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城学区教研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2 posters

1页/共2 1, 2  下一步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0 pm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教师】:王静
【单元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有对美好环境和良好行为的赞美,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个人和一幅画》;也有对人为造成的恶劣环境和不良行为的痛心,如《楼兰的忧郁》;还有描写动物、植物与人类间美好情感的《鸟是树的花朵》、《我和大猩猩握了手》。这些文章或给学生以引导,或给学生以警示,他们将推动学生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其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鸟是树的花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
4、从文章内容获得启发,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5、将从文中获得启发运用于实践,为促进环保事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出努力。
【单元教学时间】两周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1 pm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王静
【教材理解】文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全文共11节,写了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从运用的材料看,作者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设计理念】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的关键段落,体会重点词句,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再从表达形式上认识并理解课文 “形散神聚”的风格,通过归纳和梳理文本材料把握文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游记散文,课文描写生动,文字优美,表达灵活,应指导学生沉入文字,反复品读,涵咏体会,理解感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文,虽文字优美、想像独特,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品读法、小组研究法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搜集环境保护较好国家采取环保的措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归纳总结
文中几处景物描写说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概括中心?
学生根据全文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三、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四、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2 pm

《楼兰的忧郁》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王静
【教材理解】课文首先介绍了三千多年前古楼兰的消亡,接着运用对比的手法讲述了宁夏、青海等西部生态环境所遭到的严重破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楼兰”的忧郁,已不仅仅是楼兰的忧郁。这是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结果。科学地改造,会还给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从而唤起人类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六年级的孩子对于环保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我事先让孩子们搜集有关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激发对环保的兴趣。
【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楼兰的忧郁》一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因此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品读法、小组研究法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明确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努力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不太明白的词语、句子,标记阅读时的疑问。
   3.对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做简单批注。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查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4 pm

《鸟是树的花朵》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王静
【教材理解】《鸟是树的花朵》是语文课改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三课的课文。本篇宜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生哲理。本文是作家吴忌的一篇散文。课文写的是人与树木都有些遗憾的时候——比方说在冬季,轻盈盈的小鸟,各种各样的小鸟,无所谓美丑吉凶,无所谓古今,飞舞于疏疏朗朗的树林里,栖息在有些光秃的树枝上,实打实地雀跃起来,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灵动的写意风景。吴忌先生浪漫诗意地发现了冬天与众不同的美,孩童般狂欢,又用轻松温润的笔调娓娓道来。先抑后扬,首尾呼应。鸟是树的花朵,“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一年四季的人更要感谢一年四季的鸟,是鸟美丽了我们的眼睛和心情。
在作者的笔下,“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它们是“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在这些优美的词句中,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作者首先描写了冬天景物的单调以及作者的期盼。“落光了叶子”、“稀疏而空旷的枝杈”,寥寥数笔写出了冬天缺乏生机的景象,其目的一是为后面小鸟的出现做好铺垫,二是衬托树上的鸟给冬天带来的生机和美丽。
紧接着,树上就飞来了各种各样的小鸟。它们数量多:“黑压压一大片”、“一群一群地飞,一群一群地落”、“落满”;颜色多:“黑压压”、“白腴”;“种类繁多:八哥、乌鸦、白鸽、麻雀;叫声各异:有的“叫着、喊着,热热闹闹”、有的“歌声粗壮而没有顾忌”、有的“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的、颤颤的、亮亮的,真是妙不可言”。更有趣的是它们还有人一样的情感:“它们各有各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候多”,真是让人浮想联翩。
这一部分写鸟的语句也非常精彩,如“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细腻地写出了冬天的风给人的感受,突出了小鸟的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尤其是“弹性”一词,传神地把无形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一部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既表现了小鸟的美和可爱,又表达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作者描写小鸟,并没有停留在对小鸟的外表、姿态和叫声上,而是像孩童般地童心萌发,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小鸟联想到了树上的花。“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一连三个问句,突出了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对小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它们在冬天的树枝之间绽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衬托出树上的鸟给枯败、寂寥的冬天带来的美丽、生机和活力;“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生动地写出了小鸟活泼欢快的动态美和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更是妙笔生花,对小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最后的省略号,给予人遐想的空间,再一次告诉读者:树上的鸟,确实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设计理念】
一、运用对比,为理解打好铺垫。
这篇文章对比很强烈,教学中不妨这样开头,本文是写鸟的,为什么开头却描写冬天的树?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落光了叶子的树显得寂寞、沉闷。看似闲笔,实则伏意深远,为后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借此突出鸟儿给树带来的活力,带来的美丽。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阅读这篇散文要抓住它"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先感叹冬日的空旷、疏朗;接着呈现鸟成为树的花朵的美景,赞美鸟带给冬天的快乐和生机,理清了思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文脉,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紧紧抓住“鸟是树的花朵”这一中心语句,深入而准确的理解其含义。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文中写树的寂寞是来衬托鸟的生气勃勃。“鸟儿是树的花朵”一语表现了鸟儿对树的重要性,树缺少了鸟儿就没了生气,而鸟儿则少不了树的支撑。鸟儿在树上歌唱,嬉戏,把树也衬的生机勃勃,就像花儿在树上,赋予其生命力。从而揭示了主旨。
四、感悟文章语言的美。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的美文,它的美表现在三方面: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要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具体挖掘、揣摩由想象美景而感悟情感。文章的语言的生动传神,阅读时要细细品味。
要领悟这样一些重点语句。
(1)“鸟是树的花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个比喻,它形象地描绘了鸟和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相似,生动地描写了小鸟的美丽和可爱,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和赞美
2.为什么说“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呢”?
因为树枝上的小鸟不仅有花一样美丽的形象,还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五、拓展练习
鸟栖息在树上这真是再普通不过了,然而作者却从中有了新的感受。鸟是树的花朵,仔细读来,这个说法既贴切又新颖。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的周围一定有很多熟悉的景象,凝神静心地感悟,会不会和作者一样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将感悟或发现写下来。
【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鸟是树的花朵》一文,虽文字优美、想像独特,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蹈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怎么读到的?
(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这又是怎样的花朵呢?
千姿百态的花朵。
师:为什么呢?(因为鸟儿各不相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花朵吧。学生朗读。
预设2:(第三段)
“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瞬间.装点”
生:白鸽落在这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早春开放的玉兰花一样。让这冬天的树,无比灿烂。
师:用你的声音读出这种灿烂。生读
多么美丽的花朵,多么绚烂的花朵,多么灵性的花朵,这孤单的大树,因为有了它们的陪伴,一定不再孤单。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棵树,你想对鸟儿说点什么呢?
生:“再歇一歇吧。我就是你的家。”“谢谢你们来陪伴我。”“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孩子们。”
师:善良的大树,温柔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盛开的花吧!指名读,自读。
师:作者抓住了鸟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盛开在枯树上的美丽图画,乌鸦.八哥霎那间让树焕发出无限生机,白鸽如那绽放的玉兰花,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麻雀更让这冬天的树活力四射,真是冬日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预设3:(第5段)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抓住“弹性.凝滞”等关键词,来理解鸟儿为大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生:鸟儿来到树上,连冬天的风都变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师:冬天的风,你怎么形容?
寒冷.刺骨.凛冽
为什么此时的风则是柔和而富有弹性呢?
生:此时此刻,鸟儿的跳跃,让人们倍感冬日的生机勃勃,所以似乎连风也变得柔和。生读。
师:此时此刻,大树看着这小小生灵的舞蹈与歌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快乐.幸福.温暖。生读文。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和她们起舞吧!自读。
师: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儿赖以生存的家园,鸟儿只有在这里,才会如孩子般尽情.欢快地歌唱.舞蹈,多么美丽.和谐的一幅画卷。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动作,和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的树,走进了冬天里一幅自然天成的画。
齐读。
预设4:(第6段)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赞同,因为鸟儿从春到夏一直陪伴着树,在冬天更为树增添了生机。因此鸟儿比真实的花朵更美。
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鸟儿这朵花从春开到冬,是朵百开不败的花。生读。
生:赞同。这朵花会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比真的花朵更美。
师:你认为是朵?
生:会飞的花朵。(生读)
师:飞动的鸟如同一朵会飞的花,好美啊!
生:赞同。这朵朵花儿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是朵会唱歌的花。(生读)
师:多么美丽的花朵,能歌能舞,简直是花中仙子,真令人羡慕!
指名读。
预设5:(第8段)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生:我从鸟从来就是树的花朵这句话,读到鸟儿就如树上的花朵一般,只是它隐藏在树上,所以人们从未曾注意,鸟是被人遗忘的花朵。
生读。
生: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是鸟让自然界充满无限生机,它才是真正的花朵。生读。
师:为什么说“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呢”?
因为树枝上的小鸟不仅有花一样美丽的形象,还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二、深化主题,语言训练
  课件出示: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因为,鸟是树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
  1、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补充内容。
  2、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的家园,鸟因树而生动,树因鸟儿美丽。所以,
  课件出示:我们想,一年四季的鸟也会感谢一年四季的树木。因为,树是鸟的家园,的家园,的家园,的家园,的家园……
  教师随机板书学生补充的词语。
  把课文最后一段和语言训练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
师:是啊,鸟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于是春天,我们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而冬天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鸟儿歌唱
用它们镶满梦幻的脸
向着大地上的树木
袒露着心语和爱
有谁曾告诉我
十二月的瓦蓝色天空
缺乏一种春天的等待呢
这歌声中倏地绽放的羽翼
映衬着冬季阳光
多么地自由和浪漫
一如栖落枝桠的花朵
把一个季节充分点亮
让我们一起和树木感谢这一年四季的鸟儿,齐读第9段。
二、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在小本本上。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你生活中的想象记录下来,写在小本本上。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5 pm

《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王静
【教材理解】本文作者黛安•福茜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她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了近20年的大猩猩的研究工作,和近百只大猩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是第一个在野外和大猩猩握手的人,最后为了拯救大猩猩而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本文中,福茜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再现了她和大猩猩之间一个个的动人交往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充满趣味的画面,感受到她和大猩猩之间那一份由陌生、防备到融洽共处的和谐之情。从最初的为了吸引大猩猩的兴趣和注意,“我”模仿大猩猩的语言、学大猩猩进食的动作“蹲在灌木丛中‘咂咂’地发出声响”、把自己弄得像个傻瓜“独自坐在那里,学着大猩猩做着各种动作……”;到我和大猩猩之间开始有了简单的交流 “当我发出‘诺姆、诺姆’的声音时它们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我,和我通话”“当我学着大猩猩的模样,蹲在灌木丛中’咂咂的发出声响,一只大猩猩真的闻声赶来,像要看看我究竟吃的是什么好东西”;直到最后大猩猩终于接受了我这个“白色猿猴”,有了我和被称为森林“恶魔”的大猩猩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我和大猩猩握了手”。作者都用她细致地描写、生动地讲述一步步地把我们带入了她和猩猩的世界。
通读全篇,我们找不到一个爱字,可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我”对大猩猩的那份深爱之情。福茜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大猩猩的观察所得、考察成果在叙述中巧妙地运用和发挥,生动地描写了大猩猩的每一个动作:那一昂首,一投足,一声嚎叫,一种表情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比如对“皮纳茨”的外表、表情地描写:“一个毛茸茸的脑袋”“闪亮的眼睛”“它的表情像是在说‘我已经为你表演了节目,现在该轮到你啦!’”读到这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如孩子般可爱的猩猩;再看看“我“对皮纳茨动作的描述吧,“它先是猛烈地捶打着自己的胸部,接着又将嘴里衔起的一根树枝抛到空中,然后大摇大摆、神气十足地往前走了几步,拍打了几下周围的枝叶就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哪里是在写一只大猩猩,分明是一个淘气聪明的孩子在显示自己的本事;还有握手后的“皮纳茨”“看了一会儿我的手,又站起来,做了一个急促的捶胸动作,好像抒发此刻兴奋的心情,然后一溜烟似的跑回自己那一群去了。”就这么细致充满爱意地娓娓道来,一个聪明、兴奋、可爱的“皮纳茨”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设计理念】《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在一个专题单元中的定位.阅读目标和阅读方法等都区别于精读课文。“略读”其实是相对“精读”而言的,它是精读所学的阅读方法的实践。本教学设计力求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精”“略”结合,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使略读教学更有实效。
【学情简介】学生对于小动物都非常喜爱,都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猩猩吗?说说你对大猩猩的了解有多少?
(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
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介绍美国女科学家黛安•福茜。黛安•福茜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她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了近20年的大猩猩的研究工作,和近百只大猩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是第一个在野外和大猩猩握手的人,最后为了拯救大猩猩而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预设:谁和大猩猩握手?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
(1)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②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
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五、作业
你有过和动物交流的体验吗?同学之间说一说,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推荐阅读内容】《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语文活动设计】 小练笔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6 pm

《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王静
【教材理解】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独自在荒山,克服生活条件的艰辛、精神上的孤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栽树老人的故事。
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晰。课文由景导入,先写山上的树很多“郁郁葱葱、漫无边际”,景很美“绿色的山和蓝色的天在遥远处衔接成一条线”,这些景物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是为后来体现老人为这青山美景所付出的艰辛打下了伏笔;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快乐的栽树老人;紧接着却笔锋一转,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以及老人外貌、语言描写来讲述这位植树老人的艰辛:生活上艰苦、精神上孤独。老人生活上的艰苦,作者从两方面进行了描述:一方面是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直接让我们知道老人吃的是又黑又硬的窝头,住的是一间石头砌成冬天寒冷夏天蝎蛰的房子;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老人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间接地告诉我们老人的艰苦劳作。精神上的孤苦,作者则是通过老人的语言和画在石屋外墙上的那幅粉笔画儿传达给我们。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那幅“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的粉笔画中的那“两个小人儿”更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老人是多么孤独,表达出老人希望有人陪他、和他一起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用豪放的山歌、老人的身影、流溢的晚霞营造了意味深长的情境,让人掩卷而思——这情这景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呢!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特别是对植树老人外貌、动作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作者情感的表达更是自然、真挚,由他一开始初见老人时的“我首先被这张脸感动了,心里有一点儿发热。”到随着听到老人的生活的艰苦“我的心里有点酸。”再感到老人的孤独时的“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忧郁牵扯着、牵扯着……”皆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而结尾处情感的升华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设计理念】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教师点拨,深化认识。
【学情简介】学生对环保问题比较关注,对于理解老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默默植树的美好品质能够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一)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介绍了一个( )的人、一幅( )的画。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填写的理由。出示默读提示
5.(二)反馈交流。
预设一:一个生活艰苦的人;
预设二:一个坚强执著的人;
预设三:一个善良淳朴的人;
预设四:一个精神孤独的人;
预设五:一个勤劳乐观的人;
预设六:一个爱树如子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刨根问底,联系课文相关语段说出根据。
6.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7.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回归全文,揭示课题蕴意。
(一)学生浏览课文。说说“一个老人和一幅画”分别指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读书提示
(二)反馈交流。
预设一:指植树老人和那幅粉笔画。从中感受到老人的孤独,老人希望有人陪伴及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
预设二:文章的最后,作者用豪迈的山歌,老人的身影,流溢的晚霞,营造了意味深长的情景。这更可以称之为“一幅画”。
三、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语文活动设计】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7 pm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教师】:杨丽荣
【单元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感悟生活。生活是一种美,他有着自然之美、心灵之美、成功之美……
《早晨》一文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人生中,每个音符都是自然流淌出来的。让我们走向浪漫、***和快乐的人生旅途!
毕淑敏的《葵花之最》,让我们看到了巍巍昆仑的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兵站的战士与那株葵花不屈不挠、勇敢无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
《三人行》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行的情景。表现了战士的崇高品质。
《寓言二则》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
《还有人活着吗》这一声询问犹如天国福音,给生死线上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使人联想到生命的可贵……这些文章或给学生以引导,或给学生以警示。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寓言二则》。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
【单元教学时间】两周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28 pm

《早晨》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杨丽荣
【教材理解】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早晨的美丽景色,描绘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告诉我们去看一天是怎样诞生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设计理念】
【学情简介】学生对高尔基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名言警句,或是几个简短的小故事,而这篇文章对他们来说有些深奥,需要反复挖掘文本去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美点,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2课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要走出家门来上学,你留心观察过早晨的景色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早晨》,看看高尔基描述 揭示课题并板书:早晨
(设计意图: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2.小组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易读错的字记录到纠错本上,并注上拼音,多读几遍。
    全班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指名检查。
  3.指名朗读,全班纠错。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扫除字词障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字音。)
  4.理解词语:
    宫嫔和煦惺忪惬意一帧醇厚蚊蚋得天独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请你将它们圈画出来。
    (太阳、海浪、蜥蜴、花儿、蜜蜂、知更鸟、人们、蔷薇)
    (设计意图: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通过圈画景物理清思路。)
  3.读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美好景物的句子。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想象散文描述的情境。)
  四、走进文本,品词析句
    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联系课文有关词句跟同学谈一谈,再体会着作者的情感读一读。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要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
  (一)想一想,读了课文,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课文的语句。
  (二)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
   天空突然闪出一丝阳光。夜的黑暗将悄悄地躲藏到山谷和石缝中去,躲藏到浓密的树叶里去,躲藏到沾满露水的乱草丛中去。山顶露出愉悦的笑容,仿佛在对夜的淡淡的阴影说:“别害怕,这是太阳!”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太阳带来光明,黑暗渐渐退去“闪出、躲藏、愉悦”等词语感受到作者的欣喜的感情。)
指导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海浪迎接太阳的壮观场面
     海浪高高地昂起雪白的脑袋,向太阳鞠躬,好像美丽的宫嫔在向国王朝拜,并且吟唱着:“欢迎你呀,世界的主宰!”
     和煦的太阳微微含笑:这些波浪整夜戏耍着,不停地翻滚。现在它们披头散发,身上绿色的衣裳皱皱巴巴,天鹅绒的长披纱也被搅得乱七八糟了。
     “早上好!”太阳升到海面上说,“早上好,美丽的浪花!不过你们玩够了,安静一下吧!要是你们继续这样高高地蹦跳,孩子们将不能在海水中洗澡!应该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得到各自的享受,不是吗?”
     (这一段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静到动的变化,烘托出太阳在新的一天诞生中的作用,为后文做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和蔼慈祥。)
    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领悟作者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三)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
    读一读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品一品它的语言特色。
    (先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的语段,再评评它的语言,再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
  (四)、体验情感
    (设计意图: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
   1.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然美、生活美两者相互映衬,使自然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然,使人成为自然之人。作者赞美自然是神奇的,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告诉我们热爱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学习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练笔巩固写作方法,适当拓展阅读。)
   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板书设计】 板书:美:自然美
         生活美
                    
【推荐阅读内容】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0 pm

《葵花之最》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杨丽荣
【教材理解】: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板书设计】赠、种、护、牵挂、赞美 (不屈不挠、乐观顽强)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0 pm

《三人行》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杨丽荣
【教材理解】本文以红军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扶持,艰难走过草地的故事。战友之间互相关心和鼓励给予他们巨大的力量,心中坚定地信念支撑他们一直走下去,再大的苦难也不放弃。
【设计理念】
【学情简介】学生对于这类文章非常爱读,但是缺乏背景资料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长征》诗。
   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或者是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催人泪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板书:8、三人行。文章的作者是王愿坚,谁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文中加点的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自由读文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了解。)
   2.检查反馈,认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部分新词
    (旨在促进学生认真、充分阅读)
   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中心话题:
    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的走下去的?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结合有关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1.自主探究
    (呈现共性问题,重点句子,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一环节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教师引导帮助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
   2.小组讨论
    (针对个人无法解决、回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挖掘信息和成果的最大蕴藏量。)
   3.集体交流
    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力量就是是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是对革命的忠诚,是他们心中那从未改变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4.文章最后几句写景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战友间的相互鼓励支持给了他们巨大的力量,同时他们心中坚定的革命信念,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革命胜利的期望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即便会遇到再大的困难。一个人只有心理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眼前的世界才是美丽的。)
  四、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话,课下写下来。
【推荐阅读内容】红军过草地的文章。
【语文活动设计】红军过草地故事会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2 pm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杨丽荣
【教材理解】 本课选取两则寓言,《揠苗助长》告诉学生做事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刻舟求剑》则告诉学生,做事要知道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设计理念】 学生对这样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可采取让学生自读、自己解释、自己分析的方式,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苗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语文活动设计】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写读书笔记。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3 pm

《还有人活着吗》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杨丽荣
【教材理解】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设计理念】紧扣重点,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生字:泰瓷墟揪赔
   4、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天国福音、魂飞魄散、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推荐阅读内容】:关于地震中的文章资料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3 pm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教师】:齐进
【单元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和老舍有关。《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祥子买车》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主人公祥子从农村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选中拉洋车这以行当,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愿望,希望。经过三年的努力奋斗,他终于买上了车。《 养花 》
是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母鸡》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济南的冬天》等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
4、从文章内容获得启发,体会老舍的人格魅力
5、学习老舍文章语言特点。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蒋淑仙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5 pm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齐进
【教材理解】《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品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一生。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般的温馨。
  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这种挚爱深情让人读来不觉涌起阵阵酸楚,一汪热泪也不觉流了下来。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创设情景,品味遣词用语的同时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学情简介】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通过学习他的作品《猫》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应该说老舍对于孩子们不算是陌生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了解得就更少了,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的母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母亲的形象。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通过概括母亲形象,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板书: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第二课时
一、深情导入,创设情境,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师: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回顾全文,走进文本。
  上节课我们一起概括了母亲的形象,请大家回顾一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教师板书。
  三、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形象的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在书上。
  1、全班交流。
  2、感悟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在体味这句时,先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母亲的手会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谈一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几个关键词:从不敷衍清清爽爽残破的铜活发着光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从这些关键词中既要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不分白昼,终年劳累的辛苦。又要让孩子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与歉疚之情。另外,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感悟母亲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的性格。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从本段中找出作者这样描写母亲的理由——面对动荡的社会,一个人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由此作者由衷的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追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教育?由此,你有没有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将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关键词:心横起来不慌不哭生命的教育
  4、感悟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儿子升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凑出保证金,含泪送儿子走;儿子仅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就欣慰地落泪;而过七十大寿,思念儿子却不说出来,但食不甘,寝不安。
  重点体会“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泪遮住了我的眼。”
  让孩子们静心默读本段,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笑——愣——叹——递”,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却不给孩子任何负累的善良母亲形象。
  三、升华情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对身边亲人的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课文,母亲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此时让孩子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随着描写的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在逐步升华。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幸的消息。”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让孩子们说说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感受老舍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再次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那份浓浓的深情。
  设计意图:以中心话题引领孩子感悟文本,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予他们,渗透学法,培养习惯。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赞颂母亲,向课外扩展。
  师:我们和老舍一起追忆了“我的母亲”,不觉间,让人涌起一种酸楚。关于母亲,总是有抒不完的情,写不尽的爱。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搜集的关于母亲的诗歌、作品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播放轻柔深情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我们自母亲与亲人。你的亲人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请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将写作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推荐阅读内容】老舍的文章,关于母亲的文章
【语文活动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撮土(  ) 供给(  )
    一撮毛( ) 供品(  )
  二、 看拼音,写汉字。
                           yǎn
    1、小红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无论什么事她从不敷()
            chóu
    2、做事之前要提前()划,做到未雨绸缪。
             tì
    3、爸爸新买了一把()须刀。
         jí
    4、他的()贯是河北省石家庄市。
          zhǔ
    5、爸爸再三()咐我要好好学习。
  三、填空:
   1、《我的母亲》作者是(),原名()字()( )人。(地点)
   2、《我的母亲》是按()顺序写的,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3、老舍用饱含深情的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 ( )( )的母亲形象。
  四、读句子,想一想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蒋淑仙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1-03-21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8 pm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齐进
【教材理解】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设计理念】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本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学情简介】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他的作品《猫》,对他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虽然说老舍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算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知之甚少,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 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板书设计】 
 12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温情
山: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水:温暖
【推荐阅读内容】描写冬天的作文
【语文活动设计】
课后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绿萍()
    宽敞()澄清()
  二、看拼音,写汉字。
        bì
   1、小明一()上眼睛,就会想起那位可怜的老奶奶。
          chǎng
   2、你应该向大家()开心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爱。
             jǐ
   3、他的老家是山东省()南。
  三、填空:
   1、《济南的冬天》作者是(),原名(),字()( )人。(地点)
   2、《济南的冬天》中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39 pm

《祥子买车》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齐进
【教材理解】《祥子买车》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第一章节。
  主要介绍了主人公祥子从农村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选中拉洋车这以行当,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愿望,希望。经过三年的努力奋斗,他终于买上了车。
【学情简介】由于《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所写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理解祥子的悲惨命运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3)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生动的笔触,一起浏览了济南冬天的美丽的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淳朴、不怕吃苦的洋车夫——祥子
  师:课前安排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祥子生活的背景资料,谁来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祥子生活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祥子的性格及其命运做好铺垫
  师:在这样军阀混战,天灾肆行的年代,祥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诚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买衣服属于自己的车,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愿望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祥子买车》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检查预习
 (1)小组读课文
  要求:小组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读的时候,尽量不要读错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一次读不顺,或者有读错字的,做上极好,也可以注上音,然后吧读错的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都写到校正奔上,多读几遍再往下进行。
  (2)小组纠正字音,随机抽查
  (3)全班纠正字音,随机抽查
  2、通读全文
  小组随机找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问篇幅较长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会给学生带来一定阅读上的困难。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快速浏览文章,想一想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未呢中那些地方感受到的,将它画出来,记录在空白处,体会这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农民的淳朴品质
  A他的性格和德行上都还保持这那中有乡土生活所培养起的一切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默,而又有生气。
  B他对外表的要求也体现农民的质朴
  他不慎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连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C他的职业理想是有一辆自己的车
  车是像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样唯一靠得住的东西。有了这个靠得住的东西,他的心里才他是,才觉得生活有了着落。
  D理想实现后,激动地心情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歌偏僻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
  自己的愿望实现了,知识躲到一个僻静的角落,自己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2)能吃苦耐劳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交脖子肿得想两个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这,不管是怎样的疼痛。
 (3)为了理想坚持不懈
  整整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祥子用它每天节省下的一角钱,来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四、回顾全文,体味语言
  著名作家季羡林曾说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有一种新鲜货品的力量,老舍先生是他毕生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大家读了老舍这篇《祥子买车》,你对老舍先生的文笔有什么体会?
  (1) 语言简洁
  对祥子的外貌有着细致的描写,脸上的的每一个特征都描写的很到位,但是没有过多的形容
  (2) 心里描写
   祥子是本课的主人公,但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而是将人物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2、作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及其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板书设计】
祥子买车
             农民的淳朴品质
              能吃苦耐劳
             为了理想坚持不懈
【推荐阅读内容】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语文活动设计】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老舍的小说“可以看做是用文字建构的全景展现北京人情市井、世俗风物与历史文化的《清明上河图》”结合课内外的阅读,说说你的理解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0 pm

《 养花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齐进
【教材理解】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教师点拨,深化认识。
【学情简介】由于年龄的限制,教学只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与成长发生意义关联,才能被学生所认同,所喜爱,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引领。
1.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
4.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
(1) (2—6) (7)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
作者养的花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置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
作者“摸着了一些门道”,这些“门道”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他“可得感谢它们”?
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因为作者因为养花而受益: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时,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什么是“秉烛夜游”?
6、为什么作者“也有伤心的时候”?
7、作者认为养花究竟有哪些乐趣?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试背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六、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推荐阅读内容】
【语文活动设计】(写一个片断;写出花草的特点;要写出自己喜欢这种花草的原因。)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1 pm

《 母鸡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齐进
【教材理解】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设计理念】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学情简介】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有了前几篇文章做铺垫,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应该非常轻松。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 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 (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 (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
          看看前,看看后。(  )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板书设计】
母鸡
                爱
            讨厌    不讨厌
【推荐阅读内容】《柱子上的母鸡》
【语文活动设计】小组合作,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2 pm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齐进
【教材理解】《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学情简介】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推荐阅读内容】读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语文活动设计】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3 pm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教师】:赵素慧
【单元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真爱无言,大爱无疆”。本单元的五篇文章有对母爱、父爱的赞美,如《秋天的怀念》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孩子,并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无言的父爱》是一篇略读课文,父爱如山,这种爱,厚重而宽广!父爱有它独特的示意方式。也许他记不起你的生日,甚至不清楚你今年几岁,但他无处不在。课文写了父亲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玩具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就花了四个月时间,日夜辛苦劳动,给孩子造了一间木头玩具屋。与众不同的父亲“以双手而不是言语,传达出对我无限的爱”,让我在这笔珍贵的财富中幸福成长且终身受益。《勇气》写了一位美国伞兵没有将落到预定的地点,而孤身陷入险地。他用智慧和勇气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把美国伞兵领进屋里,也罢灾难和不幸带进了这个家庭。德国士兵来了,但被枪毙的不是美国兵而是法国妇女的丈夫。这位美国士兵不愿坐以待毙,不放弃一线希望,再次逃出。然而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在德国兵围追堵截中走投无路的美国伞兵居然有这回法国妇女的小屋,第二次请求庇护,这种勇气和智慧不能不让人叹服。此时这位法国妇女的丈夫尸骨未寒,她望着这个给自己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的美国伞兵,依然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第一次藏身的碗橱里。一切都出人意料。法国妇女的话朴实的不能再朴实,作者的叙述平静得不能在平静,但谁能不为法国妇女的壮举震撼?正是这种情节的出人意料,使人物的人性美尽情展现。《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4、从文章内容获得启发,通过朗读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刻的父爱、母爱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3 pm

《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赵素慧
【教材理解】文章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孩子,并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设计理念】读中感悟,感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积累词句积淀语感,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2、方法与过程:展现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渗透“抓关键句”和“质疑”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议论感受崇高的母爱,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刻的母爱。
【教学方法】1、情感美是本课的主要特色,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感受领悟到母性的深美,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触动是学好本课的核心价值。“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学习手段也是学习目标,教师主要通过故事到入引导和教师的情感范读使学生进入情景,并触发情感,为本课的学习和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氛围。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的词句,进一步深化这种情感,并通过“假如我就是文中的母亲,在弥留之际会在心里对儿女说些什么”这一主导问题,使学生在一次进入情景,进行“移情和抒情”,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把这种升华了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完成“情感”和“朗读”的“螺旋上升”。
2、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就必须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给课文另拟标题”和“追问为什么”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交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二类课文的学习特点,本课的学习要让学学生总结出三种阅读的方法,即“质疑读书法”“抓重点词句读书法”和“调换词语比较法”。
【教学准备】配音乐朗读课文磁带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
南方某风景区,一辆揽缆车载这十几个游客徐徐上升,就要到达山顶的时候机器突然出现了故障,缆车像失去控制的石头一样坠向谷底,随着一声巨响惨剧发生了,车上的十几个大人摔的血肉模糊,只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安然无恙,当救护人员赶到的时候发现,是小孩子的父母用双手高高的托举着这个小小的生命,保全了这个孩子──
 同学们你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何感想呢?(学生自由谈)
今天我来学习另一篇写母爱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让你重新给这个课文拟一个标题,你会拟一个什么标题呢?
学生自由拟题
提问:相依相作者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呢?──母亲是秋天去世的;秋天是菊花开放的季节,文中的菊花是母爱和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三、细读课文,体会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1、要求:划出打动你心的句子、词语,反复朗读,仔细品味。
老师强调以下几个词句
她又悄悄的出去了
母亲扑过来,拉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方法: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换一换看看对比的效果
总结:“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无声处听惊雷
2、自由质疑,深入理解课文
“学贵有疑”,读课文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指导: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带我去看菊花?
为什么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母亲侍弄的那些花死掉了?
启发:通过读课文,你还能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呢?
读书──质疑
四、美读升华
配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那位母亲,在临终的时候心里会对孩子们说点什么呢?
学生自由谈
六、作业设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要给自己留一点什么作业呢?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细致入微 于无声处听惊雷

母爱

忘记自我 学贵有疑

【推荐阅读内容】《刚特是怎样炼成的》 《张海迪》
【语文活动设计】。读后感交流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4 pm

《 无言的父爱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赵素慧
【教材理解】《无言的父爱》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真爱无言,大爱无疆”。父爱如山,这种爱,厚重而宽广!父爱有它独特的示意方式。也许他记不起你的生日,甚至不清楚你今年几岁,但他无处不在。
课文写了父亲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玩具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就花了四个月时间,日夜辛苦劳动,给孩子造了一间木头玩具屋。与众不同的父亲“以双手而不是言语,传达出对我无限的爱”,让我在这笔珍贵的财富中幸福成长且终身受益。
父亲用双手实现了我的愿望,实际他是用自己的行动教会孩子如何自己生活。在孩子们的生活里,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引导孩子,但是真正生活的还是他们自己,自己的人生道路还得自己走。读完这篇课文,谁都会被父亲那无言的爱深深地打动。这位平凡的父亲,靠着勤劳的双手,为孩子实现了梦想。从他的身上,孩子也学到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能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等)进行自主阅读,能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并有了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简单整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语:人世间的亲情莫过于父爱、母爱,他们都是伟大的爱。但是,这些爱也许体现在谆谆的教导中,也许体现在默默无闻的***中。然而,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这样一对父女,感受父亲那无言的爱。板书:无言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自愿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概括方法上予以指导。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父亲“无言的爱”,边读边在文中作出标注,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1)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内容体会父亲“勤劳实干”的优秀品质。通过自由读课文,从作者叙述的一个个事例中了解父亲的品质,感受父亲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为有一个“勤劳实干”的父亲感到自豪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中写父亲帮“我”早玩具房子的内容,体会“无言的父爱”,引导孩子自己去读,去讨论,去领悟。通过理解父亲引导、启发“我”自己动手做木头房子的话,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父爱就是引导“我”“创造自己的天地”。父亲用双手、用行动来表达对“我”无言的爱,要让学生通过度、议,抓住有关语句,深刻理解父亲这种最深沉的爱。
(3)最后一自然段,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理解: “我”身上最要紧的部分是什么?父亲给“我”的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一读为本,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读中悟情,以读表情。
六、作业:
回家替父亲捶一捶背,沏一杯茶,与父亲交谈一次。
【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是怎样的,从哪些事例中可以体现出来。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故事
【语文活动设计】说话练习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5 pm

《勇气》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赵素慧
【教材理解】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发展却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美国伞兵没有将落到预定的地点,而孤身陷入险地。他用智慧和勇气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把美国伞兵领进屋里,也罢灾难和不幸带进了这个家庭。德国士兵来了,但被枪毙的不是美国兵而是法国妇女的丈夫。这位美国士兵不愿坐以待毙,不放弃一线希望,再次逃出。然而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在德国兵围追堵截中走投无路的美国伞兵居然有这回法国妇女的小屋,第二次请求庇护,这种勇气和智慧不能不让人叹服。此时这位法国妇女的丈夫尸骨未寒,她望着这个给自己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的美国伞兵,依然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第一次藏身的碗橱里。一切都出人意料。法国妇女的话朴实的不能再朴实,作者的叙述平静得不能在平静,但谁能不为法国妇女的壮举震撼?正是这种情节的出人意料,使人物的人性美尽情展现。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由信仰而产生的勇气。显然作者更为关注、更为敬仰的是后者。但对这一法国妇女的刻画,作者却只用了寥寥数笔。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虽然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一不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而这是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和力量。应该说,作者在法国妇女身上虽然惜墨如金,但其形象确实含蓄、深刻的。
与此同时,作者用了相对更多的笔墨描绘了美国伞兵的困境和处于困境中的心理活动。这里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这位美国伞兵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第二次冒险经历,他靠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还有的是对这位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为他精神的突现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设计理念】掌握本课涉及的字词,复述课文,探究小说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理解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叙事的语言,结合课外阅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学情简介】学生已有了前面学习小说的基础,本文又是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课文的主题,并且运用学习过的刻画人物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的特点。
【教学目标】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是学生明白人类对和平信仰的产生勇气。和平是一种信仰!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特别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教师必须要把难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教学准备】预习,朗读磁带 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同学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一件表现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给大家讲讲你那次勇敢的经历!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老师小结:从刚才几位同学的讲述中,我认为他们确实是勇敢的,他们有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他们是有勇气的。不过,勇气的内涵远不止这些。那么,什么是勇气呢?
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今天我们就从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
板书:勇气 C.D.狄斯尼
(二)初读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拘谨(jǐn);颀(qí)长 ;熹(xī)微 ;悉(xī)意;
寥寥(liáo)可数;绶(shòu)带;怯(qiè)生生;
着(zhuó)陆;门闩(shuān);呜咽(yè)。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②颀长:身材高。
③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
④熹微:日光微明。
⑤悉意:全心全意。
⑥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
3、把握文章的段落结构。
《勇气》这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章层次该如何划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至 18自然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讲述《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9至22自然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讲述“我”的感受。)
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开头;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是升华主题的部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段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对一次军人午餐会的叙述,由一位伞兵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结构层次上来说,它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2、文中的重点人物有几个?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有两个,即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
3、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4、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①开头:二战时,盟军进攻法国前期24小时在诺曼底地区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其中一美国伞兵空投地点错误,误入敌人控制区。
②发展(情节发展采用了波浪式结构):这个美国伞兵遇到德国军队的追捕躲入一法国农家中,这个法国妇女救了他,但被德军发现搜出,法国妇女的丈夫被德军打死。这个美国伞兵在狱中侥幸逃脱,他跑进了树林里,德军继续追捕他,当时的情况又迫使他逃回到这个法国妇女的房子,这个法国妇女再次掩护了他。
③结束:这个美国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完第二部份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段情节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并简述你们的理由。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这位美国士兵重返农家小舍求援,而这位刚刚因这位士兵的到来而失去了丈夫的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再次收留了他,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高潮,这是最紧张的时候,是最意想不到的举动,是最能表现他们勇气的情节。
6、法国妇女的信仰是什么?(老师提示,在战争时代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法国妇女的信仰是和平。
7、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的勇气来自哪里?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法国妇女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对和平的渴望与信仰,正是这种信仰,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位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的惨烈环境中仍然保持着镇定与善良——毫不犹豫地再次收留了他。
法国妇女的勇气来自她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和平是人类的一大主题,维护和平是人类的美好品质,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这位法国妇女的“反常行为”,才能领会她所表现出的勇气。
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体现出人物的强大精神力量。
8、课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课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9、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两位主角的勇气各是怎样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和难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我们先来回答两位主角的勇气。
①美国伞兵的拼命勇气。
美国伞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返这个最危险的地方,是因为他理解法国人民的信仰,他是智慧的,他懂得——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他的勇气来自他的智慧。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a、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
b、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
c、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
②法国妇女的不怕牺牲勇气。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她的?
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地回答了几个字:“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充分地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的坚定内心。
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的再次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同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她的勇气和力量是对和平的信仰所赋予的,神圣而不可剥夺。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是含蓄而深刻的。
作者更看重的是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是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法国妇女的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和幸福的美好愿望,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通过比较,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令人敬佩,她的形象也更加高大。
10、《勇气》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和信仰。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11、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
(四)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思考和比较一下,课文的叙事角度和人称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白描手法和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叙述。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故事的主体来看又是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用第一人称引出故事并结束全文,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感受,使议论和抒情更为充分。主体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则有利于更加完整、客观地叙述。
(五)总结全文。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妇女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六)课堂练习
1、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让学生讲
2、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①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妇女两次掩护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妇女。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②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板书设计】勇气
狄斯尼
高潮:第二次救援
人物:
1、战士:重返农舍,机智勇敢
2、妇女: 再次救援,形象高大
主旨:人类对和平信仰的产生勇气。和平是一种信仰!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5 pm

《 再见了亲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赵素慧
【教材理解】《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拚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学生朗读,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设计

帖子  姚晓光 周二 六月 14, 2011 5:46 pm

第五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要求学生知晓说明文的概念、特点与基本类型,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感悟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引导学生弄清楚怎样把事物说明白的层面上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要求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课文再现了作者极大的想象力,它用幻想的形式,情节曲折,妙趣横生,理念却发人深思。文中的假想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能激发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应放在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

姚晓光

帖子数 : 22
注册日期 : 11-04-26

返回页首 向下

1页/共2 1, 2  下一步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