读书兴趣,读书的收获。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的感触是,多写能促进表达,但多读一定能提升表达。所以,读书活动一定要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
4.一定要实现积累与运用并行。
大家比较重视积累,但忽视运用。积累转化为运用的途径就是语文实践。
提示注意三点:
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要采用恰当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
第二,阅读中反复诵读和品读的点,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性填词、造句等模仿性练习强化积累下来。
第三,精心设计运用语言的书面练习,尽量多样和开放。如:22课《我为你骄傲》P102,有一段写道:“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的向她道歉”。敏感的老师立刻会捕捉到训练点,进行写便条的课堂练笔,训练学生写清事情经过、表达真诚的歉意。既深入理解课文,又独立运用语言,还学习了留言条的写法,可谓一石三鸟。
5.识字教学要突出重点。二年级孩子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自主识字,突出识字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识字方法也要视教学情况或集中识字,或分散在课文中进行。强调语境,重视复现巩固。
写字教学要重视发现规律,抓住重点,示范写典型字,教给规律,追求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第一课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前面6个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后面三个是左右同宽的字,其他课后要书写的生字都是按一定规律编排的,指导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书写规律,教师辅助提炼,触类旁通。
6.写话教学应给以足够重视。
不能只依赖于单元写话,日常练笔要加强,听写、仿写、抄写、课堂素描、校园记事、单元卷中的看图写话,要持之以恒,注意养成写后修改的习惯。
二年级下册的表达应与中年级相衔接,语句通顺连贯,表达流畅,有运用词语的意识,开始学习分段表述,每次写话不应少于220字,这是保底要求。
最后送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育的困境总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面目出现,而在我们的教育智慧面前,又总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圆满结局。希望我们多想办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或说语文成长奠基。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晓枫
第一单元 春天里的发现
一年级下册,学生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纵观两组教材,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要求明显不同。一年级下册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而本组教材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感受春天”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所以确定目标如下:
1.学习多角度观察。
学生不是缺少观察,而是缺少细致全面的观察体验。
《找春天》是一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的散文诗,文本不仅写了春天里的发现,还暗示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打书 P3“我们看到了她、听到了她,闻到了也触到了她,”不仅观察,还会联想,“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调动“眼耳鼻手脑”春天可看可听可闻可触,还可想象。
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孩子反复诵读课文感受美好春光,还要提示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去寻觅春天。比如,一场春雨过后,除了能看到,还能听到什么、深呼吸──还能闻到什么、摸一摸你的发现有什么感觉、它让你想到些什么?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具体可感的观察指导,也只有经历这样独特的观察体验,才能学会观察,也使认知更加丰富。
2.整体观照,开展语文活动。
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开展寻春活动。一进入单元就开始布置任务,学了《找春天》的观察方法之后,寻春之旅就开始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寻找春天、记录春天。
观察内容:春天的人、春天的郊外、春天的小动物(麻雀、对比)春天的水果(品种、色泽)春天里的花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选读课文的第1课《春的消息》和第3课《特别的作业》,都可以给孩子的观察提供帮助,在活动期间可以穿插阅读。
观察记录的方式可丰富多样:
如:用手机拍照记录眼中的春天,然后为照片配文字。
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发现。
还可以阅读背诵写春天的诗文,与观察印证
──摘抄描写春天的短语和句子,来记录春天。
通过活动,丰富认知,培养孩子细致易感的心,同时也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3.感受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拟人化的表达。
本组教材把春天里的景物当做人来写,“小草探出头来,树木吐出嫩芽”,像邻家孩子顽皮地露出一点迹象,遮遮掩掩又吸引我们来看。“探出”“吐出”用的多传神!要引导孩子说说这句话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写出了草木的什么?抓住“探出、吐出”品味,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观察很细致,用词很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生机与活力。这,算是一种初步的品词赏句。
还要关注句式的表达。例如散文诗整齐的排比句,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不必明确讲解,在朗读中感受即可。之后,能模仿着写一写更好。“小草探出头来,是春天的眉毛吧?树木吐出嫩芽,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桃花绽开笑脸、小鸟枝头欢唱、又是春天的什么”“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启发孩子仿着句子说一说、写一写,留这样的作业更有意义。
4.根据古诗编故事。
学习古诗不仅要背诵积累,还要借助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情。本单元选编的两篇首古诗孩子可能以前就会背,再学时兴趣点在哪?
《草》恐怕在于它“野火烧不尽”、年年岁岁“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要引导孩子感悟。还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把后四句背诵下来。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早春时节,孩童追蝶嬉戏的图画。课后要求,借助插图丰富想象编一个故事,这正是语言实践的好机会。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画面,还原古诗场景,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讲一讲。
5.积累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
6.依据文本特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如:第4课《小鹿的玫瑰花》鹿弟弟前后说的不同的两句话,“你的玫瑰花白栽了”“你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提取出来让孩子来质疑,培养孩子抓住矛盾处质疑的能力。
7.要用好“宽带网”。
这是本册新开辟的栏目,不仅仅引导学生关注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多种搜集资料的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图书与网络等,借以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时空。所以要用好!打书P18,介绍的是春天里的花和不同城市的市花,可以将此内容作为话题,丰富到寻春的语文活动中去,作为一个主题谈谈春天里的花,去搜集更多花的小知识,体验搜集、交流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8.因地制宜,单元后置。北方的春天姗姗来迟,记得一年级下册就有这样的建议,先学二单元与雷锋主题月活动结合,3月中旬后,春意渐浓,沐浴春风,放眼春色,感受春的旋律,再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春天的发现”,学生的体会更多,感受更深。不知有多少老师还记得?希望可以调整教学。
第二单元 ***与关爱
1.学习圈点细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低年级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受到阅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阅读常常流于表面,缺少深入。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在孩子一读而过的地方引导其停下脚步,细细评赏,将阅读逐步引向深入。
例:学习《泉水》第二自然段,初读后,孩子的感受可能只是停留在“泉水欢迎姐姐来打水”这一层面上。如果细细品读,泉水的自豪溢于言表(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的无私也表现得很突出(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怎么引导孩子深入体悟?
可以先划出泉水说的话,自己读一读,圈出不理解的词,再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的意思,这其实是在引导孩子联系地读书,从而感受“泉水很多”的特点;然后再读整句,说说从泉水姐姐的话里听出了什么?把感受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的读书实际就是圈定目标、重点研读的阅读雏形,随着阅读实践的深入,要逐步丰富研读的内容。
2.探索构段相同的课文教学。
低年级构段相同的课文很多,这样的课文,应采用重点研读一到两段,其它放手研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泉水》,四个语段,表达相似。在重点研读第二段的基础上,其他段落可以读代讲。通过对比朗读泉水的四句话,来感受泉水的特点,以及在泉水的滋润下,万物及时回馈的美好景象。
一课一法,因课而异。教学儿童诗《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又可以采用“导、扶、仿”的步骤进行。因为二四小节结构相同,都是借小路小溪的话回忆雷锋的事迹。
首先,充分阅读全诗,聚焦第二小节。再读小溪的话,圈出最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第二步,插入雷锋事迹,将诗句内容具化为生动感人的故事。然后,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表达情感。
第三步,学习第四小节,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推想故事情景,把朗读与体悟结合起来。
第四步,将二四小节整合朗读,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再补充雷锋事迹一二,引导孩子再仿写一段,因为有相关资料的补充,也有整齐的语言模式,这样仿写,既感悟雷锋精神,也进行语言实践。
3.积累语言。
积累的语言包括典型语段、课后短语、园地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强调两点:
一是“读读背背”中的谚语、句子,教师要简要讲解意思让孩子大致明白,理解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运用。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孩子结合实例理解,《小鹿的玫瑰花》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要机械识记,不知其然。
二是课后背诵要求,有的比较明确,有的比较笼统。例《泉水》课后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开放的要求常常带来弹性的结果,许多学生不背或投机取巧选择一句话来背,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我翻阅了本册教材,开放要求背诵的篇目共3篇,《泉水》《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语言都很美,短小隽永值得积累,所以要求全文背诵,尤其《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两篇课文,在背诵积累中可以更有效的体会一部分四字词语、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3篇背诵要在教学中一一落实。
4.读好对话,读好问号、叹号表现的不同语气。
这里要注意避免朗读的单一方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是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但这绝不是唯一方式。朗读与理解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理解有助于朗读,朗读可以深化理解,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悟得深。因而要发挥读的作用,借助“读”这一手段促进理解、深化理解。
例第7课,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故事情节在人物对话中推进,读好对话有利于体会人物心理。我以为单独的问句、感叹句读起来并不难,放在语境中读出不同的语气是朗读的难点。
所以,创设情境,把孩子置于文本角色中去体会,很重要!
把理解稍稍置后一些!
在几个回合的角色朗读基础上,再进行问题讨论,文本主旨会自然凸显。
问题可以设计为“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是最弱小的?”
“请为萨沙的举动找找理由”,这样教学,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主题自然开解,可以说,“读”有效促进了理解。
5.略读课文要培养阅读能力。
出现了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提升阅读能力。课文很长,建议用好课前预习。
课前:
(1)培养预习能力。有声朗读10分钟,比比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学习默读,尝试说说自己的收获,鼓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猜猜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要培养预习能力,学习整体把握、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
目的: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凭借。
(1)检查预习、阅读情况。
(2)梳理线索:围绕“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写了什么事?
(3)默读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这是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孩子把阅读的感受和获取的信息提炼出来。
(4)聚焦一段,例如重点研读小猫淘气一段:借助课文概括的描述,想象补白,培养依文想象的能力
(5)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更要挖掘情感因素,涵养孩子的情感。
不再只围绕课文内容打转,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载体。
6.巩固两种查字典方法。查字典应成为习惯,自觉运用。教师的意识很重要,不要总追求结果──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要关注探寻词义的方法和过程。课堂上要随时鼓励学生动手查,关注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既教方法,又形成习惯。
7.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分4步)
(1)唤醒。回忆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受。
(2)讨论。周围有哪些人需要帮助?怎样帮助他们?(因学校、班级情况而定,防止口号,列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3)行动实施。
(4)与写话结合。将自己的爱心行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精神的成长。
第三单元 爱祖国、爱家乡
1.重视段的训练,培养初步的概括能力。
如果把段的训练完全放在中段,就加重了中段的阅读负担,也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时机。我以为,二年级段的训练不必太难,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连起来主要讲了什么?准确了解每段话的内容,这就是初步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课文的一些典型段落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2.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本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除了背诵语段之外,要鼓励学生建立写景的词语库,并尝试运用。
考虑到学生生活和视野的局限,教师可以提供四季风景图片,布置孩子写景物小语段,比观察、比用词准确丰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表达时自觉用词。
3.用好插图资源。
插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的关键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组课文的插图突出了不同地域的景物美和人情美,以《葡萄沟》为例,前一幅是喜悦的丰收图,后一幅是维族老乡热情的迎客图,对于感受课文内涵有很大帮助。
插图的编排既辅助阅读,又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还原文本情境,长期训练,有助于语言形象感的形成。
4.阅读要注意捕捉信息。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自己的信息库。
学习本单元应该了解以下信息: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因两潭形似太阳、月亮而得名。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有28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
一个单元结束,教师应给孩子以梳理,让他的信息库丰满起来,不要狗熊掰棒子,边学边丢。
5.口语交际与写话。
话题:夸家乡
内容(角度):风光、物产、今昔变化、家乡的未来。
建议:以小见大,突出变化。教师能发动学生找来过去家乡的照片,做今昔对比,孩子更有话说。
第四单元 用心思考善于创造
单元主题的启示是一、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动脑思考、敢于质疑、动手实践,这既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二、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日常生活用品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并思考策略。
1.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本组课文对话较多,指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读好对话。
可以采用添加提示语的方式体会角色。如《动手做做看》,朗志万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不会溢出?”前两个小朋友虽然都有回答,但语气不同,一个是猜测,一个似乎很肯定,与伊琳娜的半信半疑和亲自动手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尝试加提示语,再朗读,在这样的朗读实践中体会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会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些文本,简洁的语言背后省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善于抓住留白处,引导补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时得到训练。
如《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了两个小朋友的回答觉得说的都不对,她是怎么想的?《画风》的三个孩子用具体事物表现风,他们是怎么想的?《充气雨衣》中,小林看到舞蹈小演员的花裙子是怎么想的?围绕主人公怎么想展开,既体会人物心理,也锻炼语言思维。
3.学习复述或转述。
把课文语言作为学生复述或转述的材料,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方法,我们低年级可随文选用一个小片段进行,不宜太长,能提供关键词更好。
4.学习用反问句来表达。
本组课文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常常用反问句来表达。
例如:《邮票齿孔的故事》“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
《充气雨衣》“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这样问中有答的句式不是第一次接触,在探究人物心理时,可以尝试让孩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一种初步的学习,不做达标要求。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朗读利于传递理解,默读利于思考。学生刚学习默读,是一种默朗读状态,不在速度上做硬性要求,但一定要有思考任务,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一些思辨性的题目更有价值。例如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邮票打孔机究竟是谁发明的?”比“阿切尔是怎样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更有研究价值。前者将思考引向深入,究竟什么才是发明?发明是为了造福大众,发明更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思考和联想之上。
6.口语交际与写话。
活动:孩子要参与制作的全过程。分组进行,保证作品的多样性。
交际:
一、小组内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过,比比谁介绍的最清楚明白。
二、各组推出一名在集体内介绍,要求说清步骤,语言准确流畅,态度自然大方,听得不明白可举手提问,台上台下互动起来。
三、小组内自我完善制作过程。
写话:把自己的制作写过程下来。
第五单元 感受自然美
1.按主题梳理古诗,感受诗情。
本组又学习两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除了要在诵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之外,在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二年级下已背诵60首,我们需要在此做一梳理,如描写自然风景,送别、描写古代人民生活等等,做一简要归类。以后常按主题背诵,强化主题印象。这样的童年打底将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甚而涵养自觉吟诵和信手拈来的习惯。(防止诵读与运用阻隔千里的现象发生。)
2.以读代讲,读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读中想象18课《雷雨》通过抓变化,突出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课文多呈现短句,易于表达情感。适宜通过朗读来表现。同时,继续训练读语段,想画面的能力。
读中采访19课《最大的“书”》,以对话为主,更不宜多讲。重点要读好人物对话,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采访形式,如,采访川川“你听明白叔叔的话了吗,叔叔说这本书上有什么字?”或者采访叔叔“这岩石上的图画告诉我们什么呢?”这种方式利于孩子思考,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孩子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是一种积极的、复述性阅读。
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小诗,更要在诵读中体会。但要防止解读的浅化。文本绝不仅仅告诉我们“太阳、北极星、大树、雪”是指南针,它的意义在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晴朗还是阴雨,都有天然的指南针为我们指点方向。要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悟。
3.需要补充更多的自然知识,丰富认知。
教材有这方面的引导。泡泡里的提示
“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我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呢!”
“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这是为什么呢?”
“你能说出秋处露秋是哪四个节气吗?”
“我在一本书里看到海底也有高山……”
“宽带网”介绍了猪笼草和热水鱼的资料。等等。
许多问题仅靠课本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愿望的,教师备课的功课要做足,需要补充更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4.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避免重复。
从一些课后练习可以捕捉到编者意图。例如P82“带点的词用的多好啊”,“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蜘蛛又坐在网上”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和生动。仔细品味,真是填一字嫌多,换一字不妥。究竟好在哪里,可以让学生采用换词的方式来体会。还可以找一组句子让孩子来练习推敲遣词造句。如:
一轮明月()在天空一座小桥()两岸蜜蜂()在花蕊上休息
除此而外,作者为避免重复,有多处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体现了用词的丰富,要提示学生积累,并模仿学习。例如第19课《最大的“书”》6自然段,“脚印”和“足迹”;再如21课《画家与牧童》,大家对画家的画都是溢美之词,作者用“称赞”“夸赞”“赞扬”来表达,避免雷同。教学时要明确提示,丰富词语积累;也学习避免重复的表达。
5.口语交际与写话。
主题都是“身边的小动物”,可将交际和写话活动整合,安排成一次有趣的写话活动。对于小动物的了解,孩子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细致的观察和体验。我们曾经做过尝试,把小动物带到学校,安排了观察、体验、交际、写话的系列活动,效果特别好。开始的尝试,我们也有些担心,小动物一来是否会搅乱课堂?结果发现,孩子在分组观察亲近小动物时,是那样美妙的一幅幅画面,有的用菜叶试探着喂小兔子,顺势悄悄地抚摸它光滑的毛,胆大的还摸摸小狗的鼻子,说湿漉漉的,像个小扣子。
教师指导孩子调动眼耳鼻手观察,还把观察体验填写在“眼耳鼻手脑”的观察记录表中,这样把多感官观察和联想结合起来,孩子有了非常鲜活的体验,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且内容打上了个性的印记。建议尝试。
这样的活动是在切实教孩子学习观察,不是最终追求一个写话结果,所以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指导上,怎样观察,如何示范,在分组体验前要及时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和跟进小组活动,活动过程教师要做周密安排,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类似这样的体验一学期要搞一到两次,教会学生细致观察。
第六单元 培养优秀品质
1.在对比中体悟,感受人物优秀品质。
因为对比中更显人物品质──
21课《画家和牧童》呈现了几处对比,是否能捕捉到:
大家一致的称赞和小牧童不同的声音;
小牧童源于生活的观察和大画家凭借想象的画作;
戴嵩的名望和他谦虚的态度;
23课《三个儿子》中,有两处:一处是三位妈妈对儿子的不同评价,另一处是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水的不同表现,这也正是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缘由所在。
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也有几处,柜台前的孩子对玩具表现的的喜爱之情“目不转睛、兴奋、专心地盯着小汽车”,可是当售货员阿姨建议买给他时,他却抢着说“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然后“拉着”妈妈离开。这些对比可感受什么?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细致的对比体会,感受人物品质。
2.适时补白,体会心理。
继续在学文时通过补白,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如22课《我为你骄傲》,小男孩打破玻璃后的复杂心情──忐忑、内疚、不自在,或者抓住小男孩卖报纸攒钱的过程,捕捉其中一处,引导补白。感受这是一个真诚善良,敢于担当的孩子。
我的建议是,抓一、两处,驻足想象,细细体会,切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深挖洞,促理解,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3.练说复句,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本组教材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多的运用了关联复句,例如“一就”“像又像”“既又”逻辑关系清晰,表达准确,是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教师要善于指导孩子不仅读好,而且学习仿说,甚至仿写相关句式。
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细致的语句和段落值得学习仿写,例如P98《画家和牧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P107“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一会儿一会儿”“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分别进行细致刻画的表达应引导学生仿说仿写。可以与课堂片段素描结合起来,例如观察“一位同学读书的样子”──“一会儿紧蹙眉头凝神思考、一会儿圈圈点点写下感受”;可以与情境活动结合起来,如“课间活动”“小组值日”“木头人、掰手腕游戏”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学习表达。
4.学文后谈收获。
也就是课后小结,这样的梳理非常重要。刚开始可以教师梳理。小结要尽量从识字学词的基本任务中解脱出来,可以是人文角度、也可以是语言的收获(典型词句),一点一滴均可。培养孩子回顾课堂、及时梳理的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形成自觉,每天扣问自己在主题和语言表达上究竟有哪些收获,达到一课一得或几得。
5.口语交际──大家都来帮帮他。用好文本情境,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把情境更真实的展现出来,(你是本周检查班长,面对没有戴红领巾、或没完成作业的好朋友怎样对待?)讨论做诚实、守信、尽责的人。
第七单元 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孩子把目光和思考落在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上。这应是孩子成长中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思考之旅。
25课《玲玲的画》,借玲玲修改画作的事阐释了一个“动脑筋将坏事变好事的道理”;文中发生了糟糕的事,爸爸启发玲玲怎样想?
26课《蜜蜂引路》,列宁依据对蜜蜂的观察准确地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怎样观察、怎样思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7课《寓言两则》两位种田人的想法错在哪里,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8课《丑小鸭》,经历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成长为一只漂亮的天鹅,有人说如果他不离家出走,一直在鸭窝里也会长成一只天鹅。从外形上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如果一直在鸭窝里,他能长成一只真正的天鹅吗?──这也是在引导怎样深入看问题、想问题。
不要认为孩子小,还讨论不出什么结果,要给思考的机会,期待他们成长。
1.增加听写练习。
听写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组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学文后应该安排听写,便于集中精力,提升书写速度,感受句子结构、关注语言表达。
2.加强语言训练。
词语方面:
(1)感受句中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例P125,读读想想。随文进行,一石二鸟。
(2)体会汉字的“一字多义”。例P130,我的发现。教师可补充几组,辅助孩子体会。
(3)积累成语。P131,读读背背,不是一读而过,要大致理解意思。以组呈现,有助于形成画面,理解含义。如“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无不胜”,给孩子以“团结就是力量”的整体感受。
阅读和表达:
(1)学讲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要组织孩子练习讲,既明道理又练表达。讲故事时要帮助孩子梳理线索,可提供关键词语辅助讲好。
(2)捕捉信息、梳理要点。如阅读后,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训练学生提取要点信息的能力。
(3)把语段读厚。
像放慢镜头一样,把语段呈现的画面定格、放大,加深体验。
例如“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怎样的经历是孤单?我们帮助孩子把“孤单”具化,哥哥姐姐不喜欢丑小鸭,当他们在水塘嬉戏时,丑小鸭躲在哪;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丑小鸭,当她来放鸭食时,丑小鸭又躲在哪;当远远地看到公鸡走来时,丑小鸭又怎样?把语段读厚,把镜头放慢,也就读懂了主人公的境遇,体验自然就深刻了。
3.口语交际──陌生人来访,我该怎么办?
分四部分内容:
一、先将图意转换为流畅的表达,讲清故事的发生;
二、讨论“我的做法”。教师的引导应不脱离“怎样自我保护又不冷待客人”,引导孩子讨论出合适的做法。
三、合作表演整个故事,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
四、连起来讲故事。讲清故事的发生、经过、推想故事结果。
4.写话。
P132,内容是画图写话。要求比较高,可能一部分孩子难以实现。可以对画图降低要求,防止画图畏难而影响了写话表达。
建议选取一些有生活气息的图画勾起孩子的回忆,如《父与子》的生活漫画,让孩子通过图画与自己的生活链接,打开写的思路。
也可以写童话,写想象。重点是清楚、完整的表达。
第八单元 走进科技世界
通过阅读,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如“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动”“镜面可以聚光”“人们推测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等等,同时进行以下能力训练:
1.继续关注段的教学,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练习。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如,问题回答式概括(起因、经过、结果)抓关键词概括、分句提炼等,授之以渔,孩子才能自己捕鱼。
例如《恐龙的灭绝》,文章介绍了几种恐龙灭绝的说法,特别适合采用问题回答式概括。即起因、经过、结果?“因为地球寒冷,恐龙耐不住严寒而灭绝、“因为太阳被遮挡,食物减少,恐龙逐渐灭绝”引导学生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这是很重要的的阅读能力。
有些段落的叙述很有层次,如《数星星的孩子》中爷爷说的话,可以让孩子分层说说爷爷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点就很清晰了。要用好文本进行训练。
2.跳出课文,启迪思考。
学文后,跳出课文,让孩子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能这样想?
如,爱迪生是怎样想到办法的?
人类对于“恐龙灭绝的说法”是从哪些角度着手思考的?(生物繁衍的需要──温度、食物、生存环境)
阿德的梦想世界源于什么?(源于生活的理想和创造)
让孩子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
这样的跳出课文再思考,利于孩子学习怎样思考。
3.实践已掌握的阅读方法。
两年来的学习,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边读边想象、圈点批划、连前想后、默读思考、阅读捕捉信息等等,要在阅读时引导自觉使用,逐渐形成习惯。每节课始终要想着为孩子的语文素养奠基,可以练什么,怎么练,目标是否达成,一节课究竟给孩子留下什么?想着这些的时候,就会自觉的引导孩子历练。
4.口语交际──身边的科学(分4步)
搜集:每人搜集3条科学小知识(生活中发现、提问、查阅);
记录: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
交流:同自己的话大方自然的介绍科学知识,不要照本宣科;
谈谈启示和收获。
5.写话──写收获、写打算。
成长中的收获可以很多方面:学习、生活、交往友爱等。
要帮助孩子梳理,盘点成长也在收获感动,同时也在发现不足,引导孩子积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留下成长的足迹,最好选定一个方面重点梳理回顾,不要面面俱到,写成流水账。
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引导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提升语文能力。曾经说过,当文本被选入教材之后,它的原生价值就变更为教学价值。
所以要做敏感的语文教师,特殊的语言现象绝不放过。低年级教材的特殊性表现在──课后练习除了“朗读课文”“抄抄写写”几乎没有其他,这更考验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在解读课文时,要练就语文教师的慧眼。例如,
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如何体会?如何学用?
层次分明的语段如何训练概括能力?
怎样依据文本特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能否捕捉到一些宝贵的练笔机会?
用教材教,就不仅仅围绕课文内容打转,更把目光关注到语言、关注到语文的工具性上,真正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本真上来。
2.低段并不“小”,大语文观更要树立。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底。语文学习习惯、生活中学语文、坚持日有所诵等意识都需要一步一步培养,丝毫不可懈怠。
3.开启课外阅读的重任责无旁贷。
阅读滞后,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开启阅读之旅,让孩子感到“书是甜的”。不要等待学校、等待社会创造条件,从现在开始,要善于运用零星的时间,主动读起来。设法解决读物(班级交换)保证时间(每天半小时)定期召开读书会。
本学期要求必读两本书。书目推荐《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神奇校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保底要求自选两本。要重视读的质量,后续的读书兴趣,读书的收获。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的感触是,多写能促进表达,但多读一定能提升表达。所以,读书活动一定要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
4.一定要实现积累与运用并行。
大家比较重视积累,但忽视运用。积累转化为运用的途径就是语文实践。
提示注意三点:
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要采用恰当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
第二,阅读中反复诵读和品读的点,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性填词、造句等模仿性练习强化积累下来。
第三,精心设计运用语言的书面练习,尽量多样和开放。如:22课《我为你骄傲》P102,有一段写道:“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的向她道歉”。敏感的老师立刻会捕捉到训练点,进行写便条的课堂练笔,训练学生写清事情经过、表达真诚的歉意。既深入理解课文,又独立运用语言,还学习了留言条的写法,可谓一石三鸟。
5.识字教学要突出重点。二年级孩子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自主识字,突出识字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识字方法也要视教学情况或集中识字,或分散在课文中进行。强调语境,重视复现巩固。
写字教学要重视发现规律,抓住重点,示范写典型字,教给规律,追求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第一课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前面6个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后面三个是左右同宽的字,其他课后要书写的生字都是按一定规律编排的,指导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书写规律,教师辅助提炼,触类旁通。
6.写话教学应给以足够重视。
不能只依赖于单元写话,日常练笔要加强,听写、仿写、抄写、课堂素描、校园记事、单元卷中的看图写话,要持之以恒,注意养成写后修改的习惯。
二年级下册的表达应与中年级相衔接,语句通顺连贯,表达流畅,有运用词语的意识,开始学习分段表述,每次写话不应少于220字,这是保底要求。
最后送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育的困境总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面目出现,而在我们的教育智慧面前,又总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圆满结局。希望我们多想办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或说语文成长奠基。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晓枫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