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从无数科学家的事例,发明创造的人才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现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不能让学生“进入小学是问号,高中毕业是句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涉及到古代的、现代的各项先进科学技术和重大发明创造,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开展栽培、制作、饲养等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从科学教学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就会乐而不疲地去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趣味化,可以编写顺口溜,强化学生记忆兴趣。开展实验、质疑、辩论、竞赛……保持学生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视科学课为“快乐”,认为“上科学课玩得开心,学的有趣”。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丰富了想象。
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中,采用开展竞赛的方法。首先学生准备好梳子、皮毛、气球,向学生提出竞赛要求:“比一比,哪组发现的静电现象多。”使学生开动脑筋,最后得出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这样寓问题于竞赛中,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不论任何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可以使兴趣发展上升到志趣。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认真准备学具,认真实验,专心听讲,主动地完成作业,热烈地讨论、研究问题,于是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智力得到开发,也提高了科学素质。
(二)鼓励学生敢提问,乐于提问,培养创造个性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
通过提问这种手段,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可以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暖气片上,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里有没有外星人?天为什么是蓝的?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为什么人要吃饭?要珍惜这可贵的“灵动之气”,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且适当给予鼓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
(四)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那些装备?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我想制造一种象气球一样的压缩氧气件;还有的说:月亮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坚持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我们开展了"垃圾的处理","各种各样的花"这两个小课题的研究。整个活动孩子们通过自主选题、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互动方式,进行观察、调查、思考、探究、讨论、辩论,在互助学习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交往氛围。孩子是不能离开群体的,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群体合作。学生的个性就在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形成、发展、并得到表现,最终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在“各种各样的花”研究的活动中,教师带着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引导学生由实物的观察向事物的本质方向转化。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寻找自己所需要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在“垃圾的处理”这个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自己设计垃圾的处理的方法……活动让学生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会了如何细心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对活动表现出始终如一的热情,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大大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的能力;他们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有的学生还能由此联系到自身,认识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调查活动则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还获得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活动带给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学生的个性的到了发展。
“垃圾的处理”这个活动,儿童求知探索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去实践、去经历挫折、去发现、去享受成功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凸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每一个学生个性都能得到健康活泼发展,为学生独立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创新乐趣
要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有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制作保温杯时,有的学生说:“要使水凉得慢些,就得用吸热慢的材料制作”,我鼓励他说:“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思维束缚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从无数科学家的事例,发明创造的人才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现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不能让学生“进入小学是问号,高中毕业是句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涉及到古代的、现代的各项先进科学技术和重大发明创造,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开展栽培、制作、饲养等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从科学教学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就会乐而不疲地去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趣味化,可以编写顺口溜,强化学生记忆兴趣。开展实验、质疑、辩论、竞赛……保持学生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视科学课为“快乐”,认为“上科学课玩得开心,学的有趣”。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丰富了想象。
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中,采用开展竞赛的方法。首先学生准备好梳子、皮毛、气球,向学生提出竞赛要求:“比一比,哪组发现的静电现象多。”使学生开动脑筋,最后得出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这样寓问题于竞赛中,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不论任何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可以使兴趣发展上升到志趣。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认真准备学具,认真实验,专心听讲,主动地完成作业,热烈地讨论、研究问题,于是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智力得到开发,也提高了科学素质。
(二)鼓励学生敢提问,乐于提问,培养创造个性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
通过提问这种手段,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可以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暖气片上,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里有没有外星人?天为什么是蓝的?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为什么人要吃饭?要珍惜这可贵的“灵动之气”,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且适当给予鼓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
(四)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那些装备?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我想制造一种象气球一样的压缩氧气件;还有的说:月亮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坚持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我们开展了"垃圾的处理","各种各样的花"这两个小课题的研究。整个活动孩子们通过自主选题、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互动方式,进行观察、调查、思考、探究、讨论、辩论,在互助学习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交往氛围。孩子是不能离开群体的,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群体合作。学生的个性就在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形成、发展、并得到表现,最终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在“各种各样的花”研究的活动中,教师带着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引导学生由实物的观察向事物的本质方向转化。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寻找自己所需要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在“垃圾的处理”这个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自己设计垃圾的处理的方法……活动让学生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会了如何细心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对活动表现出始终如一的热情,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大大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的能力;他们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有的学生还能由此联系到自身,认识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调查活动则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还获得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活动带给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学生的个性的到了发展。
“垃圾的处理”这个活动,儿童求知探索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去实践、去经历挫折、去发现、去享受成功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凸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每一个学生个性都能得到健康活泼发展,为学生独立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创新乐趣
要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有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制作保温杯时,有的学生说:“要使水凉得慢些,就得用吸热慢的材料制作”,我鼓励他说:“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思维束缚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鲁宏伟- 帖子数 : 19
注册日期 : 11-05-1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