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究实例—石家庄草场街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4 posters
主题研究实例—石家庄草场街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石家庄市桥西区草场街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
一、主题的确定
大家都知道,合作交往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合作学习也因之成为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着这种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发现,一些课上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搞花架子,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我们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因为老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认为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或商量商量就是合作学习,同时还有缺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具体引导,使小组合作变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碰头会,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把如何使小组学习更有效作为学校数学学科组的主题研究内容,并进行了以下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以后,首先组织老师们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文章,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三、研究行动
(一)课堂观察,发现问题。
在开始阶段,我们通过互相听课,发现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在合作时学生各自为政,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同学们不知道怎样进行合作。第二是小组交流时,部分学生总是充当看客,没有自己的见解,成绩较好的学生独霸课堂,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
(二)第一次课例研讨。
针对发现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高年级的化萌老师和中年级的成红坤老师分别做了《分数应用题》和《平均数问题》两个课例,通过课中观察和课后研讨,对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问题,老师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
1、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把握,不能放手不管。
2、小组内要做好人员分工,要有组织者和代表自己小组的发言者,并且定期进行轮换,让每个人都有代表集体展示自己的机会。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思考,有不同想法,等别人说完后再补充。
4、小组间开展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
(三)第二次课例研讨。
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对王丹老师做的低年级的《分类》一课进行了研讨。
在这次研讨中,我们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领导参与我们的研究活动。大家围绕上次的几个问题深入研究,同时,对怎样理解合作学习,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等展开深入讨论。在课后研讨中,老师谈到本节课安排了五次学生合作学习,但专家指出,这5次中只有一次是在学生需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实实在在的合作学习,专家的点评使我们茅塞顿开,是啊,我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合作都是被动的,是我们老师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而不太考虑学生内在需求。通过这次活动和专家的指导,让老师们从认识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只有学生有了合作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要根据课的内容确定是否需要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就这样,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现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已经能够有序、科学的合作,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
(四)第三次课例研讨。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王丹老师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课例。下面是王丹老师谈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王丹:做课教师
刚才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它是在第八单元《吨的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吨以及学会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运货问题,经历小组合作制定、交流、讨论方案的过程。2、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情景;二是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经历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三是课后拓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具体内容和设计如下:
本节课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制订运输方案,二是估计两筐苹果的质量。首先,在师生谈话的过程中,开始制订运输方案的数学活动。
1、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汽车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事物,由这个话题引入,学生即熟悉,也有利于引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接着,让学生说说哪辆车运得多,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了解不同车型的吨位,为后面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合作研究来解决一些事情。让学生一起制定运输方案,让他们既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取他人的见解,这是与人合作的积极体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在备课时,想到了8种方案,今天的课堂上也出现了8种方案,看来,课前的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后,让学生从中选择运输方案,目的是给他们创造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活动内容是帮敬老院估算苹果的质量,估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教材这个内容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以后生活实际是很有帮助的。
让学生说说图中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自己的活动经验。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采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
3、拓展练习,丰富经验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解决教材练一练中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称小宝宝体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根据曹冲称象的小故事,理解船吃水同样深就说明两种东西的质量相同,之后来推算鲸鱼的质量。以上两道题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以上就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去。首先,应该从教师这方面考虑,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现在反思起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到位,第二次合作估算苹果的活动,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方法的交流都不太理想。
王兰素(主持人):现在,我们就王丹老师的这节课,结合我们今天的研讨主题,谈谈大家的看法。
张同肖:听完王丹的这节课,我个人感觉还是非常成功的。首先从教学内容讲,应该说这节课选择的内容很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毕竟较少,对于如何派车更合理这个问题,个人解决想到的方案可能只有一种或两种,若一个人把刚才小组合作中找到的8种方案都找到,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小组合作,通过交流,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便达到了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我看到,尽管有的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认真倾听并且听得很入耳,我看到他们不住的点头,我认为这也叫参与,是一种无声的参与,一种心的参与。
王永勃:我认为王丹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恰到点上,让学生制定租车方案不唯一,即多种方案,放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考虑价钱,车型以及人力等各因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并汇报展示出了8种方案。从这一讨论中,老师就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在我的课上,我认为思路、方法不唯一,而结果是唯一的内容是组织学生讨论的良机。例如我在上《周长》这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花边的长,学生们通过讨论,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对折、只量长和宽、半圆时再对折,用皮尺量围,用线围,用花边围等各种方法。展示了学生的不同解决策略。但测量的结果是唯一的。
提一点建议:在解决称体重问题时,一位女生提出了3个人一起站到秤上称体重,再减去两个人后,教师应该指导:你的方法从计算上说是对的,但你仔细看一看,这是什么秤,3个人能同时站到秤上吗?我认为有了这句话,她就会从实际考虑,她所说的方法不是太好的,同时也提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具体情景,再仔细思考。这样一点,日积月累就会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王立敏:前面几位老师谈到当思维过程不唯一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学生操作时,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我想说的是有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十一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一般应用后,有一道实践的题目:调查本校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名,各占全校人数的百分之几?这道题可以说“工程浩繁”,单凭个人力量恐怕难以完成,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六个大组分别去调查六个年级的人数,然后全班汇总,再分组比赛计算出结果,教学效果较好。
杨静:王丹老师的这节确实非常到位,把小组合作也做到了实处,使我受益匪浅。但就本课中解决问题时,租车方案有一点疑惑,希望和大家商讨一下。学生列举出8种租车方案,各有道理。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8种方案中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最佳方案,比如作为商人应该越省钱越好。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讨论一下。
王兰素:小组发言时,有同学展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第一次王丹老师让学生回到座位补充完整。在第二次出现这个情况时,王丹老师及时作出了调整,让学生边说边补充完整了算式。
王淑敏:王丹老师在指导小组汇报中,注意提醒其它小组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当一个小组汇报时,其它小组能与汇报小组的结论进行比较,这一点,王老师把握的非常到位,通过小组合作共汇报出8种运输方案。学生在合作中一个个新的知识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所以我觉得我听得很过瘾,学生学得意犹未尽。
刘媛:我是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采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其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听了王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我觉得王老师的课堂参与做的好,我平时让小组学习时,总想多转多看几组,可毕意时间有限,所以参与的不深入,走马观花。可王老师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就是真正参与到了学生之中。虽然不是每一组都转到,但只要参与就是真正的融入其中,这样不但能给予指导,还可以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全班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另外,王老师特别注意学生的回答。在第一次合作汇报时,第二组有个女生把“乘”说成了“乘以”,王老师就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接下来汇报时,那个女生刚想说“乘以”,但她自己马上纠正了,这跟王老师在她第一次出现错误就给予及时指导是分不开的。
李秀花(石家庄市裕华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小组合作之所以学生合作很成功,是因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进行思考,并且在小组中交流思考成果,集大家的智慧,学生制定了8种运输方案。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估计两筐苹果共有多少千克,老师给的时间较少,有的学生还没有注意到题的要求是“估算”,学生的语言没有组织好,就让学生汇报,因此在汇报结果时,有的学生说:5千克、5千克的称,没有必要称得这么准确。这种方法听起来与“称5千克,数一数有几个,再这样5千克、5千克的数”这种方法相同,实际上是不同的两种方法。这个情况教师应该给予关注,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化萌:刚才听到各位老师谈的想法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也想谈谈我的一些想法。王丹老师的这节课种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租车方案的一个环节,我发现在小组汇报的时候,有三组的学生并没有写完自己的设计方案。那么为什么还有几组的学生没有写完自己组的方案,那么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写完呢?我们学校班容量比较大,那么怎样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呢?如果放的太少,小组合作就失去意义,如果放的时间太长,肯定影响后面的教学,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想今天请老师们共同探讨怎样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
王兰素:我认为化萌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重要,现在我们一起研究确定,下次教研活动的问题。
(五)跟进研究方案
根据前面的三次课例研究的情况,下次关于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主题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把握合作学习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仍以课例研究为活动方式,请刘媛老师提供一下课例。
【案例点评】
崔海江(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数学教研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是把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可以培养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成为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且在学段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是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益处。但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怎样开展合作学习?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不好把握,因此,本主题的研究,紧紧把握住了当前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本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合作制定运输方案和解决两筐苹果的质量是多少的活动,从教学的效果上看,学生的合作是富有效果的,短时间内就得到了8种运输方案,而且合作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但第二次的合作过程就显得时间仓促,但无论如何,这节课应该说学生的合作是成功的。同时,在课后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更欣喜的看到,老师们现在已经能够围绕主题,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从整个主题活动研究的过程来看,我们正在逐步深入,已经形成了许多共识,一方面,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些共识转化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实践,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策略和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还要继续加强研究。
石家庄市桥西区草场街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
一、主题的确定
大家都知道,合作交往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合作学习也因之成为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着这种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发现,一些课上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搞花架子,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我们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因为老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认为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或商量商量就是合作学习,同时还有缺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具体引导,使小组合作变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碰头会,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把如何使小组学习更有效作为学校数学学科组的主题研究内容,并进行了以下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以后,首先组织老师们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文章,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三、研究行动
(一)课堂观察,发现问题。
在开始阶段,我们通过互相听课,发现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在合作时学生各自为政,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同学们不知道怎样进行合作。第二是小组交流时,部分学生总是充当看客,没有自己的见解,成绩较好的学生独霸课堂,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
(二)第一次课例研讨。
针对发现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高年级的化萌老师和中年级的成红坤老师分别做了《分数应用题》和《平均数问题》两个课例,通过课中观察和课后研讨,对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问题,老师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
1、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把握,不能放手不管。
2、小组内要做好人员分工,要有组织者和代表自己小组的发言者,并且定期进行轮换,让每个人都有代表集体展示自己的机会。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思考,有不同想法,等别人说完后再补充。
4、小组间开展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
(三)第二次课例研讨。
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对王丹老师做的低年级的《分类》一课进行了研讨。
在这次研讨中,我们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领导参与我们的研究活动。大家围绕上次的几个问题深入研究,同时,对怎样理解合作学习,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等展开深入讨论。在课后研讨中,老师谈到本节课安排了五次学生合作学习,但专家指出,这5次中只有一次是在学生需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实实在在的合作学习,专家的点评使我们茅塞顿开,是啊,我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合作都是被动的,是我们老师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而不太考虑学生内在需求。通过这次活动和专家的指导,让老师们从认识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只有学生有了合作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要根据课的内容确定是否需要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就这样,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现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已经能够有序、科学的合作,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
(四)第三次课例研讨。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王丹老师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课例。下面是王丹老师谈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王丹:做课教师
刚才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它是在第八单元《吨的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吨以及学会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运货问题,经历小组合作制定、交流、讨论方案的过程。2、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情景;二是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经历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三是课后拓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具体内容和设计如下:
本节课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制订运输方案,二是估计两筐苹果的质量。首先,在师生谈话的过程中,开始制订运输方案的数学活动。
1、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汽车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事物,由这个话题引入,学生即熟悉,也有利于引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接着,让学生说说哪辆车运得多,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了解不同车型的吨位,为后面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合作研究来解决一些事情。让学生一起制定运输方案,让他们既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取他人的见解,这是与人合作的积极体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在备课时,想到了8种方案,今天的课堂上也出现了8种方案,看来,课前的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后,让学生从中选择运输方案,目的是给他们创造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活动内容是帮敬老院估算苹果的质量,估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教材这个内容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以后生活实际是很有帮助的。
让学生说说图中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自己的活动经验。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采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
3、拓展练习,丰富经验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解决教材练一练中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称小宝宝体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根据曹冲称象的小故事,理解船吃水同样深就说明两种东西的质量相同,之后来推算鲸鱼的质量。以上两道题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以上就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去。首先,应该从教师这方面考虑,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现在反思起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到位,第二次合作估算苹果的活动,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方法的交流都不太理想。
王兰素(主持人):现在,我们就王丹老师的这节课,结合我们今天的研讨主题,谈谈大家的看法。
张同肖:听完王丹的这节课,我个人感觉还是非常成功的。首先从教学内容讲,应该说这节课选择的内容很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毕竟较少,对于如何派车更合理这个问题,个人解决想到的方案可能只有一种或两种,若一个人把刚才小组合作中找到的8种方案都找到,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小组合作,通过交流,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便达到了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我看到,尽管有的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认真倾听并且听得很入耳,我看到他们不住的点头,我认为这也叫参与,是一种无声的参与,一种心的参与。
王永勃:我认为王丹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恰到点上,让学生制定租车方案不唯一,即多种方案,放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考虑价钱,车型以及人力等各因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并汇报展示出了8种方案。从这一讨论中,老师就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在我的课上,我认为思路、方法不唯一,而结果是唯一的内容是组织学生讨论的良机。例如我在上《周长》这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花边的长,学生们通过讨论,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对折、只量长和宽、半圆时再对折,用皮尺量围,用线围,用花边围等各种方法。展示了学生的不同解决策略。但测量的结果是唯一的。
提一点建议:在解决称体重问题时,一位女生提出了3个人一起站到秤上称体重,再减去两个人后,教师应该指导:你的方法从计算上说是对的,但你仔细看一看,这是什么秤,3个人能同时站到秤上吗?我认为有了这句话,她就会从实际考虑,她所说的方法不是太好的,同时也提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具体情景,再仔细思考。这样一点,日积月累就会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王立敏:前面几位老师谈到当思维过程不唯一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学生操作时,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我想说的是有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十一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一般应用后,有一道实践的题目:调查本校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名,各占全校人数的百分之几?这道题可以说“工程浩繁”,单凭个人力量恐怕难以完成,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六个大组分别去调查六个年级的人数,然后全班汇总,再分组比赛计算出结果,教学效果较好。
杨静:王丹老师的这节确实非常到位,把小组合作也做到了实处,使我受益匪浅。但就本课中解决问题时,租车方案有一点疑惑,希望和大家商讨一下。学生列举出8种租车方案,各有道理。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8种方案中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最佳方案,比如作为商人应该越省钱越好。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讨论一下。
王兰素:小组发言时,有同学展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第一次王丹老师让学生回到座位补充完整。在第二次出现这个情况时,王丹老师及时作出了调整,让学生边说边补充完整了算式。
王淑敏:王丹老师在指导小组汇报中,注意提醒其它小组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当一个小组汇报时,其它小组能与汇报小组的结论进行比较,这一点,王老师把握的非常到位,通过小组合作共汇报出8种运输方案。学生在合作中一个个新的知识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所以我觉得我听得很过瘾,学生学得意犹未尽。
刘媛:我是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采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其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听了王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我觉得王老师的课堂参与做的好,我平时让小组学习时,总想多转多看几组,可毕意时间有限,所以参与的不深入,走马观花。可王老师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就是真正参与到了学生之中。虽然不是每一组都转到,但只要参与就是真正的融入其中,这样不但能给予指导,还可以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全班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另外,王老师特别注意学生的回答。在第一次合作汇报时,第二组有个女生把“乘”说成了“乘以”,王老师就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接下来汇报时,那个女生刚想说“乘以”,但她自己马上纠正了,这跟王老师在她第一次出现错误就给予及时指导是分不开的。
李秀花(石家庄市裕华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小组合作之所以学生合作很成功,是因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进行思考,并且在小组中交流思考成果,集大家的智慧,学生制定了8种运输方案。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估计两筐苹果共有多少千克,老师给的时间较少,有的学生还没有注意到题的要求是“估算”,学生的语言没有组织好,就让学生汇报,因此在汇报结果时,有的学生说:5千克、5千克的称,没有必要称得这么准确。这种方法听起来与“称5千克,数一数有几个,再这样5千克、5千克的数”这种方法相同,实际上是不同的两种方法。这个情况教师应该给予关注,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化萌:刚才听到各位老师谈的想法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也想谈谈我的一些想法。王丹老师的这节课种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租车方案的一个环节,我发现在小组汇报的时候,有三组的学生并没有写完自己的设计方案。那么为什么还有几组的学生没有写完自己组的方案,那么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写完呢?我们学校班容量比较大,那么怎样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呢?如果放的太少,小组合作就失去意义,如果放的时间太长,肯定影响后面的教学,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想今天请老师们共同探讨怎样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
王兰素:我认为化萌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重要,现在我们一起研究确定,下次教研活动的问题。
(五)跟进研究方案
根据前面的三次课例研究的情况,下次关于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主题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把握合作学习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仍以课例研究为活动方式,请刘媛老师提供一下课例。
【案例点评】
崔海江(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数学教研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是把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可以培养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成为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且在学段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是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益处。但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怎样开展合作学习?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不好把握,因此,本主题的研究,紧紧把握住了当前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本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合作制定运输方案和解决两筐苹果的质量是多少的活动,从教学的效果上看,学生的合作是富有效果的,短时间内就得到了8种运输方案,而且合作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但第二次的合作过程就显得时间仓促,但无论如何,这节课应该说学生的合作是成功的。同时,在课后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更欣喜的看到,老师们现在已经能够围绕主题,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从整个主题活动研究的过程来看,我们正在逐步深入,已经形成了许多共识,一方面,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些共识转化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实践,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策略和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还要继续加强研究。
张媛- 帖子数 : 16
注册日期 : 11-04-28
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杨娜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抚宁镇第一小学 杨娜)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下册85页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教材理解】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设计理念】
《克和千克》是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简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方法】自主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糖、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花生米、1千克的黄豆、一包1千克的挂面(或洗衣液、酸奶、饼干)、;二分的硬币、纽扣、曲别针、橡皮、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和其他不同克数的物品。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感受轻重
师找两位体重差别大的同学来做背一背的游戏,并采访他们背了对方之后的感觉。
学生分别说:很重、很轻。
师:那同学们换作是你来分别背他们俩,你会感觉怎样呢?
生:一个很轻,一个很重。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轻和重”表示的是什么呀?
生:物体的重量。
师:不过重量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质量。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就是它的质量,在游戏中可以缓解紧张感并把知识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孩子。】
2、设置疑问、引出课题
师:那我们身边都有哪些物品有质量呢?我们的好朋友地丽丽和强强来到超市做了调查,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一包饼干110克、一壶豆油5千克。(教师强调学生把话说完整)
3、交流
师:课前老师给你们的任务,让你们调查物品的质量,孩子们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生:准备好了。
师:我找一个坐的最精神的同学来说。
生:……
师: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物品的质量,你们做的都很好,圆满的完成了调查任务,那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呢?
生: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师:对,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研究。
【让学生做小调查,使他们初步感知克和千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二、探究体验:
1、认识感知1克
(1)掂一掂
教师出示2分硬币,请小组长带领组员轮流去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2)说一说
师:1克给你的是什么感觉?说一说。
生:很轻(非常轻)。
(3)找一找
师: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学生找……
生:曲别针、纽扣。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
生:我一手拿着2分硬币一手拿着…觉得差不多重,所以觉得也中1千克。
师:你能把两个物品放在一起对比着判断,真是一个好方法。
师:我感觉这袋板蓝根冲剂也比较轻,为什么你们不认为它也重1千克呢?
生:它上面有质量表示---10克(我掂得时候觉得它们相差很多,不一样重)。
师:是啊,其实很多物品在外包装上都有标明物品的质量,写明多少克或多少千克。但也有一些物品是用字母来表示的,在国际上克通常用g表示,千克通常用Kg表示。
【设置疑问,让孩子知道用新学到的方法去判断,同时讲授用字母如何表示,拓展知识】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展示1千克重的洗衣粉,请小组长拿出洗衣粉带领着组员轮流着掂一掂,静静感受,把感觉记在心里。
(2)说一说
师:你感觉1千克怎么样?和1克比呢?
生: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多。
(3)找一找
师: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约重1千克。
生:挂面、洗衣粉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包装袋上有质量标识---净含量1千克。
师:有的组判断这么一代花生和一代黄豆也重,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一手拿着这袋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拿着这袋花生,觉得差不多重,所以判断它大约有1千克重。
师:你们掂的准不准,我还得验证一下。(用盘秤称)让学生了解盘秤的单位是千克。
师:通过验证,你们的估算是对的。
【感受1克和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物品的质量,学生能真正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印象深刻。】
3、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一袋这样的砂糖500克,两袋重多少克?
生:1000克。(教师用盘秤验证两袋500克的糖合起来是1千克)。
师:同样的两袋糖,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和老师一起去验证】
4、认识称
师:这个盘秤可真有用,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知道吗?秤是一个大家族,出了盘秤,还有很多种呢,想看看吗?(出示图片)自己读一读都有什么称,想一想在哪里见过。
【让学生知道除了刚才看到的盘秤外还有很多种,增长知识】
三、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上合适的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练习题设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知识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质量并且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相当于我们4个小朋友那么重啊!)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糖)可真重呀!
【介绍有趣的小知识,用2分硬币和自身体重进行对比增进学生兴趣,让学生既了解了知识又自然地交给了学生比较的方法。】
四、小结:
师:其实啊,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小知识,课下大家可以去多多的了解,孩子们快乐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回忆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呀?
生: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②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③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④知道1千克=1000克
五、布置作业:
师:是啊,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克和千克”的知识,而且我们还知道这些质量单位在生活中还有很大的用处,今天就布置给大家一个任务,回去调查一下你感兴趣的物品,先去估计一下它的质量再用你的方法去验证,看你的猜测准不准,咱们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
生:好!
板书: 克和千克
1千克=1000克
kg g
【教学反思】
我是从我们二年级教研组研究的主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来设计教学过程的,也是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反思的。
一、用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在本课开始时,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互相背一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就是它的质量。课上学生兴致都很高,一方面在游戏中缓解了紧张感,另一方面把什么是物体的质量潜移默化的传达给了孩子们。小孩子都爱动手操作,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也了解了用盘秤简单称量物品的方法。本课最后,我给孩子们还提供一份小资料,就是有关蜂鸟、鸵鸟的体重信息。在鸟类中,一个极轻、一个极重,对比明显,而且十分有趣。尤其是在用二分硬币、自身体重与其进行对比时学生特别感兴趣。既了解了知识,又自然而然地教给了学生比较的方法。
二、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度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觉得只有通过为孩子创造切实的感受机会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1克、1千克都有多重。所以课前,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很多物品,在课上,这些物品发挥了作用,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掂一掂、比一比等活动去感受这些质量,而且我们也考虑如何让活动的效果更有实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最关键的就是对活动的指导。我们组认为,要提高活动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做到这三点,那就是:活动前的示范,活动中的指导,活动后的归纳。
活动前对孩子要有示范,有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有条不紊,秩序明确,学生们在静静的感受中也真正体会到一克有多重;活动中对孩子要有指导,有协调。二年级的学生组织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学生活动中我走到孩子中间,去引导他们怎么去比较,怎么去和同组同学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每个孩子的参与度,而且对学生今后的这种合作精神都是一种培养;活动后的归纳应该是两方面:第一就是让学生交流通过活动所得到的收获,完成活动前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在每个活动后,我都会有相应的要求。
三、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适度、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们,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课上,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声音特别洪亮,我趁机表扬:“你的声音真宏亮!大家鼓励鼓励他”,在此之后,不仅这个孩子一直特别积极,其他学生也受他影响,尽量让自己大声说话。还有在小组到前面去测量黄豆质量的时候,当她们的猜测得到验证并获得掌声时,每个成员的小脸都散发出光彩!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感到自己有很多地方把握得不好: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抚宁镇第一小学 杨娜)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下册85页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教材理解】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设计理念】
《克和千克》是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简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方法】自主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糖、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花生米、1千克的黄豆、一包1千克的挂面(或洗衣液、酸奶、饼干)、;二分的硬币、纽扣、曲别针、橡皮、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和其他不同克数的物品。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感受轻重
师找两位体重差别大的同学来做背一背的游戏,并采访他们背了对方之后的感觉。
学生分别说:很重、很轻。
师:那同学们换作是你来分别背他们俩,你会感觉怎样呢?
生:一个很轻,一个很重。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轻和重”表示的是什么呀?
生:物体的重量。
师:不过重量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质量。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就是它的质量,在游戏中可以缓解紧张感并把知识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孩子。】
2、设置疑问、引出课题
师:那我们身边都有哪些物品有质量呢?我们的好朋友地丽丽和强强来到超市做了调查,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一包饼干110克、一壶豆油5千克。(教师强调学生把话说完整)
3、交流
师:课前老师给你们的任务,让你们调查物品的质量,孩子们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生:准备好了。
师:我找一个坐的最精神的同学来说。
生:……
师: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物品的质量,你们做的都很好,圆满的完成了调查任务,那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呢?
生: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师:对,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研究。
【让学生做小调查,使他们初步感知克和千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二、探究体验:
1、认识感知1克
(1)掂一掂
教师出示2分硬币,请小组长带领组员轮流去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2)说一说
师:1克给你的是什么感觉?说一说。
生:很轻(非常轻)。
(3)找一找
师: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学生找……
生:曲别针、纽扣。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
生:我一手拿着2分硬币一手拿着…觉得差不多重,所以觉得也中1千克。
师:你能把两个物品放在一起对比着判断,真是一个好方法。
师:我感觉这袋板蓝根冲剂也比较轻,为什么你们不认为它也重1千克呢?
生:它上面有质量表示---10克(我掂得时候觉得它们相差很多,不一样重)。
师:是啊,其实很多物品在外包装上都有标明物品的质量,写明多少克或多少千克。但也有一些物品是用字母来表示的,在国际上克通常用g表示,千克通常用Kg表示。
【设置疑问,让孩子知道用新学到的方法去判断,同时讲授用字母如何表示,拓展知识】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展示1千克重的洗衣粉,请小组长拿出洗衣粉带领着组员轮流着掂一掂,静静感受,把感觉记在心里。
(2)说一说
师:你感觉1千克怎么样?和1克比呢?
生: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多。
(3)找一找
师: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约重1千克。
生:挂面、洗衣粉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包装袋上有质量标识---净含量1千克。
师:有的组判断这么一代花生和一代黄豆也重,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一手拿着这袋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拿着这袋花生,觉得差不多重,所以判断它大约有1千克重。
师:你们掂的准不准,我还得验证一下。(用盘秤称)让学生了解盘秤的单位是千克。
师:通过验证,你们的估算是对的。
【感受1克和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物品的质量,学生能真正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印象深刻。】
3、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一袋这样的砂糖500克,两袋重多少克?
生:1000克。(教师用盘秤验证两袋500克的糖合起来是1千克)。
师:同样的两袋糖,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和老师一起去验证】
4、认识称
师:这个盘秤可真有用,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知道吗?秤是一个大家族,出了盘秤,还有很多种呢,想看看吗?(出示图片)自己读一读都有什么称,想一想在哪里见过。
【让学生知道除了刚才看到的盘秤外还有很多种,增长知识】
三、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上合适的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练习题设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知识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质量并且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相当于我们4个小朋友那么重啊!)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糖)可真重呀!
【介绍有趣的小知识,用2分硬币和自身体重进行对比增进学生兴趣,让学生既了解了知识又自然地交给了学生比较的方法。】
四、小结:
师:其实啊,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小知识,课下大家可以去多多的了解,孩子们快乐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回忆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呀?
生: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②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③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④知道1千克=1000克
五、布置作业:
师:是啊,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克和千克”的知识,而且我们还知道这些质量单位在生活中还有很大的用处,今天就布置给大家一个任务,回去调查一下你感兴趣的物品,先去估计一下它的质量再用你的方法去验证,看你的猜测准不准,咱们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
生:好!
板书: 克和千克
1千克=1000克
kg g
【教学反思】
我是从我们二年级教研组研究的主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来设计教学过程的,也是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反思的。
一、用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在本课开始时,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互相背一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就是它的质量。课上学生兴致都很高,一方面在游戏中缓解了紧张感,另一方面把什么是物体的质量潜移默化的传达给了孩子们。小孩子都爱动手操作,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也了解了用盘秤简单称量物品的方法。本课最后,我给孩子们还提供一份小资料,就是有关蜂鸟、鸵鸟的体重信息。在鸟类中,一个极轻、一个极重,对比明显,而且十分有趣。尤其是在用二分硬币、自身体重与其进行对比时学生特别感兴趣。既了解了知识,又自然而然地教给了学生比较的方法。
二、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度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觉得只有通过为孩子创造切实的感受机会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1克、1千克都有多重。所以课前,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很多物品,在课上,这些物品发挥了作用,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掂一掂、比一比等活动去感受这些质量,而且我们也考虑如何让活动的效果更有实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最关键的就是对活动的指导。我们组认为,要提高活动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做到这三点,那就是:活动前的示范,活动中的指导,活动后的归纳。
活动前对孩子要有示范,有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有条不紊,秩序明确,学生们在静静的感受中也真正体会到一克有多重;活动中对孩子要有指导,有协调。二年级的学生组织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学生活动中我走到孩子中间,去引导他们怎么去比较,怎么去和同组同学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每个孩子的参与度,而且对学生今后的这种合作精神都是一种培养;活动后的归纳应该是两方面:第一就是让学生交流通过活动所得到的收获,完成活动前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在每个活动后,我都会有相应的要求。
三、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适度、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们,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课上,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声音特别洪亮,我趁机表扬:“你的声音真宏亮!大家鼓励鼓励他”,在此之后,不仅这个孩子一直特别积极,其他学生也受他影响,尽量让自己大声说话。还有在小组到前面去测量黄豆质量的时候,当她们的猜测得到验证并获得掌声时,每个成员的小脸都散发出光彩!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感到自己有很多地方把握得不好: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张媛- 帖子数 : 16
注册日期 : 11-04-28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一、合理分组是前提
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选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基础较差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明确要求很重要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选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基础较差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明确要求很重要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一小朱春艳- 帖子数 : 23
注册日期 : 11-05-11
如何使小组合作更有效
适时引导,提高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把握时机,适时引导。
教学伊始,教师要很好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确立本小组的探究主题,设计探究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参与,要先给学生一段自由发挥的时间,教师观看全局,宏观调控,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一些小组恰当地进行引导或参与到个别小组中去,做一个合作者。一定要避免无目的组组参与。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把握时机,适时引导。
教学伊始,教师要很好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确立本小组的探究主题,设计探究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参与,要先给学生一段自由发挥的时间,教师观看全局,宏观调控,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一些小组恰当地进行引导或参与到个别小组中去,做一个合作者。一定要避免无目的组组参与。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一小马继红- 帖子数 : 12
注册日期 : 11-05-11
小组合作应具有组织性
常见的课堂小组合作场面,老师要求开始学生小组合作后,前排学生齐唰唰回头与后座的学生围成一团,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老师看看表,几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谁来说呢?”,请学生回答又是“我认为……”。小组中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协同合作,即使能解决老师抛出的问题,但这又如何能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呢?
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应具有“组织性”。小组内必须有一名组织者,可以由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在小组中起榜样示范作用;也可以由活跃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担任,可以激发其思维活跃在老师抛出的问题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但最好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决定,而不是老师指派。因为在尊重小组成员意愿的前提下,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会增强。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时,先让学生有一点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再讨论分工,然后在全体成员的分工合作下,小组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组合问题)教学中,只组织进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是安排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要求三种汉堡与两种饮料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问题,如果让对学生独立解决,难度较大,因此这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让每个组员在小组内充分发表看法,其他组员注意倾听和补充;同时合作交流中又有分工,他们有的说,有的摆,有的画,有的记录,小组合作显得动而不乱。从各组后来上台汇报的情况来看,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题策略,说明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效果好。
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应具有“组织性”。小组内必须有一名组织者,可以由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在小组中起榜样示范作用;也可以由活跃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担任,可以激发其思维活跃在老师抛出的问题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但最好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决定,而不是老师指派。因为在尊重小组成员意愿的前提下,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会增强。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时,先让学生有一点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再讨论分工,然后在全体成员的分工合作下,小组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组合问题)教学中,只组织进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是安排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要求三种汉堡与两种饮料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问题,如果让对学生独立解决,难度较大,因此这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让每个组员在小组内充分发表看法,其他组员注意倾听和补充;同时合作交流中又有分工,他们有的说,有的摆,有的画,有的记录,小组合作显得动而不乱。从各组后来上台汇报的情况来看,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题策略,说明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效果好。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小组合作需要教师对学生训练
一、科学组建、明确分工
教师首先根据班内的学生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有提高的平台,科学的分组为你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对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我本着:人人有事做,谁也少不了谁的分工原则。分别设置了作业监督员,纪律监督员,讨论组织者,主要发言人。小组内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每个成员明确任务为我的课堂教学做了好的铺垫,也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兴趣、增强了信心。
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
教会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学会有序合作:
1.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后动手验证想法是否可行
2.在“主持人”的协调下组员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注意声音要小,不要影响其他组成员的思维)
3.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在这样有序的合作中,学生才能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容易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平衡组际差异,有意识地参与到一些相对弱的小组中去,解答组内疑惑,促进各组交流。
4.注意合作后的交流和评价,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把合作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交流、评价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应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还要注意抓住时机,让学生给每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掌声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完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根据班内的学生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有提高的平台,科学的分组为你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对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我本着:人人有事做,谁也少不了谁的分工原则。分别设置了作业监督员,纪律监督员,讨论组织者,主要发言人。小组内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每个成员明确任务为我的课堂教学做了好的铺垫,也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兴趣、增强了信心。
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
教会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学会有序合作:
1.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后动手验证想法是否可行
2.在“主持人”的协调下组员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注意声音要小,不要影响其他组成员的思维)
3.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在这样有序的合作中,学生才能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容易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平衡组际差异,有意识地参与到一些相对弱的小组中去,解答组内疑惑,促进各组交流。
4.注意合作后的交流和评价,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把合作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交流、评价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应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还要注意抓住时机,让学生给每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掌声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完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小杨娜:我同意马老师的观点,创设适当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度。在教学中我们无论在什么环节都应采用一定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努力去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反复思考、探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1.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能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观投入学习。
3.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例如: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丰富练习的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习惯。
1.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能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观投入学习。
3.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例如: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丰富练习的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习惯。
冯洁-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4-1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