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一直以来,很喜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这段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国学大师阐述的读书的三个境界,每次读来都觉得有所收获,这几句话也影响着我不断地去读书、思索。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我想到语文教学中读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就有意无意的用这三种境界来要求自己和学生,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套路,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尽管还不太成熟,但心里觉得只要坚持下去,会有收获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无言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这是读书的第一境界。我称之读书三境界之困惑境界。一篇文章,一部小说,甚至一段话、一句话,一开始对于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读者对它产生疑问、困惑在所难免,而这些疑问困惑正是认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叩门石,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把握好学生的这些疑问困惑,就会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语文感知的本真状态正受到压抑,语文感知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不到自由的发挥。为了真正让学生得到独特的个性体验,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并加以整理形成有条理的问题,然后分小组再读课文,相互交流看在小组内可以自己解决那些困惑,小组再整理出组内的困惑,各个小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后老师写在黑板上,这样黑板上的问题就是全班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困惑。面对困惑,师生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读书的第二境界。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就是读书的第二境界,我称之为读书三境界之执着境界。有了困惑,有了问题,就有了目标,为了解除困惑,达到目标,并且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既有躯体上的劳累,也有内心志气的锤炼。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满堂讲的模式,应该把时间和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到桃子。三境界读书法中,执着境界最重要,也最难以驾驭。在这一境界里,既要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也不能使学生感觉到阅读的艰难苦涩,进而减少对阅读的兴趣。我的做法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在语文教学上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它告诉我们:学习者只有通过多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在意义。同时,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也只有通过多读来领悟其中的要点和妙处;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语言的韵美,也是通过多读,才能心领神会,甚至潜移默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摒弃了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在读的时候,我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对于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读法,或者范读,或者领读,或者读重点句子段落,或者分角色朗读------灵活运用。通过读,学生就会不断地获取文章的信息,从而逐步解决掉第一境界中的困惑。在执着境界中,教师不能做学生的引导者,更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取代学生的感受,而是要做学生的听众,听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解决心中的困惑。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学到知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读的第三境界,我称之为读书三境界之顿悟境界。这一境界,是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读者读书后的收获和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尽人意,甚至言不成句。在教学中我的体会是,学生对于一篇课文,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的往往是参考书上给予的提示,对于这些感受,学生只是肤浅的了解,而不会化为己有。顿悟一定要是学生对于文章的个人体验,是对文章忽然间或者说是一瞬间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真实的,也最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就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和美。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然产生顿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对于文章的理解,就有可能产生顿悟。当然老师要有放有扶,引导学生获得有益的顿悟。
以上就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我称之为三境界读书法。当然还很不成熟,存在诸多理论方面的欠缺,这些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觉得,读一篇文章,能够从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就很好了,若是从中再得到心灵的启迪,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热爱,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更希望学生可以做到,我们一起努力!
“昨夜西风凋碧树。无言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这是读书的第一境界。我称之读书三境界之困惑境界。一篇文章,一部小说,甚至一段话、一句话,一开始对于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读者对它产生疑问、困惑在所难免,而这些疑问困惑正是认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叩门石,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把握好学生的这些疑问困惑,就会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语文感知的本真状态正受到压抑,语文感知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不到自由的发挥。为了真正让学生得到独特的个性体验,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并加以整理形成有条理的问题,然后分小组再读课文,相互交流看在小组内可以自己解决那些困惑,小组再整理出组内的困惑,各个小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后老师写在黑板上,这样黑板上的问题就是全班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困惑。面对困惑,师生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读书的第二境界。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就是读书的第二境界,我称之为读书三境界之执着境界。有了困惑,有了问题,就有了目标,为了解除困惑,达到目标,并且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既有躯体上的劳累,也有内心志气的锤炼。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满堂讲的模式,应该把时间和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到桃子。三境界读书法中,执着境界最重要,也最难以驾驭。在这一境界里,既要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也不能使学生感觉到阅读的艰难苦涩,进而减少对阅读的兴趣。我的做法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在语文教学上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它告诉我们:学习者只有通过多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在意义。同时,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也只有通过多读来领悟其中的要点和妙处;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语言的韵美,也是通过多读,才能心领神会,甚至潜移默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摒弃了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在读的时候,我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对于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读法,或者范读,或者领读,或者读重点句子段落,或者分角色朗读------灵活运用。通过读,学生就会不断地获取文章的信息,从而逐步解决掉第一境界中的困惑。在执着境界中,教师不能做学生的引导者,更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取代学生的感受,而是要做学生的听众,听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解决心中的困惑。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学到知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读的第三境界,我称之为读书三境界之顿悟境界。这一境界,是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读者读书后的收获和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尽人意,甚至言不成句。在教学中我的体会是,学生对于一篇课文,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的往往是参考书上给予的提示,对于这些感受,学生只是肤浅的了解,而不会化为己有。顿悟一定要是学生对于文章的个人体验,是对文章忽然间或者说是一瞬间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真实的,也最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就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和美。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然产生顿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对于文章的理解,就有可能产生顿悟。当然老师要有放有扶,引导学生获得有益的顿悟。
以上就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我称之为三境界读书法。当然还很不成熟,存在诸多理论方面的欠缺,这些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觉得,读一篇文章,能够从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就很好了,若是从中再得到心灵的启迪,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热爱,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更希望学生可以做到,我们一起努力!
田立敏- 帖子数 : 11
注册日期 : 11-06-0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