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
一、观念的变化
第一、新教材使我们能做到真正意义上教英语,而不是教有关英语的知识。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的。过去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着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外语课堂教学的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的讲解,句法的分析以及解题技巧的培养。学生背了不少语法规则,可往往一进入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常常是不知所措。以阅读能力为例,过去的课文教学很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讲解句法结构和词汇典型例子。学生学习文章往往是为了通过它们学习语法和词法,而不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注重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知识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基础不等于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训练学会怎样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怎样获取信息。例如在unit10(A hobby),period 2。这一课的课型是阅读课,课文给出的阅读资料就是同学们熟悉的A hobby ,在这基础上就能做到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把知识及时得应用到实际上来。
第二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必然要包括对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则反映在能否准确、恰当和迅速地交流信息和感情。跨文化意识的教育正受到外语教师的极大关注。一概否认过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不符合事实的。一个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语言中来,所不同的是过去中学外语教学中,没有让文化意识的教育“显性”出来,最多是比较一下汉英在语言结构上的异同,很少关注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传授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意识的自觉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交际能力方面打了折扣。当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学习一种外语不仅学习它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的文化规则。跨文化间的人际交流离不开文化的理解和沟通。如交际中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习惯,这就要求学习者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不少语言教学研究者把文化理解能力看作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延续的手段,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没有这种文化意识就会导致在跨文化的交流时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会使交流出现障碍,使交流中断,甚至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有人认为,在同外国人交流中,他们一般能容忍我们在说外语时出现的语音或句法错误,而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它不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讲到天气这一单元时,我们教师一般都把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天气做对比,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外国的文化知识。再例外,在讲到乘车时,我们一般都把中国和英国乘车方式作对比。在配套材料中有一组对话“Here’s our present for you, Miss zhang. We hope you like it.” “Thank you very much.Can I open it?”虽然是一段简单的对话,但是里面就包含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在中国,一般人们在收到礼物的时候都不会当面打开,以表礼貌,但是在外国的文化当中,人们在收到礼物的时候都会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拆开,还要表示非常喜欢礼物,这样才会使客人感到高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掌握语法有助于语句结构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
第三、新教材努力地使课文内容集现实性、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文体性一体、现实的题材。实用的语言使学生对新教材感兴趣,通过学习,立刻能把学到的语言知识用到交流中去。旧教材中也有不少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较好的文章,例如,Book4 Unit5 Thomas Edison 。但总体上说,所选文章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有些故事学生早已听过,难以对学生产生“信息沟”(informationgap). 在新教材当中使用了大量的学生喜欢的人或事,例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楠、张怡宁、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等著名人物,美国著名网络工程师扑尔盖茨等。这种素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二、方法的变化
教学方法是伴随教学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的。开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第一、过去外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忽视了教学中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教师的目标是把词汇和语法规则授给学生,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为了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语言”因此,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记。新教材为教师的语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我们体会到学生的活动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和能力的必要过程。语言活动有两层次意义:“一是把听说读写作为手段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外语的规则,学会正确的用法;另一是把听说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接近真实的交际练习中训练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用法侧重语言形式,培养语言能力;使用侧重语言功能,训练交际能力。”学生活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师生的关系有过去的单一关系——师生问答变成不仅有师生关系,也有学生和学生的活动,如:双人活动,小组讨论,全班活动。活动形式由教师的讲解变成不仅有教师的讲解,学生有表演、讨论、辩论模拟采访等活动。这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使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传统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传授语言知识,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关注的语言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很少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以阅读教学为例(这是过去外语技能教学的主要形式),外语教师仅仅是把阅读材料作为他们讲解语言知识的手段和载体。阅读技能的培养,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训练和培养。教师教课文的顺序常常是: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今天的许多教师已跳出了这个模式,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非常注意研究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这种研究更趋科学性,更具有交际性。以对话教学为例,以往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表现在课堂上以知识为主线,反复进行句型和对话的机械操练,结果造成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薄弱,尤其在生活中遇到真实场景后,不知所措,不会将课堂中所学语言迁移到生活中。(Unit 10 ) 本节课以“邀请”的话题为主线,课堂上通过竞赛,展开关于“邀请”的词汇和对话学习,其次创设了“邀请俱乐部”的对策,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实现对话交际,生活中则通过学生课后交换邀请函,邀请获胜小组去家中烧烤,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真实地渗透到生活中去。这种教学方法的变动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第一、新教材使我们能做到真正意义上教英语,而不是教有关英语的知识。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的。过去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着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外语课堂教学的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的讲解,句法的分析以及解题技巧的培养。学生背了不少语法规则,可往往一进入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常常是不知所措。以阅读能力为例,过去的课文教学很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讲解句法结构和词汇典型例子。学生学习文章往往是为了通过它们学习语法和词法,而不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注重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知识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基础不等于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训练学会怎样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怎样获取信息。例如在unit10(A hobby),period 2。这一课的课型是阅读课,课文给出的阅读资料就是同学们熟悉的A hobby ,在这基础上就能做到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把知识及时得应用到实际上来。
第二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必然要包括对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则反映在能否准确、恰当和迅速地交流信息和感情。跨文化意识的教育正受到外语教师的极大关注。一概否认过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不符合事实的。一个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语言中来,所不同的是过去中学外语教学中,没有让文化意识的教育“显性”出来,最多是比较一下汉英在语言结构上的异同,很少关注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传授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意识的自觉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交际能力方面打了折扣。当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学习一种外语不仅学习它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的文化规则。跨文化间的人际交流离不开文化的理解和沟通。如交际中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习惯,这就要求学习者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不少语言教学研究者把文化理解能力看作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延续的手段,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没有这种文化意识就会导致在跨文化的交流时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会使交流出现障碍,使交流中断,甚至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有人认为,在同外国人交流中,他们一般能容忍我们在说外语时出现的语音或句法错误,而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它不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讲到天气这一单元时,我们教师一般都把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天气做对比,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外国的文化知识。再例外,在讲到乘车时,我们一般都把中国和英国乘车方式作对比。在配套材料中有一组对话“Here’s our present for you, Miss zhang. We hope you like it.” “Thank you very much.Can I open it?”虽然是一段简单的对话,但是里面就包含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在中国,一般人们在收到礼物的时候都不会当面打开,以表礼貌,但是在外国的文化当中,人们在收到礼物的时候都会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拆开,还要表示非常喜欢礼物,这样才会使客人感到高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掌握语法有助于语句结构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
第三、新教材努力地使课文内容集现实性、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文体性一体、现实的题材。实用的语言使学生对新教材感兴趣,通过学习,立刻能把学到的语言知识用到交流中去。旧教材中也有不少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较好的文章,例如,Book4 Unit5 Thomas Edison 。但总体上说,所选文章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有些故事学生早已听过,难以对学生产生“信息沟”(informationgap). 在新教材当中使用了大量的学生喜欢的人或事,例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楠、张怡宁、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等著名人物,美国著名网络工程师扑尔盖茨等。这种素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二、方法的变化
教学方法是伴随教学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的。开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第一、过去外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忽视了教学中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教师的目标是把词汇和语法规则授给学生,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为了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语言”因此,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记。新教材为教师的语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我们体会到学生的活动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和能力的必要过程。语言活动有两层次意义:“一是把听说读写作为手段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外语的规则,学会正确的用法;另一是把听说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接近真实的交际练习中训练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用法侧重语言形式,培养语言能力;使用侧重语言功能,训练交际能力。”学生活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师生的关系有过去的单一关系——师生问答变成不仅有师生关系,也有学生和学生的活动,如:双人活动,小组讨论,全班活动。活动形式由教师的讲解变成不仅有教师的讲解,学生有表演、讨论、辩论模拟采访等活动。这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使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传统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传授语言知识,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关注的语言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很少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以阅读教学为例(这是过去外语技能教学的主要形式),外语教师仅仅是把阅读材料作为他们讲解语言知识的手段和载体。阅读技能的培养,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训练和培养。教师教课文的顺序常常是: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今天的许多教师已跳出了这个模式,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非常注意研究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这种研究更趋科学性,更具有交际性。以对话教学为例,以往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表现在课堂上以知识为主线,反复进行句型和对话的机械操练,结果造成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薄弱,尤其在生活中遇到真实场景后,不知所措,不会将课堂中所学语言迁移到生活中。(Unit 10 ) 本节课以“邀请”的话题为主线,课堂上通过竞赛,展开关于“邀请”的词汇和对话学习,其次创设了“邀请俱乐部”的对策,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实现对话交际,生活中则通过学生课后交换邀请函,邀请获胜小组去家中烧烤,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真实地渗透到生活中去。这种教学方法的变动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骊镇中小郭艳玲- 帖子数 : 11
注册日期 : 11-06-1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